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電影《第一熔爐》編劇王安一:給張愛玲"填坑",難隐瞞太多事情

作者:南方周末
專訪電影《第一熔爐》編劇王安一:給張愛玲"填坑",難隐瞞太多事情

根據張愛玲的同名小說《第一熔爐》(2021)改編,彭玉軒飾演主角曹瑜。(資訊圖/圖)

"愛是一團看不見的火焰,愛是一道無拘無束的傷口。這是中世紀葡萄牙詩人路易·德·卡蒙斯的一句話,也是電影《第一熔爐》的主人公和女主角圭隆第一次說出愛情故事。短短的兩句話供詞,帶出了喬奇的混血背景,也為兩人的關系埋下了伏筆。

這個内容在張愛玲的原著小說中沒有,隻寫了喬奇喬說:"我想把它翻譯成英文對你說,隻是怕我沒有勇氣。張愛玲一向擅長保持白色,給讀者無限的想象力,但作為一部電影,情節必須豐滿,這些一直都是作為編劇王安一的挑戰,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填坑",張愛玲文字在劇的未知部分。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編劇是導演的理念。在采訪中,王安一坦言,寫電影離寫小說還很遠,但他對許鞍華排練的劇本舞台劇《金鎖》非常滿意,是以"她要我什麼都做,我都要做",于是接手了寫《第一爐香》電影劇本的任務。

這已經不是王安怡第一次改編張愛玲了,張愛玲之前曾改編過舞台劇《金鎖》和《色環》。雖然經常與張愛玲相比,但王安一認為,改編張愛玲最大的困難,正是因為他無法接近張愛玲的時代,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卻大相徑庭。

張愛玲的人生觀以凄涼著稱,她的人生常常是"一路沉淪","第一爐香"雖然張愛玲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出版,但一直被視為她的代表作,從上海逃戰到香港女孩葛維龍為了繼續讀書不得不求助于梁姨媽, 經過一系列的改變,她在撕扯的欲望和命運的拖累下陷入了不言自明的境地。

在原著中,格維隆雖然值得同情,但絕不是完全無知和天真無邪,她和喬吉的關系一直異常清晰。電影版的《第一熔爐》簡化了格維隆的角色,突出了她為愛情犧牲的一面。王安一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電影《第一熔爐》是一部純愛電影,許鞍華希望通過這部電影"愛一次"。

這部名為《愛後愛》的電影被翻譯成《愛之後的愛》,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裡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有一首同名的詩,講述了如何擺脫愛情中的痛苦。這部電影的故事與彼此的文章相吻合,講述了人們在失望之後繼續愛的愛情狀态的故事。

《第一熔爐》在選片、拍攝、布景上都經曆了一些起起伏伏,但自2020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以來,這部電影一直受到影迷和書迷的高度期待。影片目前的宣傳片《愛至上》以"不給愛不紀念日"為主題宣傳影片,簡化了可供讨論的空間。

其實,無論是張愛玲的原創還是電影文本的内涵,遠非隻有愛情的次元,都存在關于婚姻的質疑,對香港殖民身份的讨論,以及女望的寫作。

電影《第一熔爐》的創作尊重原著,大部分劇情甚至對比與原著并無不同,但仍不能滿足觀衆對張愛玲作品改編的充分期待。網友普遍抱怨,人物候選人與文字描述之間差距很大。但王安毅認為,幾位主角都有驚喜,尤其是由Jocchi Joe塑造的演員彭玉軒,未來可能會成為令人難忘的形象(編者注,Jo Qi是主人公的英文翻譯,Joe是他的姓氏,按照英語習慣落後)。

2021年10月22日,電影《第一熔爐》将在中國大陸影院上映。上映前夕,《南方周末》記者受邀提前觀看影片,并通過電話采訪王安毅。

<h3>因為金鎖,徐安華覺得"我能填飽這些坑"</h3>

南方周末:你作為電影《第一熔爐》即将上映的編劇,應該提前看過這部電影,感覺如何?

