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茹的瑪格麗特:玫瑰戰争的悲傷女王由于繼承王位而首次卷入英國女王的派系鬥争 晚年的悲慘結局

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仍在銀幕上。作家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對《權力的遊戲》的描述顯然是對英國曆史的引用,家庭之間的鬥争有一個故事的原型。最重要的曆史背景之一是英國玫瑰戰争。瑟曦·蘭尼斯特的原型之一,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之一,是玫瑰戰争期間著名的英格蘭女王瑪格麗特。

1450年,持續了30年的玫瑰戰争在英國爆發。"玫瑰戰争"在戰争開始後成為一個常用術語,以曆史劇《亨利六世》中的兩朵玫瑰為标志,源于兩個家族選擇的标志,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這一時期,英格蘭政局變幻莫測,許多君主去世,王朝不斷變化,許多貴族濺沙。在戰争期間,女性的作用很突出,尤其是亨利六世的妻子瑪格麗特女王。

安茹的瑪格麗特:玫瑰戰争的悲傷女王由于繼承王位而首次卷入英國女王的派系鬥争 晚年的悲慘結局

安茹的瑪格麗特,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的王後

<h1>英格蘭第一任女王</h1>

在英法百年戰争中,英國處于劣勢,法國人施壓,無奈,1444年,英國國王派出代表團與法國談判,英國和法國最終簽署了巡回賽協定,其中之一就是亨利六世将娶國王查理七世的侄女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出生于1430年,父親是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堂兄,父親是那不勒斯國王,被稱為"許多王冠但沒有王國"。

是以,面對瑪格麗特的死,英國感到屈辱,不僅娶了一位法國公主鞏固法國王位的繼承計劃失敗了,而且瑪格麗特的父親也無法為女兒提供房地産作為嫁妝,自然也不會給英國人添地。可以說,亨利六世的婚姻是一個絕望的選擇,以尋求和平,以避免進一步失去土地的恥辱。

對于瑪格麗特自己來說,她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婚姻,畢竟她沒有發言權,她的婚姻隻不過是"英法之間的抵押"。

1445年,瑪格麗特來到英格蘭,亨利六世和瑪格麗特舉行了婚禮,瑪格麗特被稱為"帶來諾亞洪水消息的鴿子"。但現實和期望之間有很大的差別。為了進一步與法國媾和,英國王室于1445年與法國國王就緬因的回歸達成了一項秘密協定,這在地理上很重要。消息一傳到英國,就引起了激烈的反對。1449年,查理國王撕毀了《圖爾協定》,英法戰争再次爆發。

緬因州的問題讓瑪格麗特受到質疑和诽謗,英國人認為是瑪格麗特的"耳風"影響了軟弱的亨利六世。從瑪格麗特寫給查理七世的信來看,瑪格麗特确實受到了來自法國的壓力。亨利六世還在一封信中寫道,緬因州傳回法國是應"我心愛的女王"的要求進行的,并且"她已經多次要求我這樣做"。但客觀上,瑪格麗特隻是一個15歲的女王,她的能力不足以決定英國的政策。對她來說,她隻是政治鬥争的一部分。

然而,英國人并不這麼看,他們認為瑪格麗特女王的婚姻毫無意義。有些人抱怨說,她"沒有給英國帶來一分錢的福利和一英尺的土地,這讓詭計多端的法國人明白了。

安茹的瑪格麗特:玫瑰戰争的悲傷女王由于繼承王位而首次卷入英國女王的派系鬥争 晚年的悲慘結局

玫瑰戰争

<h1>參與王位繼承的派系鬥争</h1>

15世紀的英國成為派系主義的主要戰場,包括薩福克公爵上司的上議院,薩默塞特公爵上司的比福德家族和理查德·普蘭塔吉内特公爵上司的約克家族。瑪格麗特不可避免地參與其中。薩福克勳爵和公爵與瑪格麗特有着相似的興趣。兩者不斷走到一起。亨利六世也非常重視薩福克公爵。但當他代表英國同意将緬因州歸還法國時,薩福克公爵成為公衆憤怒的目标。最終,薩福克公爵被議會流放,并被憤怒的英國水手殺害。

薩福克公爵的死讓瑪格麗特無法逃脫政治漩渦,很快她就卷入了約克和比福德派之間的鬥争。約克對亨利六世對海狸的信任深感不滿,特别是在1442年,當亨利六世派遣薩默塞特公爵遠征法國并授予他對安茹和緬因州七年的統治和軍事指揮權時,英國最大的土地理查德約克對國王不滿意,并認為自己總是被排除在權力集團的核心之外。

