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閩西客家過年習俗

閩西客家過年習俗

□宋客

“百節年為首”,這是一個除舊布新的節日,對新一年寄予無限的希望,是以民間賀新歲也特别隆重和熱烈。“爆竹聲中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詩,描寫的正是傳統社會中快樂過年的生活情狀。放鞭炮、換桃符,一年複始,萬象更新。

閩西客家過年習俗

過年團圓(林香仁攝)

過年是閩西村落最歡樂的時光,也是親情播撒最濃烈的時候,還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節點,古已有之的春節民俗在閩西村落社會競相綻放。

1. 冬至酒

每年冬至日,鄉村便開始釀酒、烳酒,為過年做準備。據民俗,冬至日的井水特别清麗、凜冽,釀出的酒更好收藏,保質時間也更長,故稱“冬陽酒”。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冬至之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複蘇。冬至飲酒、釀酒也成為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家庭釀酒的主要方法:備好糯米若幹,浸泡5小時,使糯米泡軟;瀝去水分,把浸泡後的糯米倒入飯甑;把飯甑蓋好,放到大镬中,大镬底部放水;镬底生火,蒸2-3個小時,直至米變成軟熟的飯粒;把蒸好的飯粒扒松,倒進非常幹淨的大水缸;水缸内加入少量的幹淨水,并在酒飯中央挖一個拇指般大小的“小井”;加入适量酒餅(酵母),使之發酵;把酒缸蓋住蓋嚴,可以用棉被、蓑衣等蓋緊保溫,冬天等6-8天,冬酒釀成。此時釀出的酒是生酒,叫酒娘,為便于儲存,則要把酒滾沸,用漏鬥狀的竹編濾器濾出酒,再把酒注入密封的酒壇,再把壇子放到悶燒的谷糠、鋸屑裡加熱至24個小時,生酒沸騰後慢慢冷卻,是為“烳酒”。

“烳酒”不但過年飲用,還可以喝到次年端午節,海拔較高的村落還可以儲存更長時間,甚至幾年。

2.送竈君

臘月二十三,民間送竈君。有的地方臘月廿四送竈君,又叫“送竈王爺”“送竈神”“送竈神公”。傳說竈君乃玉皇大帝派往民間了解人間善惡之神,長年住在人間,至臘月廿三日上天禀報,作為玉帝賞善罰惡的依據。“二十三,燒竈疏,竈君菩薩上天去,全年一家大小事,上奏玉帝無隐私。”是日,人們把竈台、幾案、鍋碗瓢盆洗滌幹淨,然後貼上新的竈神像,或用紅紙寫上竈神的尊号,“九天東廚司命竈君”“司命竈君之神位”貼在竈壁,神像或尊号兩側貼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字樣的對聯,再擺放素品如橘餅、柑桔、甘蔗、冬瓜糖、柿餅等,然後焚香、點燭、燒紙錢、放鞭炮,祈求竈神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保佑全家老小“大大過年”、食祿滿滿。元宵節晚飯後,同樣的方法要将竈神接回,俗稱“接竈”。

3.入年界

臘月二十五日為“入年界”,又稱“入年假”“入年架”,家家戶戶大掃除,制長竹掃帚滿屋打掃,稱“打彈煤”(指火燒煙熏後的灰塵),又稱“除塵”,“塵”通“陳”,意為除舊布新,迎接新年。“入年家,愛掃屋,抹淨神龛回神福。”家中的桌凳、床鋪、蚊帳、被褥都要洗幹淨。是日,有的鄉村要挂幾代(三代或五代)同幅祖宗像,直至正月二十日才收下。挂像之外,還要貼春聯、貼“喜帖”、貼年畫、繪吉祥圖等。相傳此日至正月初五(“出年假”),諸神不管事,衆人可任作紅喜事而無神靈幹擾。

4.赴年墟

民間把臘月最後一墟稱“年墟”,為把年貨置辦齊全,都要赴年墟,購買衣物、碗碟、鞭炮、香燭、紙錢、糖果、粉絲、孛荠、甘蔗及茶煙酒醬醋和肉類等,滿滿一擔挑回家。

此外,還要殺年豬,家家戶戶做豆腐、炸煎粄、炸豆腐、釀豆腐、打肉圓等,歡歡喜喜過大年。

5.過大年

祭祖敬神。過大年,又稱除夕。是日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割公雞時還要“打花紙”,即把雞血滴在一大疊土紙上用以祭祖、祭公王時備用),把殺好的雞鴨原隻焯熟用簋(木+盛,客家話,念cang)子挑着敬天地神明、敬祖宗(祠堂祭或家祭)、敬公王(土地神)、敬伯公(橋頭伯公、田缺伯公、天燈〈添丁〉菩薩等),感謝祖宗保佑,蒼天垂愛,賜予人間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同時祈福新年新希望。

