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作者:陳思

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棂,将色彩斑斓的皮影投影在牆壁上,光影流轉之間,一場皮影戲已經開場。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穩坐在工作台前,專注于指尖下的刻件,化刀為筆,匠心點韻,手推着刻刀在牛皮上遊走,精細的紋路逐漸顯現。

一幅幅頗有意境的皮影雕刻作品,放置于環州故城的皮影館内,景區遊人如織,然而張治文不聞喧嚣,一心放在皮影雕刻上。

出生于環縣車道鎮櫻桃掌村的張治文,早年當過教師,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員、環縣皮影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治文與皮影有着解不開的緣分,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命裡注定要操持的營生!”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張治文在工作台前雕刻皮影。陳思 攝

命裡注定的緣分

時光回溯到30多年前,車道鄉櫻桃掌村的農家院裡,每逢誰家有紅白事,都要請來皮影戲班唱幾場。當皮影戲熱鬧開鑼,全村老少圍坐一起,看着台上皮影靈動翻飛,台下人随着劇情沉醉吟唱,别有一番趣味。

癡迷皮影戲的張治文,常常在村裡皮影戲散場後,跟着戲班走上幾十裡,去另一個村看下一場戲。從那時開始,皮影戲便成了張治文一生的熱愛。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張治文調試皮影構件。陳思 攝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調試顔料為皮影作品上色。 陳思 攝

在車道鎮國中任教時,張治文經常在結束一天繁忙的教學任務回家後,在燈下鑽研皮影雕刻。“我覺得,皮影有說不出的魅力,那些雕刻出的人物拿在手裡看着像平面畫,可在幕布後面燈光一打,就有模有樣,像活了一樣。”張治文說道。10年間,張治文遍訪環縣民間皮影藝人、皮影匠人,潛心求教,求購散落于民間的老皮影。同時,用自制的簡陋工具,鑽透厚厚的牛皮,嘗試镂刻出心目中的“皮影人”。

他的第一件皮影作品制作完成時,當地唱了幾十年皮影戲的老藝人拿在手中反複觀賞,愛不釋手,這給了張治文很大的信心。要創作好一個皮影人角色,張治文需要翻閱大量涉及戲劇、戲曲、美術等方面的書籍,聽當地老藝人講劇情、講角色。張治文日複一日堅持鑽研雕刻,漸漸地,他感覺下刀越來越順,雕刻出的皮影飽含傳統風韻。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張治文的皮影作品《楊貴妃》。 陳思 攝

“環縣皮影制作講究精細,流傳下來的一些經典模闆,都是一代代手藝人傳承下來的。要做完一件作品,需要經過選皮、過稿、潮皮、雕镂、敷色、熨平等20餘道工序。”張治文說。即便是一幅常見的20厘米大小的皮影,通常也需一周多時間才能完成。若要求快、求量,便無法保證傳統皮影本身的精緻典雅。多年來,張治文謹遵皮影制作要求,一邊沉澱自己的巧思,一邊吸收着傳統文化的精髓,力求讓手中的刀鑿不辜負心中的熱愛,雕刻出理想的皮影作品,成為一個道地的匠人。

心之所望,必有回響。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政策的扶持下,張治文辛苦雕刻的作品,通過各個平台,在大衆面前亮相。2015年末,張治文調入環縣文化館,專職從事皮影研究與雕刻工作,這讓他更能心無旁骛地追求自己的皮影夢。此後,張治文的作品愈發精細,多次入選知名雜志和展覽,斬獲多項大獎。他還曾出訪俄羅斯進行文化交流,在央視直播中向全國人民展示環縣皮影文化。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張治文研究皮影作品造型。陳思 攝

做一個真正的皮影匠人

張治文來到環縣文化館上班的第一天,便将微信頭像換成了一個皮影角色的剪影。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皮影匠人了。在雕刻制作皮影的路上摸索了十幾年,張治文終于向着夢想前進了一大步。

時隔幾年,想起自己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文化館館藏皮影的張治文,仍激動不已。幾件數代藝人傳承下來的皮影靜置在展櫃裡,時光抹不去它們的色彩與精緻。“看到那些皮影的一瞬間,我的腦子裡就有了這個角色在幕布後呈現出來的樣子,仿佛伴着音樂,講述着一個精彩的故事。”張治文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環縣人,張治文深知環縣皮影戲是大陸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戲中“影人”需要根據劇中角色和襯景進行設計,采用牛皮,經過刮制、描樣、雕镂、着色、燙平、上油、訂綴等工序制作而成。這樣制作好的皮影就是戲台上的“角兒”,在藝人的操縱下,借燈光透射在白色布幕上,随着樂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叙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最初,張治文的雕刻基本上都是臨摹、複制、傳承,很快他就覺得,當下的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形式越來越多元化,不管什麼東西,都需要創新,不是一味迎合當下欣賞審美的創新,而是有繼承、有思想的創新。為此,張治文專門前往陝西省禮泉縣拜訪皮影雕刻藝人,求教皮影制作技巧,并在每日的訓練中不斷提升完善自我。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兒童正在學習皮影戲。陳思 攝