王安毅:我不久前才在上海看過一部電影。我不認為要求電影的呈現和想象完全相同,更不用說導演的創作了。但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完成了徐安華導演的要求,從她來找我的時候想到我,這部電影應該說基本已經完成。

南方周末:你和徐安華的合作始于張愛玲的《金鎖》舞台劇,是以你們被綁了起來,從《金鎖》到《第一爐香》,你是怎麼幫助徐安華完成這個想法的?

王安毅:說長,《金鎖》的劇本最初是2004年為上海戲劇藝術中心寫的,後來有人告訴我,徐安華看過這部劇。差不多五年後,香港的珠華劇團找許鞍華導演一部舞台劇,她給我挑選了劇本。徐安華在整個排練過程中隻給我打了個電話,中間沒有交集,在香港首演,我們一起見面和采訪,這是我第一次和她接觸。

徐安華從來沒有告訴我,她特别喜歡《金鎖》的劇本,後來也才知道她很喜歡這本書,其中一個劇本是在原著小說之外加上的,就是曹其橋的女兒長安和男友童世軒的一出戲。我想她來找我也許是因為那場戲。

2018年1月左右,我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在香港待了半年,我到達的那天,剛放下行李,徐安華的助手從上海打來電話,徐主任說要和上海談談。我說很不幸,我剛到香港,将活半年。後來徐安華給我發短信說她第二天就要回來,很着急。第三天,她坐在我們家樓下。

我還在猜測她是否會買下我小說的版權,但她一坐下,什麼也沒說,她說她想請我做《第一熔爐》的編劇。"我很驚訝,"她說,為葉兆燕和陳凱歌的故事添加了細節,他們已經接手了這個故事,然後經曆了編劇的工作。我其實并沒有完整地寫這部電影,是以徐安華讓我寫劇本,我還是挺緊張的,但我無法拒絕她。我對她的金鎖舞台劇很滿意,她讓我做任何事情,我必須這樣做,我欠她一份愛,我想還給她。

我當時正在寫一本小說,"考官的書",它已經結束了。我本來打算去香港教書的,在寫小說的時候,我說你得等我,等我寫完小說,再考慮下一步。你知道,當我寫作的時候,很難進出,我不确定我是否确定我會寫一部電影。

但許鞍華的心思已經定下來,很肯定要我寫,她說電影要做的就是填坑。張愛玲總是寫很多非常隐蔽的線索,會隐藏關鍵的事情,比如圭隆和喬喬結婚,小說的一句話,說她"一定是在忙錢,但也在忙人"。但它實際上是非常抽象的,我們将填補和充實這個故事。她以為我可以填飽肚子,因為她相信我在金鎖戲中。

起初,我并不知道這個項目有很多曲折,版權期限大概隻有兩三年。如果我當時知道,我會更加緊張,特别是如果版權過期了。我沒有想太多,是以我認為整個劇組都在等待我的劇本,如果它沒有出來,他們會遇到麻煩。

我最滿意的是自己的地方是沒有耽誤,在校那邊的半年,徐安華來了好幾次,每次都來談談她的一些想法,我也想回饋給她一個我的想法,最後一次講得更具體一點,比如空間的模式, 但尚未寫。那年6月底或7月初,我回到上海,小說已經上交,回國後休息,開始寫劇本,八月份投稿。

我實際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坐下來寫了它,在此之前,我與徐安華的讨論足夠詳細,很快就寫在紙上了。當我寫作時,我意識到我與張愛玲個人分開了這麼一段時間,以至于我沒有能力重新想象人物的對話。我基本上使用原始單詞,然後推導出一點點。

徐安華給我看了很多電影,告訴我她想要的感受,告訴我她想選擇的演員,她以為我想有一個比喻的概念。其實我不知道彭玉軒是誰,馬思泉,她給我帶了很多電影,我中文大學在香港的宿舍裡看了。她想讓我知道香港,過去我看過《蘇茜黃的世界》和《花街時代》;徐安華還推薦了《危險關系》給我看,這是一部經典風格的電影,和《第一香》在主題上不一樣,但她讓我知道,電影的風格應該是華麗的,甚至有點不真實。《第一熔爐》做到了,這真的是一部非常華麗華麗的電影。

專訪電影《第一熔爐》編劇王安一:給張愛玲"填坑",難隐瞞太多事情

王安毅(右)和徐安華(左)在香港。(受訪者/Instagram)

<h3>"他們的生活設定了自己的方向。</h3>

南方周末:在你的讨論過程中,你認為你和徐安華對張愛玲原文的了解有出入嗎?

