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筝聲魯韻,以樂化人——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創新實踐側記

筝聲魯韻,以樂化人——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創新實踐側記

菏澤學院筝樂團進行筝樂現場表演

筝聲魯韻,以樂化人——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創新實踐側記

古筝局部圖

筝聲魯韻,以樂化人——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創新實踐側記
筝聲魯韻,以樂化人——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創新實踐側記

魯筝藝術博物館開館儀式

“茫茫九派流中國”,大陸筝樂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衆多各具特色的風格流派。菏澤是山東古筝樂的發祥地,筝樂曆史悠久,尤其是郓城、鄄城一帶素有“郓鄄筝琴之鄉”的美譽。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獲獎項目的通報,其中《筝聲魯韻——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的創新實踐》入選第五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據悉,該項目由菏澤學院、郓城山東派古筝研究發展中心共同完成,依托“魯筝藝術博物館”建設,積極建構山東古筝樂教育傳承體系,加強山東古筝樂交流傳播與文化育人實踐。近年來,該項目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競賽獎勵20餘項,參加國内外藝術交流活動10餘次,是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重要成果,也是對傳承創新非遺文化、加強美育教育的有力促進。

弘揚優秀音樂文化,傳承民間藝術瑰寶

菏澤學院校園内“藏着”一個富有特色的博物館—魯筝藝術博物館,館内包含了山東古筝樂的遺存史料、曲譜、民間古筝、照片、制筝工具等,全方位展示了山東古筝樂藝術的博大精深,并設有演藝廳、雅集廳,用于現場表演展示、藝術交流以及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博物館内展現的是古筝的發展曆程,傳承的卻是幾千年的音樂文化和藝術瑰寶。

筝,是大陸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後漢劉熙《釋名》筝條所說“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而故名“筝”。在2500餘年的發展曆史中,筝樂與各地戲曲、說唱、民間音樂相融彙,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正所謂“茫茫九派流中國”。山東古筝樂以其源遠流長、傳承有序的曆史,寓意深長、耐人尋味的曲調,精湛深奧、技法獨特的藝術特色,在中國古筝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中明确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并指出:要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培養他們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其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以,加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進而主動承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菏澤學院一貫重視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與教育傳承,在菏澤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體系、理論研究、藝術實踐以及特色課程建設、“以美育人、以樂化人”的育人模式實踐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2008年,菏澤學院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琴筝清曲”、“山東挷子”項目分别于2018年、2019年入選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音樂學專業于2019年入選山東省一流大學專業;“山東琴書”入選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十三五”重點學科;“山東琴書人才培養” 獲山東省第八屆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菏澤學院在“弘揚優秀音樂文化、傳承民間藝術瑰寶”等重要理念指導下,于2013年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山東古筝樂引進大學課堂,納入音樂專業課程體系,積極推進學科建設與傳承教學。同時,在筝樂大師趙登山先生的大力倡導下,經過多方籌措資源,曆時3年籌備建成了“魯筝藝術博物館”,于2021年6月順利開館。

建構山東古筝樂教育傳承體系

“魯筝藝術博物館”以山東古筝樂的史料、典籍、曲譜、音像、樂器、筝家遺物、筝藝制作為主要收藏對象,同時也展示了徐州的潘式轉調筝、花梨實木筝、結合高科技創新研發的納米筝等,并設有演藝廳、雅集廳,用以現場表演展示和藝術交流,全方位展現山東筝樂的發展曆程與藝術成就。為筝樂藝術的交流傳播、傳承創新、文化育人等營造了可供沉浸式體驗的真實場景。

為了惠及全國莘莘學子,菏澤學院建設古筝網絡課程資源,将課堂教學、表演要素與舞台實踐有機結合,在科學建構山東古筝樂線下課程體系的同時,運用現代教育資訊技術,大力推進古筝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其中,菏澤學院的房紅穎老師主講的《器樂—古筝演奏(山東派古筝傳承)》課程順利入選2020—2021學年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平台上線課程。菏澤學院不僅在本校培養山東古筝樂表演人才、開設山東古筝樂素質選修課,而且通過網絡教學平台惠及全省乃至全國的莘莘學子,達到美育育人的目的。為對接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加快全省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深化學分制改革,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

山東古筝樂在菏澤民間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有序,誕生了一大批成就較高的優秀演奏家。菏澤學院于2013年将山東古筝樂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和美育課程體系,積極推進學科建設與傳承教學,并将山東古筝樂及其他民間音樂節目一起帶入中國小校,為繼承發揚山東筝樂傳統藝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而不懈努力。

以樂化人,碩果累累

“撫琴彈鳴筝,慷慨有餘音。”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的創新實踐開辟了傳承地方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和“以美育人、以樂化人”的新模式,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十餘年來培養了古筝專業人才500餘人;面向本校20多個院系的學生開展素質選修課程、文化體驗和文化講座課程,達800餘課時;同時,依托新時代教育資訊技術,古筝演奏(山東派筝樂傳承)課程于2020年順利入選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平台上線課程,一學年線上授課學時達60餘學時。

菏澤學院“大學生筝樂藝術團”排演的山東古筝樂節目多次參加文藝演出活動、學科競賽活動,近5年參加文藝演出30餘場,獲省部級以上競賽獎勵20餘項,參加國内外藝術交流活動10餘次。同時還多次走進中國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多次參加國内外大學生的文化交流活動、外事辦公室委托的海外高端群體訪華接待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藝術交流成果及優異成績,其中山東古筝樂傳統曲目《碰八闆》,以團體重奏的形式獲得了多次專業比賽的金獎。

“筝聲魯韻——魯筝藝術博物館以樂化人的創新實踐”項目與相關企業協同創新,積極探索文化與經濟、文化與旅遊、藝術與産業互動并進、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大學生筝樂團積極參加“曹州吟”國際牡丹花會大型水上實景演出,每年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同時,本項目的開展,帶動了古筝制造業的發展,使其在品質和銷量上都大大提升,每年有上萬台古筝從菏澤地區走向全國各地,古筝已成為本地區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之一,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目前,魯筝藝術博物館的持續建設已納入菏澤市“十四五”規劃,菏澤學院将以魯筝藝術博物館的開館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務實奮進,為學校藝術學科的建設發展增磚添瓦,為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為“以美育人、以樂化人”的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國運昌隆,文業興崇,山東古筝樂也必将迎來新的發展與繁榮。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文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