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你愛孩子,就請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如果你愛孩子,就請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世間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分離為目的。

龍應台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養娃一生,的确如此。

從在懷中須臾不離,到蹒跚着掙脫母親懷抱;從哭鬧着不去幼稚園,到青春期對外面世界無比憧憬;從獨自一人赴外地求學,到組建小家、生兒育女……

如果你愛孩子,就請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01

“曾經的我,每每想到再過幾年,孩子就要出去上學、工作,我就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拿來照顧他、愛他。”

冬晨媽當過幾年這種無微不至的母親:

冬晨3歲時,大家都說這時候的孩子該學着自己用勺子吃飯啦。她擔心孩子自己不會吃,吃不飽,也怕她弄髒衣服。于是每餐都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

冬晨7歲時,上國小了,開始每天要背重重的書包,她怕孩子肩膀受不了,就每天都把書包從孩子手裡接過來自己背。

冬晨10歲了,上國小四年級,她每天幫他疊衣服,整理書桌,每星期收拾一次房間,她說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她作為老媽要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

“冬晨11歲那年,我差點得了艾滋”

——轉變來自于一次意外。冬晨媽跟朋友出門摔傷,朋友先用棉簽消毒了傷口,然後冬晨媽繼續用了同一隻棉簽。

後來那個朋友查出了艾滋。

“我去檢查了3次,兜兜轉轉幾個醫院”,冬晨媽說,在這“不知死活”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她一直在思考冬晨的未來。

她突然發現,如果沒有自己,冬晨并不能好好地生活下去,這是她之前從沒考慮過的。她周到備至的關懷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人”的權利。

從那以後,她開始學着慢慢退出冬晨的人生。不再幫她背書包,不再幫她整理書桌、檢查作業。以前冬晨想做不敢做的事,她現在都願意放手讓她去嘗試,她開始不再幫冬晨做決定。

如果以前的愛是為了愛而愛,那麼現在的愛,就是為了離開而愛。——正是為了讓孩子在離開自己後仍然能好好生活,是以做父母的,反而要主動地退出他們的生活啊。

02

“能夠主動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愛護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然而若不是經曆“生死考驗”,又有多少父母像冬晨媽那樣狠得下心呢?

我們目之所及,都是對孩子千般憂慮,萬般操心的父母。

-“乖,聽話!”

-“這個你不會,還是我來吧!”

-“我都說過了,你為什麼不聽?”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

-“跟着我,别亂跑!”

-“你管好學習就行,其他事你别操心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們說過,父母缺位,孩子會野蠻生長;而父母不肯退出孩子的人生,更可怕。

因為當父母總想幹預孩子的人生時,無異于在跟他們說:沒有我,你過不好這一生的!你不行的,我不相信你!

曾經有人做過一篇調查,發現最早離開父母的一批00後普遍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而更深層的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不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該讓孩子獨立的階段不給予他們适當的獨立訓練,相當于父母主動放棄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這樣做的後果,隻會使得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會嚴重不足。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長遠。孩子終有離開父母的一天,你終究要目送他闖蕩世界的背影。

你是希望他被照顧得像溫室花朵卻不知如何應對外面風霜,還是希望他有生活能力傍身,不管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從容應對?”

03

曾有人說過,孩子的格局源于父母的格局,孩子的高度取決于父母的高度。——但孩子的人生,隻能由他自己去過。

真正的好父母,他們深愛孩子,将他養大,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不再吃奶,離開了我們的懷抱;孩子學會走路,離開了我們的臂彎;孩子有了朋友,離開了我們的全情依賴……

每一步分離,我們都應該為他開心:開心他離走上社會、成為獨立的個體,又近了一步。

母與子,父與女,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

深情隻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于真實。若父母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窒息,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無力。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若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适時退出。——這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