王安妮:還有一點通道,但我要服從她,電影是導演的創作,我為她寫文字,這在我心裡很清楚。我以前沒有特别關注過小說《第一熔爐》,也不覺得它是張愛玲最好的作品。但徐告訴我她想做什麼,她說:"我隻想拍一部愛情片,我已經到了這個年齡,從來沒有愛好過,你要我愛一次。"

然而,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的不是愛情,看到的是利益的交換,算計,彼此陷害,裡面的人特别壞,她回答說:"沒關系,壞就是有點不好。"

南方周末:我也覺得影片過分強調了"純愛"的部分,張愛玲原著裡面把人性中微妙而複雜的事物簡單化了,尤其是女主角葛維龍的複雜性。她似乎比小說中更簡單。

王安怡:這可能與演員的表演有關,其實徐總還是希望能夠讓愛情在複雜的世界中慢慢浮出水面。例如,Gwylon和Georgie Joe起初并沒有真正愛對方。張愛玲就是這樣,《都市之戀》也是一樣,男女主角們最初并沒有真愛,直到最後慢慢誕生了一點真摯。喬吉也是如此,他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這樣的人永遠不可能忠誠。但他對格維隆也有一點誠意。他知道 Gwiron 的錢從何而來,他知道自己在吃軟米飯,但他不想讓 Gwiron 認為她就像一個廟街。喬治喬的本性無法改變,格韋隆也不能完全接受他,但不管怎樣,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彼此生命中的普遍性。在這一點上,我也給了喬吉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就像阿姨問他和圭隆過得怎麼樣一樣。他會回避這個問題,說貝隆對她有好處。

南方周末:這部電影的選擇自上映以來一直備受争議。你有沒有和演員談過劇本?

王安怡:沒有,我沒有和任何演員接觸過,也沒有任何對話,我隻和徐導遊溝通一個人,徐導遊非常信任我,我們都很現實,都強調叙事,我們彼此相處得很好。徐安華的電影沒有晦澀難懂的部分,在我看來,這是作家的道德觀,必須告訴别人的想法。

彭雨軒的表演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我之前看過這部電影,他根本不是這樣的。比如許鞍華的最後一部電影《月亮是什麼時候》和姜文的《邪惡不壓》,除了他的外表有點像混血兒,除了喬奇喬,我一開始還是相當懷疑的。然後我在"第一個熔爐"中看到了他,我很驚訝地看到他做得很好。

有人認為彭玉軒的形象太健康是以不符合喬奇喬的外表,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小說一直都是慢跑的作為體育人來寫的,比如他晚上跑到圭隆的陽台上,從田野爬起來,可以看出一個非常喜歡運動的人。後來,姐姐也說他是一個産生荷爾蒙的人,這表明他精力充沛。這種誤讀是來自中國人對愛情的了解,覺得多愁善感的人應該是一個白臉的孩子。

我開始懷疑彭玉軒是否具有這樣的情感深度,他做得很好,喬吉的輕盈一面表演,他特别深情的一面也演繹了出來。他在中國銀幕上創造了一個非常罕見的形象,我想這個角色将來會被記住。

至于葛維龍,徐導演選擇馬思權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我發現她太簡單了,其實圭隆是一個非常世俗的人。電影一開場,Gwylon給她姨媽的信就表明,這個女孩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個計劃,但無法想象超出她計劃的事情。

