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橋雜技●馬戲:據鞍馳騁展英姿

吳橋雜技●馬戲:據鞍馳騁展英姿

吳橋雜技·馬戲

馬戲是表演者在飛奔的馬上展示驚險、優美、刺激的高難度動作,給人帶來藝術享受的絕技,是一個傳承曆史長、承載曆史文化多的雜技項目。2013年,吳橋雜技馬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一陣陣銮鈴的響聲中,環場疾馳的駿馬、身姿矯健的騎手、驚險優美的馬術動作,可謂精彩紛呈、相得益彰。吳橋雜技馬戲表演總會帶給觀衆快樂與享受,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寒冬臘月,街道上路人稀少,吳橋縣銘揚雜技藝術中等專業學校訓練大廳内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數十個孩子穿着整齊的訓練服,正在教練的指導下練習馬戲表演的各種基本動作。

今年52歲的省級非遺吳橋雜技·馬戲代表性傳承人劉志凱是這裡的校長。多年來,他已為全國各地輸送了數百名馬戲表演人才。

吳橋雜技●馬戲:據鞍馳騁展英姿

劉志凱

罕見馬術 久演不衰

在光緒版《吳橋縣志》中有載,吳橋籍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範景文《遊南園記》,記述了明萬曆年間吳橋馬戲表演的盛況:聞有祭鳳台,盍望觀之,禦騎以往。至則數健兒在焉,見所乘馬,翹騰不勝,氣作命取,馳驟道上。于是,人馬相得,據鞍生風,蹄蹴電飛,着眼俱失急于霧中,細辨之,見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騎,或抱或脫,或躍而立,或頓而側。時手撒辔,時腳蹑靴,時身離蹬,以為勢脫将墜矣……可見,當時吳橋馬戲表演之興盛。

清中晚期,吳橋馬戲達到鼎盛,湧現出“現代馬戲之父”孫福有、“馬骠子快腿劉”劉榮貴、“大花鞋”劉國棟、“四大金剛”張憲樹父子等衆多享譽全國、影響世界的雜技名人。

“我師祖劉榮貴是‘同樂班’的班主。‘同樂班’是晚清諸多雜技班團中最具實力的馬戲班子。他曾經帶着班子多次代表清廷,到東南亞各國表演馬戲。”劉志凱指着前輩的演出照片介紹着。

新中國成立後,吳橋成立了雜技藝人聯合會,馬戲表演空前繁榮。全縣61個馬戲團班中,班班都有馬術表演。當時在雜技界流傳着一句“沒有馬戲不成班”的說法。可見馬戲在吳橋雜技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為适應新形勢需要,‘馬骠子快腿劉’第三代傳人劉國棟,也就是我的師爺,帶領的‘同樂班’變更而來的吳橋馬戲三團,對馬戲表演大膽改革創新。”劉志凱介紹着。

劉國棟将以往的單人單馬表演,發展到“馬上二人技巧”“一人跨雙馬”“雙馬三人技巧”等,又将馬上單人表演技巧在以往的“八步趕躔”“抱绺”“大站”“尥梭”“飛燕”“蹬裡藏身”基礎上,發展到“馬上後空翻”“繞脖”“肚下過身”“馬上雜耍”“箭射金錢眼”等人馬相得的高難技巧動作,令人耳目一新。

吳橋馬戲也是以成為久演不衰,備受市場歡迎的吳橋雜技招牌節目。

吳橋雜技●馬戲:據鞍馳騁展英姿

得遇名師 如虎添翼

1970年出生于吳橋縣宋門鄉後劉村的劉志凱,已經演了36年馬戲了。

雖已是知天命之年,但是劉志凱雙目炯炯有神。他身材健碩,走路生風,一看就是身懷絕技的人。

“我從小愛好運動,6歲進入縣體操學校練習體操。那時候,雖然吃了很多苦,但是我的跟頭翻得越來越高,一招一式練得越來越标準到位。10歲那年,我獲得了全省體操比賽跳馬第一名。”劉志凱回憶着。

