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人很久以前就與大熊貓生活在同一地區,但直到100多年前,它們才作為一種獨特的物種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國寵寵物大熊貓
19世紀70年代,法國傳教士大衛在四川省寶興市首次發現了大熊貓,引起了動物學界的注意。直到今天,大衛發現的這隻大熊貓仍在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展出。
法國傳教士大衛
大衛發現的大熊貓在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展出
此後,外國探險隊紛紛前來獵殺大熊貓,1929年羅斯福的兩個兒子去中國獵殺大熊貓。後來外國人不再滿足于獵殺大熊貓來擷取标本,開始來到我國捕捉大熊貓,1936年大熊貓首次運往美國時,觀衆遍布各地。
羅斯福的兩個兒子追捕熊貓
萌芽的大熊貓幼崽就像一個冷靜可愛的小天使,一舉一動都能引發發自内心的愛與歡呼,其無敵的魅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物種,可惜大熊貓的獨特習性使得繁殖和繁殖變得極其困難,被帶出國的大熊貓已經死亡,沒有後代。
一隻全副其實的大熊貓幼崽
當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于1972年2月抵達北京時,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通路不僅會打破東西方對峙的僵局,而且還無意中引起了世界對大熊貓的注意,這隻熊貓是應尼克松的邀請作為國家禮物抵達華盛頓的,在短短一個月内就創下了100萬遊客的紀錄。
尼克松正在喂熊貓
1973年,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也曾提出大熊貓的請求,此後上司人訪華,索取大熊貓作為國禮,成為當時與中國友誼程度的象征,這就是熊貓外交的獨特之處。周恩來總理發現這一點後,問當時我國林業部有多少隻大熊貓,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野生大熊貓的生存仍然是一個無人能及的大謎團。
科學家在野外調查大熊貓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可能很難想象為什麼大熊貓的數量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問題,事實上,在寒冷缺氧的陡峭山谷中進行物種研究,是一項難以想象的艱苦工作,即使今天通過大熊貓栖息地仍然令人生畏,即使以生命為代價,即使深入叢林, 看到大熊貓的幾率非常小,1975年科學家經曆了很多艱辛,終于完成了曆史上第一次全國野生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即使是最樂觀估計野外大熊貓總數不到2000隻,而對大熊貓最大的威脅是來自人類的擠壓甚至狩獵, 這是人類的擴張和擠壓,最終将他們隔離到六山劇的狹窄區域。
今天大熊貓生活的一小片區域
20世紀80年代,竹子的周期性死亡,也生動地記錄了大熊貓的生存,它看似猝死,當時從四川到陝西,大熊貓竹的主要栖息地幾乎同時大面積開花和死亡,大熊貓島般的栖息地一夜之間成為噩夢般的災區。雖然部分竹子區域仍生長良好,但受影響的大熊貓與栖息地隔絕,無法遷徙。
正在玩耍的熊貓
1985年,第二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加劇了人們的擔憂,即竹子盛開後野外大熊貓的總數已降至1,100多隻,并且它們已達到800萬年的曆史最低點。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請繼續關注下一集:熊貓故事六:熊貓寶寶在哪裡?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對科學家來說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