這個角色真的很有趣,尤其是有一出戲,她放棄了回到上海,從碼頭回去跟阿姨說話,如果喬基因為經濟原因不願意結婚,那我就可以支援他了。這也是一出戲,在劇中,Gwylon向他的姨媽指出,對方表達愛的方式是荒謬的。這是角色的成長标志,也是整部電影的高潮,馬思泉的表演也不錯,我覺得演員也應該太沉迷了。在這裡,人物的成長還是很清晰的,也吸引了我寫一個理由。

于飛鴻飾演的姨媽似乎比小說裡更飽滿,張愛玲的筆總是比較尖酸刻薄,是以很難想象姨媽的形象。與《危險關系》中的壞女人不同,她的姨媽知道她的年齡,會邀請一些年輕女孩到她的沙龍吸引男人。

範偉飾演的斯圖社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和平飯店有一場戲,範薇打得非常好,大家都能看得很開心。我以前對他了解不多,後來我知道他曾經玩過獨幕喜劇,但是沒有獨幕喜劇的習慣。原話說角色是汕頭,範偉是北方人,但這部電影我們說不出方言,都說國語。其實,徐某最初的想法是,大家說對方的話,語言是一團糟,上海話也有,汕頭也有,英語也有,葡萄牙語也有,但很難實作。

徐安華覺得小說裡的人很複雜,給阿姨等人安排了史前史,這當然不是說人物的行為是可以原諒的,這是一個更傳統的道德觀念,他們沒有什麼可原諒的,他們就是這樣的人,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價值觀, 他們的生活定義了他們的方向。

<h3>徐安華讓我加一條蛇</h3>

南方周末:這是你第三次改編張愛玲小說,前兩部是舞台劇《金鎖》和《色環》,都說張愛玲小說改編難度大,除了跟書迷打交道,她的文字本身比較晦澀難懂,你覺得改編最難?

王安毅:改編張愛玲很難隐瞞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推測,尤其是跨古。我是在左翼思想的影響下長大的,要了解她還是有點困難。但張愛玲的作品結構合理,從來不講一個沒有尾巴的故事。這真的是一個小說家難以企及的地方,尤其是"五四"時代的作者,往往不太注重情節,多注重新開機蒙。

南方周末:你剛才說《第一熔爐》劇本中的很多對話都是小說的原文。張愛玲的小說多是書面語言,你擔心觀衆感到疏遠嗎?

王安毅:怎麼說,《金鎖》在舞台上的表演應該說比較完整,觀衆對它的反應也符合我們的預期。作為一部電影,對話可能有點誇張。但我從一開始就認為,這部電影一定是一部有點"制造"的電影。

我現在還沒和觀衆見面,沒有看到他們的反應,但是我覺得看電影的時候語言沒有任何問題,隻要語言完整,就可以進入,怕隻有四個人不喜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上下文,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上下文,那麼重新建立是可通路的。

徐安華和我這些方面基本一樣,初稿出來了,她很确定。後來是一些補充和調整,比如許鞍華讓我加了一條蛇,就是你在片中看到的喬奇喬的蛇。據說這個故事在香港很有名,是關于大亨何東的家族。徐安華給我看了很多河東家的照片,說他家裡有蛇,她讀了我的初稿讓我補充一下,第一件事就是蛇。

拍電影很有趣,大家都會加入自己的經曆,徐安華會強調和東家的故事,還要求影片應該出現在喬琪家的大房子裡。從我寫《風月》的時候我就知道,導演有時候想用他的一些電影技巧來表達,編劇不得不給他條件。

南方周末:我也聽說,為了了解香港的老風,你和徐安華導演在一起。

王安毅:是的,我不知道時間這麼緊,徐導遊很悠閑,她一再說我們不是風景,我們隻是玩,讓你了解香港,她帶我去上海帶走了很多地方。我最大的收獲是去人民的聖殿。徐導遊不斷讓我對這片土地增添一些了解,然後影片中有一個細節,阿姨家門前有燈光,客人隻有燈光。這是我們去香港看到的一些空蕩蕩的豪宅,有這麼滑的梯子,上面有一盞燈,應該是一個點。