1981年,11歲的劉志凱成為吳橋縣馬戲團的一名演員。有了體操的功底,他很快成為吳橋縣馬戲團的主要演員,先後練習并演出了《二人技巧》《飛杠》《浪橋飛人》《大國術》《空中飛人》《木馬》《綢吊》《中幡》等節目。

劉志凱說:“1983年,我拜在‘馬骠子快腿劉’第四代傳人張鳳樓的門下,後來成為第五代傳人。”劉志凱說,“有了體操的功底,一開始學習馬戲時,我滿懷信心。當他被師父扶上馬,練習馬上跟頭和倒立時,才感覺到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

在平地上的倒立、跟鬥,對劉志凱來說輕而易舉,但是到了馬上,就不那麼容易了。幾天下來,腰酸腿痛不說,胳膊腿上還挂了彩。

劉志凱是一個性格倔強的人,從小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練習馬術也是一樣,總是超出師父安排的練習計劃。由于勤學苦練,他很快掌握了馬上的各種技巧。

一年後,他開始在師父的指導下排演馬戲。1985年,劉志凱參與表演的五人馬術節目,就在華北區雜技馬戲調演中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也就是從15歲開始,劉志凱同時跟随師父,學習馴養馬的技術。

上世紀90年代,張鳳樓、劉志凱師徒二人大膽探索,将傳統馬戲節目的純技巧表演情節化、戲劇化,編排了《關公劈刀》《三戰呂布》等古裝馬戲節目,形成鮮明的吳橋特色,實作了馬術表演從表演技巧到表現形式的完美統一。

劉志凱在前輩創新的基礎上,大膽編創新的馬戲節目。他指導的《雁之靈—空中秋千》在第三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摘得銀獅獎。

吳橋雜技●馬戲:據鞍馳騁展英姿

開門辦學 傳承絕技

劉志凱介紹,去外地表演馬戲,幾乎都是搭大棚。一般半徑十米的場子,就能表演馬戲了。

目前,劉志凱馴養着30多匹馬,都随團在外地演出。“我們馴養的都是本地馬,這種馬不同于外地的大鞍子馬,它的特點是背瘦,奔跑速度快,難馴服。”劉志凱說,“這無疑增加了騎手的表演難度,但是本地馬表演起來驚險刺激,觀賞性強。”

作為馬戲表演的好夥伴,駿馬成為劉志凱傾注感情最多的動物。劉志凱對馬的特殊情感,使他對退役的馬滿心牽挂。“一般來說,一匹馬從兩歲開始參加演出,七、八歲就要退休了。每一匹馬都和人們有了感情,我們也要為這些退休的寶貝找一個好歸宿。”劉志凱說。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吳橋馬戲,曾任吳橋縣雜技團副團長的劉志凱,于2002年組建了吳橋銘揚馬戲團,又在2009年建立了銘揚雜技藝術中等專業學校。

目前,雜技學校已培養400多名學員,在校生近百人。“開始,我們以本地招生為主,後來也招收河南、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困難家庭的學員,對他們都是免學費、包吃住的。”劉志凱說。除了傳承雜技技藝之外,讓一些貧困孩子擁有一技之長、實作自立自強也是他的心願。

這些年來,劉志凱一直帶領着弟子們,活躍在國内外的各個演出市場和賽事,并取得可喜成績。多年的馬戲表演生涯,已經使得劉志凱完整掌握了吳橋傳統馬戲表演、創新古裝馬戲表演技巧。

為把最驚心動魄的馬戲藝術呈現給觀衆,劉志凱還編創了馬戲與國術相結合、馬戲與更多雜技項目相結合的精彩節目。

“雜技藝術常被比喻成‘一朵花五個花瓣’,馬戲表演就是其中的一個花瓣。吳橋馬戲同吳橋雜技一樣有着悠久的曆史,是吳橋人的重要藝術遺存,我們會把這種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走上更加廣闊的舞台!”劉志凱深情地說。

(記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廣 通訊員 洪飛飛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