我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源自于從小生活在一個具有藝術氛圍的家庭,我對文藝及中國平劇藝術的喜愛最初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小時候我們家的附近有家戲院,我放學後經常偷偷跑去背景,躲在舞台的側幕看戲,逐漸就迷上了平劇,其中也常看到一些名角的演出,這對我後來的影響很大。而長大後,對平劇真正的熱愛,則是受到了我濱珠姑姑的影響。

姑姑全名楊濱珠,12歲時考入了中國戲劇學校(也就是中國戲曲學院的前身),她是“文革”前畢業的最後一屆,也是比較詳細的接受過諸多平劇大家前輩教導的一代平劇演員。八年的學藝經曆艱辛刻苦,卻是所得豐碩。
姑姑1946年出生,1958年12歲的她,在數以千計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全國戲曲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校(京58班)(今中國戲曲學院),學習平劇表演藝術,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姑姑與58班同學合影
姑姑與同窗好友李維康合影
姑姑和姑父與同學李維康、耿其昌合影
1998年姑姑與京58班師生再聚首
1998年姑姑與恩師于玉蘅和同學白玉玲合影
1998年姑姑與同學盛華亭合影
姑姑和姑父與同學劉大剛合影
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姑姑有幸得到了多位平劇藝術名家名師的悉心傳授。于玉蘅(王瑤卿的實授弟子)是她的開蒙老師,向她教授了《二進宮》、《桑園會》、《三擊掌》、《宇宙鋒》、《春秋配》等劇目,這些劇目為姑姑的文戲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她還得到了趙桐珊(芙蓉草)、程玉菁(王瑤卿的大弟子)、荀令香(荀慧生之子)、馬宗惠(白牡丹)、李香筠等名家親授的《棋盤山》、《破洪州》、《穆桂英》、《樊江關》、《十三妹》、《鴻鸾禧》、《花木蘭》等刀馬、花旦的優秀傳統劇目。還得到了方連元、範富喜、邱富棠等諸位武旦名家親授《扈家莊》、《鋸大缸》、《打焦贊》、《取金陵》等武戲劇目。
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姑姑除了學習傳統劇目以外,就是基本功的學習訓練,足足進行了八年。姑姑的切身經曆告訴我們,掌握平劇表演藝術,必須是長期不懈的努力,才可以有所成就,而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應該這樣持之以恒。
八年的學習生涯,姑姑得到了多位名家前輩的言傳身教,打下了較全面的平劇藝術基礎。這不但得益于有幸遇到了好老師(那個年代處于平劇藝術繁榮時期,很多前輩名角名家還健在),更是由于她自身的勤奮和努力的結果。
也許是命運多舛,姑姑和許多人一樣在風華正茂時,遇上了那個特殊的年代,被莫名被下放到了農場。1966年,姑姑從中國戲劇學校畢業,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她,正準備到戲曲舞台上展示她的藝術才華,文化大革命開始了。1968年,由于江青的一紙批文,中央直屬十二所大專院校的畢業生,被統一分到農場待配置設定,姑姑也随中央直屬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們一起配置設定到天津葛沽四七○一部隊農場,接受解放軍的再教育,從事了五年的農場勞動。
姑姑在農場時與同學合影,後排右起:馬連良之女馬小曼、王小軍、陳銘銘、馬少波之女馬文來,前排右二為姑姑
姑姑與同學李世英(李多奎之女)、丁世黃合影
在艱苦的歲月裡,姑姑沒有放棄對平劇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終于在1973年被配置設定到江蘇省連雲港市平劇團工作,雖說是背井離鄉,但終究實作了多年的心願,成為了劇團裡的一名主要演員。
《杜鵑山》是姑姑在連雲港市平劇舞台上的首次亮相,這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在農場期間長期脫離舞台,而"柯湘”這一角色要求文武兼備,必須要求演員要有紮實的唱、念、做、打的功底,這對她是一次不小的考驗,但她沒有氣餒,而是憑着在學校打下的基礎,一月之内攻下了這個角色,獲得了演出的成功,得到了好評。這樣唱念吃重的角色姑姑竟能連續百場的演出,可見她在中國戲曲學校八年學習打下的功底之深厚,這實在值得欽佩,令人贊歎。