你知道徐安華在澳門長大。在澳門(風),徐導遊很困惑,她說天際線變了,變得很強,但那天我們走到澳門曆史博物館附近的三大酒吧廣場,有唱歌的音樂聲,徐導遊找了一些感情,電影也能看到一些痕迹。

<h3>"香港和上海是互相排斥的"</h3>

南方周末:你經常往返香港,這次在香港呆了半年,是你在那裡生活最長的一段時間嗎?上海和香港總是被一些學者視為"兩城",文學似乎也有一些淵源,這次是為了寫一個劇本,還要做一些研究,對此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王安毅:時間最長的。但我在香港來來往往,我駐紮在幾所學校。這次為了寫一部電影,去很多平時不去大會的地方,比較豐富。

可以說,香港和上海确實是一個共同生存的狀态。我記得在香港繁榮之前,上海人把香港看作農村。我小說《張小奶奶》的導演葉明先生告訴我,電影版《日出》中有一句台詞說"做西裝去香港"是錯誤的,那個做西裝的時代必須去上海。當時,香港是一個狂野的地方,直到1940年代末,香港才逐漸繁榮起來。

我仍然有一個很強烈的印象,在1960年代,我們班上有幾個家長在香港,然後這些學生就消失了,也就是去了香港。這與後來香港著名人物陳冠中和王家偉的經曆類似,他們的父母早到香港,在内地上了幾年國小。

南方周末:也有人說,張愛玲寫《第一爐香》也是一種自我條件,就像片中的葛維龍,沮喪地想回上海,張愛玲的背景色也在上海。您如何看待張愛玲與香港和上海的關系?

王安怡:我們對張愛玲有很多誤解,張愛玲來自天津,家鄉是合肥,她不是道地的上海人。小說不能被視為一個地方。對于葛偉龍來說,上海是她的家,她隻是住在香港阿姨家,小說寫得也很清楚,在香港主要是出于學術目的,讀完書後她還是要回去的。隻是沒想到,走進阿姨家就像進河湖,遇到了這樣的男人。

我在想,一個女孩生活在一個更嚴謹的公民課堂上,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男人如此迷茫,也讓她失望了,她想逃避,逃避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小說中,她後來有病沒有去,以為是上帝在她裡面,她終于留在了香港,香港的生活更有吸引力。那麼上海對她來說,就是正常的家庭生活。

有一個細節還不錯,我也特别強調徐。Gwilong回憶起小時候生病的經曆,在高燒後拿着一杯紙。後來在澳門之行中,Gwylon對Georgie Joe和她的婚姻感到失望,我讓她回到船上拿着一個冰球,雙手張開冰塊都融化了,這個動作不是很重要,從玻璃紙上看。這是一個象征性的鏡頭 - 看起來強壯的東西變成了水。

從那以後,Matheny的發揮慢慢變得更好了。澳門船上的場景也拍得很好,狂歡節後有一種疲憊和欲望。後面的戲很不錯,姑姑、葛維龍和喬吉喬三個人吃飯,協會叫葛維龍一起去旅行,喬吉喬不讓她離開。慢慢地,他們真的變成了一個家庭,但他們是一個古怪的家庭,形成了他們的相處方式和感情,每個人都決定了這段關系。

<h3>"我寫作的變化和張愛玲不一樣。</h3>

南方周末:你剛才談到你最初對小說《第一熔爐》缺乏關注,這不是張愛玲最好的作品。但《第一熔爐》是張愛玲真正的小說處女作,在她的創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你能談談你最喜歡的張愛玲嗎?

王安怡:她的小說寫得不多,多半是年輕的時候。張愛玲寫得相當整齊,也許是因為她的主要作品寫的時間比較集中,相當密集。作家的黃金時代可能隻有幾年。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張愛玲更完整的作品是《金鎖》和《愛城》。當然,《第一爐》通過不斷的分析也讓人感覺不錯。她寫了關于香港和時代的文章,這些時代非常特殊和異質。

南方周末:你還分析了《小說與我》中張愛玲的《紅樓噩夢》,從張愛玲的小說中可以看出,她受到了《紅樓夢》等作品的影響。在《香的第一爐》開頭,有人将葛維龍的情況與嘉福的林黛玉的情況進行了比較。