兩者之間最激烈的沖突,來自于王位繼承問題。亨利六世和瑪格麗特沒有孩子。根據血統,蘭開斯特王位最接近的繼承人應該是貝夫福德,但在1407年,亨利四世以議會立法的形式将比福特排除在王位繼承之外,以保持王位繼承的穩定性。但理查德·約克認為亨利六世很可能會改變王位繼承法,讓海狸家族繼承王位,是以将對方視為死敵。1450年9月,理查德·約克試圖在議會的幫助下推翻薩默塞特公爵,但沒有成功。1451年,理查德·約克再次以"國王一方"的名義向亨利的軍隊投降,再次失敗。然而,亨利六世隻把他囚禁了幾個星期,沒有受到嚴厲的懲罰。

瑪格麗特最終在1453年生下了她的繼承人愛德華,但此時亨利六世已經不在位。瑪格麗特和理查德·約克為争奪攝政王而激烈争鬥,約克獲勝。這主要是因為瑪格麗特來自法國,軟弱,在英國對她有偏見,無法将她與富有的理查德·約克相提并論,英國曆史上沒有女性攝政王的先例。但瑪格麗特不願意失敗,并繼續與約克人作戰。1454年,當亨利六世的病情好轉時,瑪格麗特唆使亨利六世清算約克人。

看到這裡,理查德·約克決定先發制人并獲勝,亨利六世成為囚犯。直到薩默塞特公爵成為戰争的替罪羊之後,約克公爵才宣誓效忠亨利六世,并保持了短暫的和平時期。

安茹的瑪格麗特:玫瑰戰争的悲傷女王由于繼承王位而首次卷入英國女王的派系鬥争 晚年的悲慘結局

1908年,亨利·佩恩(Henry Payne)畫了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六世》(Henry VI)的第一部分,其中不同的派系人物正在采摘紅玫瑰或白玫瑰。

<h1>老年的悲慘結局</h1>

瑪格麗特不情願地組建了蘭開斯特小法院,與理查德·約克明(Richard Yorkmin)作戰,内戰的危機迫在眉睫。1459年,雙方正式宣戰。約克派鼓吹愛德華王子不是王室血統,而是瑪格麗特等人的私生子。瑪格麗特還幹預了議會,直接判定理查德·約克犯有國王的罪行,并判處約克和他的兒子們死刑。

1460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這一次理查德·約克隻是要求議會廢黜亨利六世,但這次拒絕了,議會提出了一個妥協:亨利六世将成為終身國王;

1460年,重新集結軍隊的瑪格麗特與約克軍隊作戰,約克公爵和他的次子在戰場上喪生。1461年3月4日,約克公爵的長子愛德華在倫敦加冕,被稱為約克王朝的愛德華四世。瑪格麗特随後逃往法國,盡管她陷入困境,但瑪格麗特在蘇格蘭國王和法國國王的支援下和軍事援助下,積極向蘇格蘭國王和法國國王求愛。1470年,約克王朝的沃裡克公爵發動叛亂,支援愛德華四世的兄弟喬治·普蘭塔吉内特,後者在失敗後逃往法國。瑪格麗特和沃裡克公爵放下了他們昔日的恩怨,成為他們孩子的家庭,兩人聯手。

1470年10月,沃裡克入侵英格蘭,愛德華四世逃往荷蘭,亨利六世被重置,蘭開斯特王朝恢複。但不到一年,愛德華四世回到英格蘭,愛德華王子去世,瑪格麗特被俘,愛德華四世秘密處死亨利六世,蘭開斯特的複辟王朝結束。

瑪格麗特被愛德華四世監禁了五年,由于丈夫和兒子的去世,她失去了鬥争的希望。1475年,他的堂兄路易十一救贖了他,瑪格麗特自傳回法國後一直抑郁并住在修道院裡,她于1482年8月25日在那裡去世。

和瑟曦一樣,瑪格麗特也被時代誣蔑為戰争的始作俑者。一些人認為是瑪格麗特"導緻了貴族的叛亂和蘭開斯特王朝的滅亡",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瑪格麗特以女性的方式傳播了這場災難,使一切都陷入混亂,最終導緻蘭開斯特王朝的滅亡"。莎士比亞甚至稱他為"法國母狼"。這與中國曆史上所謂的紅臉水禍相似。

另一方面,亨利六世并沒有太挑剔。一方面,亨利六世保留了君主制的尊嚴,另一方面,英國對法國的憤怒使那些無法批評國王的人很容易将瑪格麗特視為替罪羊。

如果能夠去掉偏見和理性分析,就很容易看出,戰争不是因為女人而爆發的,争奪王位是戰争爆發的直接原因。此外,在當時的英國,地産制度的解體、貨币地租的普及、貨币關系之間的封印、朝臣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削弱,加劇了社會動蕩。

瑪格麗特女王的生活實際上被戰争摧毀了。正是因為英法百年戰争,她不得不嫁給英國,作為王後,面對軟弱的丈夫,面對沖突和利益沖突,她不得不在派系之間徘徊,為了保護自己,瑪格麗特不得不反擊以捍衛王室的利益。是以,是曆史将瑪格麗特的命運作為人質,正是玫瑰戰争導緻了她悲慘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