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溯城市海洋文明前世今生 《藍海中國》講述中國海洋故事

國際線上:地球生命的旅程,自遼闊的海洋伊始。在那一汪深邃的蔚藍中,潛藏着多少關乎文明的基因密碼?在與海緊密相伴的一座座城市裡,又有着多少值得挖掘的動人故事?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打造的國内首部沿海城市題材紀錄片《藍海中國》第一季将迎來收官。沿着大陸1.8萬公裡的漫長大陸海岸線,該片漸次講述着福州、珠海、廈門、甯波、深圳等十座城市的浪漫風情與繁榮圖景。而在對海洋文化的挖掘、對海洋科技的探索、對海洋經濟的洞察中,《藍海中國》不僅脈絡清晰地呈現出城市海洋文明的前世今生,也以海洋強國戰略為指引,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奏出一曲激昂戰歌。

追溯城市海洋文明前世今生 《藍海中國》講述中國海洋故事

伴海而生,打造海洋文明影像志

近年來,國内以城市為題材的紀錄片層出不窮,但多數聚焦于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探索海洋等專業領域的紀錄片也不鮮見,但主要關注對生命奧秘的科普。此次,《藍海中國》創新性地将兩種題材結合,通過對十個沿海城市的“城海”故事的描摹,打造出一部“海洋文明影像志”。

作為國内首部以沿海城市為題材的紀錄片,《藍海中國》将“海”的特質與“城”的風貌相融合,描摹出不同城市海洋文明的切面:北海的紅樹林展現着延續至今的海洋生态,珠海的寶鏡灣岩畫訴說着燦爛鮮活的曆史文化,廈門的沙茶面是舌尖之上的悠閑海岸生活,深圳的智能化碼頭點燃繁盛的海洋經濟,青島的科研團隊用智慧深挖有無限潛力的海洋科技……借由一個個故事,片中直覺地呈現出,這條海岸線正一直孕育着文明的諸多可能性。

追溯城市海洋文明前世今生 《藍海中國》講述中國海洋故事

寶鏡灣岩畫

在這部“影像志”中,盡管對海洋文明的描摹橫跨數千年的時間,《藍海中國》的叙事脈絡其實并未以全景視角展開,也并不遵循時間縱軸行進,而是從主人公的視角,自然捕捉到沿海城市中的不同角落。比起教科書式的刻闆介紹,這樣對典型故事、典型場景的靈活運用,不僅給觀衆展示出更加生動的城市文明樣态,更通過因地制宜的“定制模式”而給每座城市賦予不同的品格。北海的生态、深圳的創新、大連的時尚……鏡頭中,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主題凸顯了當地海洋文明特色,同時隐喻着各個沿海城市内生的核心品質。

通過對生态民俗的記錄,呈現出沿海城市的發展脈絡;通過對各領域前沿的追蹤,梳理出海洋經濟下的社會樣态。以影像為媒,《藍海中國》在科普性與可看性的交界中,描摹出了“城市海洋文明的前世今生”。

向海而興,解碼引領繁榮的海洋精神

以沿海城市為原點,《藍海中國》不僅強調“海與城”的緊密關聯,更是着重刻畫了“海與人”“人與城”的互動關系,因而具有鮮明的故事感。片中既見大時代又見小人物,二者共同交織成一組組具有深刻核心的中國海洋故事,并在以奮鬥為主題的時代共鳴中,自然揭示出一種昂揚的“海洋精神”。

在珠海,來自俄羅斯喀山的瑪格麗特一家組建了全球最大的手技表演團隊,将俄羅斯舞蹈和中國功夫等多種藝術相融合,诠釋着中西荟萃的融洽;在大連,全球服裝品牌和知名設計師每年彙聚于此進行洽談,大連的服裝産業也持續走向世界,承載着通達世界的交流……這些講述沿海城市與世界熱情相擁的故事,正映證着海洋給予人最鮮明的印象——開闊、包容。

這些以人為中心的故事,同時塑造出了一組組一往無前的“趕海人”“闖海人”群像。在甯波,一家五代守塔人在0.03平方公裡的七裡嶼上,将燈塔的使命代代相傳,堅守着守護航路的初心;在福州,一位教師極力尋找造船匠人複原百年前的造船工藝,最終成功使得福船這一古老中式帆船,再度起航于600年前鄭和船隊經停福州的必經航線;在海口,因自貿港而來的“海歸”創業者與來自全國的夥伴,積極将國外的街頭餐車文化引入這座城市,并将本土的飲食和文化元素融入創作……如同該片總制片人丁鵬飛所言,作為個體,當下中國的“海洋精神”應該是另一種人生格局,“不是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而是個體和國家命運的休戚相關,人們在曆史和國家的坐标中尋找和追求人生價值”。

追溯城市海洋文明前世今生 《藍海中國》講述中國海洋故事

福船

從這一層面來說,《藍海中國》對于海洋的認識與呈現并非停留于繁華的淺灘,而是觸及了在深藍中湧動的靈魂。結合一個個鮮活可感的典型呈現,《藍海中國》讓觀衆不僅了解海洋文明發展的精神底色,更從中領悟中國經濟騰飛的精神核心。

拓海而榮,看見海洋強國新征程

作為建基于真實之上的藝術形式,紀錄片往往承擔着觀察社會的職能,同時能夠與時代命題相對接。作為國内率先聚焦沿海城市海洋事業發展的紀錄片作品,《藍海中國》并未單純将鏡頭聚焦于城市景觀,而是在多元故事中,挖掘出這些城市對于海洋強國戰略的多樣探索與實踐。

從交通、工業、科技到環保、教育、醫藥等領域,海洋孕育着無限的機遇。片中,通過各領域“領航者”與“螺絲釘”的視角,可以看見,廈門的中國第一座自動化綠色碼頭上塔吊林立,自動化運轉的機械撐起了從白日到夜間的繁華;始建于1898年的大連造船廠裡進行着巨輪的拼接工作,這裡見證了中國造船業的崛起;興化灣海面上的“大風車”标志着中國風電開發能力已經跻身世界第一方陣,背後離不開10兆瓦海上抗台風風電機組的刻苦鑽研;紮根于實驗室的研究者們利用海洋中的再生資源,實作可降解材料的研發……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成就在熒屏中鋪展開來。

追溯城市海洋文明前世今生 《藍海中國》講述中國海洋故事

這些紀實性的典型故事,也在大衆中提升對海洋強國建設意義的認知度。作為一部從網絡端首發的紀錄片,《藍海中國》依托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媒體矩陣傳輸影響力,正片之外,社交平台相關标簽下還有着多部刻畫沿海城市的快節奏短視訊。從連續59年向港澳市場輸送鮮活冷凍商品的珠海供港澳蔬菜加工配送中心,全球原油吞吐量和鐵礦石吞吐量第一的超級大港青島港,到從三亞出發、完成總長度1059千米的人工地震剖面測線的“探索一号”,以及新中國第一所海軍軍官學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融合震撼的視覺享受與頗具趣味的劇情,這些呈現内容既從宏觀層面展示海洋強國總體戰略,又從微觀層面觸動觀衆共情,為全民關注海洋、經略海洋創造了氛圍。

起筆于海陸之間的交界線,《藍海中國》勾畫着沿海城市的多元風采,講述着“趕海人”們搏擊風浪的堅定無畏,記錄着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沉穩步伐。在那抹千萬年來不曾褪色的蔚藍底色中,《藍海中國》對中華民族遠航之路進行了一次回望,也對未來發出将繼續迎擊風浪、勇立潮頭的宣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