王安怡:我不認為葛維龍和林黛峪相似,張愛玲受到很多小說的影響,除了《紅樓夢》、《蝴蝶學派》也很重要,英國文學對張愛玲的影響不容忽視,如果想強調她這一點, 我覺得她也深受簡·奧斯汀的影響。

葛維龍和林大宇都不像這個角色,林大玉的主動性要大得多。她去了姨媽家,沒有咨詢父母,是一個非常流動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她是上海市民階層的一員,這種女孩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林黛玉進入嘉福很凄涼,完全靠親戚,沒有回頭路可走。Gwylon去找她的姨媽,心裡的計劃很明确,就是完成學業,她的人生計劃很完整,但現實遠不止她的計劃。

南方周末:學者們一直喜歡把你的作品和張愛玲的作品進行比較,也許是因為你們都寫過上海。王德偉也表示,《長恨歌》可以看成張愛玲晚年的生活,但你似乎并不認同,你能具體展開說一下,你為什麼不同意他這句話?

王安毅:我不反對,張愛玲和我确實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寫上海,尤其是上海市民課。我們都是現實主義的,更強調叙事和人物,這是人們将我與她進行比較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提升我。恐怕差別在于價值觀。她認為生活正在走下坡路,而我似乎還沒有這種感覺。除了這部分公衆,我畢竟還寫過其他方面的文章。人們很自然地認為我長得像她,我們都注意到了啟蒙運動以外的人。

我從小就有着不同的背景,她可以說是活在最後。我寫作的變化與她不同,她的變化是向下的變化,而我的變化是在一個新的時代,這是非常重要和不同的。我最難适應她的東西是如何了解她的時間,如果我不知道,我就不知道細節。

人物和情節,從她的文字中可以猜到,細節都不難做到,我改編了《色彩、戒指》,其實她的小說甚至散文的細節都用完了,這個故事真的比盧更隐蔽。後來,我專門寫了劇本之後使用的文本,因為它是受版權保護的。

南方周末:我們不妨把問題延伸到你的小說創作上,你剛才說你對張愛玲的生平了解不多,但是你的《長恨歌》也涉及到一些對過去時代的描寫,這些細節你是怎麼富起來的?

王安毅:當然,想象力是第一要務。想象一定是基于對這個時代和人物的了解,他們覺得《長恨歌》似乎寫着懷舊,确實前一部分是我從未經曆過的生活,是以還有一些概念性的寫作。

《南方周末》:你認為作家最好寫下他們的經曆嗎?

王安毅:我這樣的作家最好,是以,莫言可能屬于一個特别有才華的人,我是誠實的,從經驗來看。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作家要寫不熟悉的東西?必須有寫作的動機,如果寫一些不熟悉的東西,它來自哪裡?我寫《長恨歌》其實是為第三卷寫的,前兩卷是為第三卷寫的。

南方周末:說到親身經曆,你父親是來自新加坡的華僑華人,這意味着你自己的家庭與移民文化有很大關系,尤其是《第一爐》中涉及的南洋文化和殖民文化。導演徐安華也是移民的後裔,她父母那一代因為戰争非常動蕩。張愛玲的經曆我們比較熟悉,從小漂泊。你的最新小說《一把刀,千言萬語》也是一個移民故事。您是否特别關注移民問題?

王安毅:徐安華的生活太複雜了,她拍了很多這樣的故事。直到我三十多歲的時候,我才真正這樣做,那時我回到了我父親出生的地方,把我的祖父母放在墳墓上,看着我的叔叔和阿姨。我們的國家和新加坡建交很晚,以前我不會想到父親曾經住過一個地方,我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左翼文化在内地長大的。

說到移民文化,我們現在喜歡把各種故事情節歸類,人總是要搬家的,我們現在把人們的流動都稱為移民。事實上,我們不能進入這一類,我沒有想過寫移民文化。創作《一刀千言萬語》的原因,是非常偶然的,難以形容。現在作者有個大問題,當你讀完一本書甚至完成時,你必須不斷地解釋整個想法,其實沒有那麼多想法,坐在桌子旁處理的事情都是非常詳細和技術性的。我們總結得太早了,我們應該放慢一點。