智鬥中的阿慶嫂
傳統平劇《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
傳統平劇《扈家莊》中扈三娘
《逼上梁山》林娘子
《擋馬》中楊八姐
《貴妃醉酒》中楊玉環
下工廠為群衆唱出《渡囗》
此後在長期的舞台表演生涯中,姑姑出演了如《瑤山春》、《孔雀嶺》、《渡口》、《全部穆桂英》、《逼上梁山》、《鳳還巢》、《四郎探母》等優秀劇目,塑造了衆多光彩照人的舞台藝術形像。姑姑本人也被錄入《當代江蘇戲劇家》一書。
二千年後由于平劇在國内逐漸不太景氣,姑姑被調入連雲港市勞工文化宮,任市職工文聯、體協、辦公室副主任,兼任連雲港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同時分管文化宮的業餘平劇活動。
為了适應新的工作,姑姑全身心的投入,把文化宮原有的十幾人的“老頭隊"逐漸發展成生、旦、淨、醜,行當齊全的七十餘人的職工平劇團,在文化宮的支援下,建立了“平劇小舞台”,姑姑任團長和藝術總監,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姑姑常常親自給團員們說戲、排戲,制作服裝道具,在劇團的共同努力下,演出了《龍鳳呈祥》、《四郎探母》、《鳳還巢》、《穆桂英》、《武家坡》、《空城計》、《遊龍戲鳳》等數十出大小型傳統優秀劇目。
姑姑多次組織跨省市的大型平劇聯誼活動,尤以《徐、淮、鹽、連》四市平劇演唱聯誼會、《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平劇演唱聯誼會、《紀念連雲港市職工平劇團建團十周年》平劇演唱聯誼會最為轟動。當時在省内外産生了廣泛良好的社會效應,該團在中國第二屆票友節上獲得全國優秀票社。姑姑也獲得過平劇票社組織者一等獎,得到了平劇業餘愛好者們的尊重和愛戴,使連雲港市職工平劇團在省内外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大大豐富了連雲港市職工群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作為專業表演藝術家,姑姑是優秀的,從事群文工作,姑姑更是成就突出。姑姑為人一身正氣,把“勤懇做事,忠厚做人”當作人生的座佑銘,時時勉勵自己。連雲港市著名書法家王善同為她提詞:"雅韻逸風”。相聲大師馬季送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書法墨寶,激勵她盡管退下舞台仍要繼續奉獻。是的,姑姑雖然離開了舞台,但仍願化作春泥養護平劇藝術的這朵奇葩。
相聲大師馬季題詞
姑姑與相聲大師馬季合影
正所謂“專業水準,功在詩外"。姑姑在生活中平時喜歡讀書、繪畫,收藏。她常說,如果不是考取了中國戲曲學校,她很有可能會從事美術專業。
對于藝術和工作,姑姑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生活中的她更是端莊典雅,卻又不失風趣和幽默。她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當汲取多方面的文化營養來充實自己。雖年過七旬,但是姑姑的思想是與時俱進的,她會用智能手機和電腦了解社會、洞察世界。她肯于向年青人虛心求教新生事物的知識,她的思想很進步,心态很年青,這讓與她交往的年青人都感到很親切和輕松,沒有絲毫的代溝。
姑姑熱愛所有美好的事物,尤其喜愛飲茶和旅行,生活豐富多彩。隻要是閑暇的日子,總會在自己的“小茶屋”裡,泡上一杯喜歡的普洱茶細細品味,淨化自己的心靈,自曰“鬥室養性、寸地修心”。
花開的季節,姑姑會邀上三倆親朋好友去看花賞景,并常常用相機記錄下來,與她朋友圈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她晚年的生活淡定從容充滿了情趣,又不失典雅。
今天的姑姑雖已是平劇名家,但她沒有絲毫的架子,待人謙遜和藹、平易近人。姑姑一直非常感恩黨和學校對她多年的培養,感恩連雲港市各級上司及同志、同行們對她的的器重和支援,感恩家人的關愛,使她在工作學習,乃至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得心應手,一路走來。
姑姑樂于助人,總是竭盡所能給人以幫助和關心,是一個非常具有親和力的人,她的臉上總是帶着優雅的笑容,她的舉手投足間都能讓人感覺到她深厚的藝術素養。
有一種成功叫堅守; 有一種信念叫執着; 有一種胸懷叫包容; 有一種美麗:叫濱珠姑姑。
祝願濱珠姑姑,青春永葆!藝術常青!也祝中國的平劇藝術,薪火相傳!弘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