寫貼對聯。除夕日,要寫對聯、貼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春夏秋冬行好運,東西南北遇貴人”,一副副鮮紅的吉祥對聯從飽蘸墨汁的文士手中一揮而就,人們圍桌觀看、點評。然後全家大小貼對聯,展紙、裁紙、調羹,扶梯、張貼、校正、吟讀,堂聯、房聯、廚聯、廄聯,頓時滿屋生輝,喜慶熱烈。樓梯口、過道旁、回廊處,有時還貼上三條或五條小紅紙條,以示吉利、吉慶。

吃團圓飯。中午,小孩開始洗澡,穿新衣、戴新帽、挂吉祥包,忌打罵、鬥毆、哭鬧,說不吉利言。大人則忙年夜飯。傍晚,全家大小圍桌而坐吃團圓飯,向前輩敬酒,給小孩吃雞腿,觥籌交錯,其樂融融。

紅包碛(客家話,念“砸”)歲。飯畢,放一挂鞭炮,寓意舊年結束,謂之“辭歲”。給家中老人、小孩發紅包,謂之“碛歲”“壓歲”,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希望小孩健康成長。

守歲照歲。除夕夜,燈火徹夜通明,謂之“照歲”。全家大小圍爐而坐,歡聚一堂,共叙天倫之樂。長輩向下輩講述祖先施以善德、開基創業、發家緻富、耕讀傳家的故事,激發家族理想。也講民間傳說故事,教育後代要學禮,不忘本,知恩圖報,厚德載物。全家大小喝茶抽煙,總結一年心得,展望新年願景;小孩嬉逐遊藝,燃放鞭炮;家中備有花生、瓜子、糖果、糕餅、橘子、甘蔗、荸荠等,邊吃邊聊,謂之“守歲”。俟深夜子時打開大門迎接新年。

6. 元初一

開門。“年初一,早開門,放爆竹,喜氣新。點蠟燭,裝香燈,像前拜,燒紙錢。燈光火,早夜連,蠟燭台,兩邊排。香爐内,檀香堆,桌圍帶,挂起來。台前供養盡新鮮,湯皮糤飯用油煎。豆腐糍粑禾米粄,碗頭盤碟盡齊全。門冬瓜線紅柑子,龍眼荔枝糕餅軟。茶匙茶盞茶壺子,橘餅點茶再食煙。”清康熙年間的武平舉人林寶樹在他創作的《一年使用雜字》中,生動描寫了客家社會喜迎新年的場景。

開門。每逢子時,家家戶戶開大門,燒香、點燭、放鞭炮,喜迎新年到來。有的鄉村還要祭祖,告慰列祖列宗人壽年豐,吉祥康泰,祈求再降福澤,保佑平安順遂。

拜年。天剛放亮,鄉村社會便互相拜年,講吉利話。有的為老人送上冬瓜糖、橘餅、粿酥、切糕等甜點。長汀、連城等地興拜年互放鞭炮之俗,即前往拜年時要在主人家門前放一挂鞭炮,祝願新的一年好運連連。主人看到有人來拜年,也要在門前放一挂鞭炮,以示回禮,熱烈歡迎客人并互緻祝賀。有的鄉村還有舞龍、舞獅等拜年習俗,鑼鼓铿锵,笙箫鼓樂,氣氛熱烈,熱鬧非凡。是夜,有的人家也要放一挂鞭炮,意為元初一結束。

7.轉外家

年初二,走親戚。姑婿回娘家,拜見嶽父母。“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着一個小娃娃”,正是閩西鄉村回娘家、走親戚的絕佳寫照。女兒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通常為父母送上新制的衣裳和新納的布鞋,以及松軟可口的食物。父母心疼女兒,回贈外孫的衣物、食物和紅包等。父母祈願女兒、夫婿,恩愛和睦,創業打拼,生活美好,外孫健康成長,全家大小平安,建設美好家庭。(來源:文旅龍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