回到為徐安華寫劇本,我還能說清楚一些話;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為導演寫劇本相對容易,而困難在于,另一方面,編劇不需要單獨行動,都在别人給你的限制之内。這些限制都足夠遵守,寫小說的情況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廣闊的世界裡要想辦法走一條路。

<h3>"大陸的導演和編劇似乎有一種史詩般的感覺</h3>"

南方周末:你談到小說和劇本的差別,你不是專業的編劇,但你也參與過一些電影,比如《風月》。但你似乎很少寫自己的劇本,即使它是改編自你自己的小說。

王安毅:我從來沒有參與過自己小說的改編。寫一部電影真的很容易,因為它非常技術性,就像我說的,了解原文,了解導演的意圖,并試圖展示它們。總的來說,這比自己寫小說更容易。問題是,寫小說的人肯定不會。我再也不會寫電影了,除非有特别必要的情況,特别難以拒絕的情況。

我寫《風月》的時候,沒有經驗,情況也相當複雜,沒有原文,不像《第一爐》有小說在裡面,陳凱歌來找我,已經有很多人參與了編劇的工作,是以他帶來的故事還是很完整的。之前的故事似乎是他和葉昭燕構思的,葉昭燕後來把這個故事寫成了小說《花影》。陳凱歌帶來的故事我隻需要豐富細節就可以了,但我的初稿陳凱歌并沒有了解,也許我們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陳凱歌的想法很宏大,比許鞍華紅最多,到徐安華這裡,合作就變得簡單了。但當我寫《第一熔爐》時,投資者說我的格式不對。還好後來表示格式不重要,可以幫我整理,我覺得劇本可能有自己的格式。

《南方周末》:說到聯合導演,你認為差異很大,與性别有關嗎?我們知道你有幾位女導演,比如已故的彭小蓮。你也肯定會被問到很多關于性别和創造力之間關系的問題。

王安毅:差異似乎有點性别問題,但還不完全是,恐怕還是有時代問題,也與邂逅有關。内地導演和編劇似乎有一種史詩般的感覺,可以展現偉大的曆史。彭小蓮也喜歡曆史的東西,哪怕是一個小故事,她也想反映出背後的背景。徐安華更看重人物的命運,到底是香港導演,可能會有一些地域、制度或意識形态上的差異。

我經常被問到性别,前一些為了解釋一些問題,情況比較複雜,恐怕有很大的理由去市場。說實話,晉升可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以你會希望作者的身份更加戲劇化。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世界各地的經紀人甚至作者可能不得不考慮這些細節,比如什麼樣的主題會引起關注。現在,創作者往往自我參與。

南方周末:作為小說家,普遍希望導演能夠尊重自己的原創作品,而作為編劇,往往會考慮精彩的情節和觀衆的接受度,在具體的創作中,你如何平衡這種沖突?

王安毅:我的小說很少被導演看到,我在這方面比較放松,《長恨歌》的經曆告訴我,既然版權已經交給了影視行業,就必須接受誤區,這種想法必須做好準備。小說和電影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有像劉恒這樣的小說家後來專攻電影,但我可能沒有。雖然我喜歡看電影,但寫電影并不能滿足我。小說是文字的作品,是語言的藝術,它主要是叙事,電影不是叙事,文字主要是對話,其他時候場景的設計就行了。

南方周末:張愛玲在那個時代,依然能走在文學和電影的兩端,充分影響大衆,如何看待作家的"活動邊界"?