張治文在環州故城皮影館坐館授教時,經常會有孩子駐足觀看他雕刻皮影。“這些孩子很像小時候的我,每次看到他們,我就能想起小時候自己看皮影戲的日子。”張治文笑着說。

“如果讓我一生隻做一件事,我希望能把它做到極緻。我雕刻皮影,同時皮影也塑造着我。”張治文說,“我非常崇拜汪天穩老師,他的‘推皮走刀法’堪稱一絕,刀工勁道全無滞澀,線條嚴謹又不失灑脫,我們環縣皮影中的老物件還保留着這樣的風韻,但現在的年輕匠人很難重制那種古樸、靈動的感覺。”

2015年3月12日,張治文的15件作品入選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南京大學主辦的“中國民間美術精品出國巡展”。同年末,應環縣文化館館長王生亮之約,張治文為讀者集團雕刻了猴年生肖皮影作品《吉祥如意》,這一作品随後被《讀者》春節期刊封面采用。2019年5月,張治文的作品《牡丹架》獲第十六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同年7月,作品《五福捧壽》獲甘肅省旅遊商品大賽銅獎。2020年8月,張治文應邀參加了由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遊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舉辦的“央視訊号·文化志願者專列”貧困地區文化旅遊資源推介活動。這一系列榮譽,開啟了張治文皮影雕刻工藝與現代美術結合的創新之路,賦予了皮影雕刻新的生命力。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張治文雕刻的虎年生肖皮影作品。陳思 攝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遊客觀看挑選皮影文創産品。陳思 攝

創新中的傳承

“我了解的皮影,是環縣獨有的文化符号,是非遺珍寶,更是薪火代代相傳的藝術。”張治文說。

這些年,皮影市場化需求的改變與鄉村皮影演出的沒落,是張治文一直在關注的問題,他試圖在傳統與市場中尋找藝術與現實的平衡點。

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傳統文化,張治文不斷嘗試将現代元素引入皮影雕刻和表演之中。今年,他設計雕刻了一款具有卡通風格的虎造型皮影,讓傳統感與流行元素相得益彰。從傳統的八仙過海、山水花鳥圖到具有現代氣息的灰太狼、小豬佩奇等皮影,一幅幅色彩鮮明、形态曼妙的作品,展示出傳統工藝與時代共進的流變。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挑選工具雕刻皮影。陳思 攝

雕刻技藝可以融入時代元素,但傳統皮影形象、技法卻是設計靈感的不竭源泉。近兩年,張治文着手整理環縣傳統皮影戲曲目劇本。2020年,他自己出資邀請當地老藝人錄制了一本長達4小時的傳統曲目《九連珠》。“傳承了幾代人的文化曲藝瑰寶,不能悄無聲息地散轶在時間長河與時代喧嚣中,我希望能在退休前整理儲存下50部傳統皮影戲劇本。”張治文說。

一手劇本,一手刻刀,張治文在文化學習、傳承、保護、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成熟進步。在他看來,皮影雕刻工藝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賦予了皮影新的表現形式,有利于皮影手藝的傳承。守正與創新并進,讓傳統藝術中的經典元素給現代産品增添色彩,助力皮影個性化發展。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張治文:在傳承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張治文在幕布後調試皮影成品。 陳思 攝

放下粉筆,拿起刻刀,張治文其實從未走下過講台,為了讓皮影制作工藝能夠代代傳承,環縣中國小長期開設皮影美育課程。有十幾年教齡的張治文對熱愛皮影的學子們傾囊相授,他自編教材《皮影制作簡易教程》,将自己多年經驗毫無保留地講授給學生。

為了提升技藝,解決制作中的難題,張治文創新改進制作工藝,擁有了許多“獨門絕技”。他自制了整套刻刀,一遍遍求教老藝人、老匠人,翻閱古籍,嘗試調制出傳統色澤的染料。苦心求得老藝人的家傳秘法,用膠水代替白開水渲染皮影後,皮影光度均勻,頗有古法染制之風。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皮影,帶着張治文的烙印,傳播着環縣的獨特文化,推動了環縣手工皮影的發展與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