王安毅:在張愛玲時代,電影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娛樂,大衆階層對電影的熱愛是很強的,這種熱情在我看來一直保持到2000年左右,電影确實是一種特别強的娛樂傳播,也可以兼顧嚴肅的想法,我猜張愛玲會願意參與到電影中來。

作為小說家的張愛玲和編劇張愛玲還是很不一樣的,我看她編劇的電影很可惜,張愛玲的叙事文字很不錯,尤其是在她創作旺盛的階段,但好的文字在片中是不能用的。

在她那個時代,電影比今天要老一些,尤其是在香港,有一種不同的方法,不太像好萊塢。張愛玲有一些經濟壓力,她需要寫電影才能賺錢。她後來很少寫小說,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作家們度過一個無盡的黃金時期,但我們會為他們感到難過。尤其是他們這一代的作家,在曆史動蕩的界面中,一個人要處理很多不同的情況,而寫小說需要有閑暇。

<h3>"中國當代小說的黃金周期已經結束。</h3>

南方周末:說到作家的黃金時代,其實在當代作家中比較普遍,比如你這一代的作家大多不寫作,但你一直在創作,你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

王安毅:沒有支援,支援聽起來太難,太難了,其實有一點好玩,好玩從很多方面來說,叙事偏好,自己也能勝任,會讓你覺得有好玩,如果沒有好玩,我也不寫。我了解為什麼當時一起寫作的一些作者不寫,特别是那些起點特别高,真的曾經在海裡,不想寫更糟糕的東西。

寫作很難,但比寫電影更難看,但比拍電影容易得多。我去參觀班看徐導遊在那裡工作,太辛苦了。寫劇本的時候,感覺什麼都可以寫,很自由,到現場看,什麼都做不了,限制很大。徐導遊在現場照顧了這麼多東西,他們都對我說,拍電影最大的任務就是等待,我們會覺得沒有天賦,但是他們在工作啊。是以,對于像我這樣懶惰的人來說,寫小說是一份好工作。

南方周末:在新媒體幾乎不可言喻的時代,你仍然用紙筆寫作,但有些作家正在積極使用新媒體表達,比如莫言。賈樟柯還為于華、賈平國等人制作了一部文學紀錄片。您如何看待這些作家的選擇?

王安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我不喜歡這些東西,但我不能說不喜歡是不好的,我幾乎不上網,沒有微信,我不喜歡,不确定,感覺很麻煩。我不太了解這些,也不想知道,會有一些不便,特别是在支付時,不得不使用支付寶,我甚至沒有那個,我仍然使用現金和信用卡,有時不得不給銷售人員現金,他們去掃碼。

疫情期間我也沒有出門,是以沒有旅行代碼,隻讓家人幫我拿到密碼,上學什麼的就一定要用。我也不打算保持任何距離,我真的不能,人們說你怎麼能不呢?我還問他,你能寫小說嗎?為什麼每個人都想要這個?

南方周末:你也是複旦大學漢語系教授,教授創意寫作課程,你一定接觸過很多有志于寫作的年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讀一些年輕作家的小說。

王安毅:其實我遇到的大多數年輕人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都不确定,很多也在拿學分。我與香港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接觸,但我喜歡與他們交談,豐富我的視野。當談到你對年輕作家的看法時,很難回答,也很容易得到一些不愉快的東西。事實上,我們都是一代人,現在我們正在将幾代人分成特别破碎的碎片。此外,中國當代小說的黃金周期已經結束,不是說哪個人更優秀,誰不好,這不是個人作者的問題。現在,恐怕這是一個準備階段,我們會耐心等待,可能會有更好的作品出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作品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20年後出了很多好的文學作品,這和文學的大衆或小衆無關,也許更多的讀者會宣傳文學,但這些都是外在因素,現在确實是一個文學時代。

南方周末:你認為這是外部環境還是創作者自己的問題?

王安毅:大家都有關系,20世紀80年代的情況很少見,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年輕人離開了教條式的教育環境,我們一起長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感受,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們促成了一場尋根運動。現在,熱潮已經稀少,而且今天出現了如此多的新媒體,小說并不是唯一的表現形式。

好的創作可能會在其他地方開花結果,比如一些小預算電影,甚至一些網絡劇,我在疫情期間看到了很多好作品,未來的方向可能就在這裡。我們還将在類型上大受歡迎,年輕的電影制作人開始制作類型,類型需要好的故事。

南方周末記者于亞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