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麼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金錢,另一樣是一間自己的房間。”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作為女性文學先鋒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就大膽而敏銳地号召女性要經濟獨立。即便是今天,她的話依然擲地有聲,毫不過時。

在大多數人眼中,伍爾夫就是這樣一個先鋒的代名詞。

她用寫作為女性争取權利,用驚人的果敢和勇氣去追求自我,用才華和努力解構了傳統的寫作手法,成為與喬伊斯、普魯斯特并駕齊驅的意識流文學宗師。

倘若我們抛開這些耀眼的名聲與光環,還能發現一個不為人知的伍爾夫:一個幾次試圖自殺的“精神疾病患者”,一個用寫作來抗擊命運的頑強靈魂。

伍爾夫用一隻手抵抗命運的襲擊,一隻手匆匆寫下心靈的詩意。她的作品是從苦難那裡赢來的戰利品,不僅拯救了她自己,也引領着我們體察自我意識,觀照内心世界。

對現代人而言,原生家庭成了一種“流行病”,無論你在地理位置上離原生家庭有多遠,它永遠流動在你的血液裡,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隐隐作祟,揮之不去。

伍爾夫也是這樣一個被原生家庭困擾了幾乎一輩子的人。

伍爾夫出生在英國中上層階級的知識貴族家庭,家族不僅遺傳給了她令人豔羨的天生麗質,還給予了她先天的聰敏和智慧。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幸福的書香世家,造成了伍爾夫人生最初的三次精神崩潰。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伍爾夫和父親(左)、年輕的伍爾夫姐妹(右)

伍爾夫的父親是一個沖突的知識分子。

一方面,在女性無法入學讀書的年代,他用第一流的思想去培養伍爾夫的文學素養,給她朗誦詩歌和名作,允許她自由使用藏書室,引導她閱讀。

但另一方面,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維多利亞社會,伍爾夫的父親也仍沒有擺脫時代所賦予的普遍社會規範——認為女性就是應該扮演好母親和妻子的角色,應該完全地、絕對地向家庭和丈夫奉獻自我。

是以,伍爾夫的母親不僅要管理繁重的家務,熱情地接待丈夫絡繹不絕的訪客,還要時時刻刻準備着同情、恭維和安慰自己敏感、脆弱、喜怒無常的丈夫,像陀螺一樣旋轉不停,直到生命消耗殆盡。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伍爾夫和母親

伍爾夫13歲那年,母親撒手人寰,她後來在回憶文章中把失去母親視為“天底下發生的最為嚴重的災難”,這也造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精神崩潰。

母親離世之後,伍爾夫的父親沉浸在喪妻之痛中,并把對女性的壓制和索求轉移到了伍爾夫的姐姐身上。後來伍爾夫在日記中隐晦披露的遭受同母異父哥哥的性侵,也正是在這種沒有家長管制的情況下,變得愈加肆無忌憚。

極端壓抑、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導緻了伍爾夫在姐姐和父親離世時,分别兩次陷入精神崩潰,甚至企圖自殺。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布盧姆斯伯裡團體,這個團體雲集了英國知識界上層最具有創造性的人,如詩人艾略特、哲學家羅素

父親去世後,伍爾夫雖然跟着姐姐逃離了原生家庭,來到了“最刺激、最浪漫”的布盧姆斯伯裡,結識了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布盧姆斯伯裡圈”,開始了自由的生活,但原生家庭留下的精神負重卻始終冰封在伍爾夫心頭,無法消解。

在《往事素描》中,伍爾夫回憶說,自己從13歲母親去世到44歲寫成《到燈塔去》,一直被母親的幽靈所纏繞,而當小說寫成時,自己便不再被母親糾纏了,不再聽見她的聲音,不再看見她了。

在半自傳性質的小說《到燈塔去》裡,伍爾夫把自己父母的性格全都寫進了拉姆齊夫婦身上,也借此表達了對女性處境的同情和批判:

“他需要同情,首先要肯定他的天才,然後要讓他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子,給他以溫暖和安慰,使他的理智恢複,把他心靈的空虛貧乏化為充實富饒,而且使整幢房子的每一個房間都充滿生命——那間客廳、客廳後面的廚房、廚房上面的卧室、卧室上面的育兒室,它們都必須用家具來布置,用生命來充實。”

圖書推薦

《到燈塔去》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詹姆斯十六歲,凱姆也許十七歲。莉麗環顧四周,尋找一個不在場的人物,可想而知是在尋找拉姆齊夫人。”

在伍爾夫遭受精神折磨的時候,閱讀和寫作總能使她在負面情緒襲來時,努力保持鎮定。

寫作就是伍爾夫的生命,她很小的時候就在日記中寫道:“書籍,總的說來,是使我能獲得最大快樂的東西”“寫作是我畢生不止不息的欲望”。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伍爾夫的寫字桌

伍爾夫從小就顯示出了文學天分,并立志成為一名作家。在正式進行小說創作之前,身為女性的她克服了外界的眼光和内心的畏懼,不斷尋求給報刊供稿的機會。雖然也嘗到了作品遭拒的苦頭,但她依舊夜以繼日地撰寫評論文章,如饑似渴地進行大量閱讀。

就如伍爾夫的好友E·M·福斯特(著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所說:“大多數作家寫作時用半隻眼睛緊盯着稿費,用半隻眼睛窺探批評界動向,用半隻眼睛巴望着他的作品能造福世界,隻剩半隻眼睛落在工作上;伍爾夫卻全神貫注于她的工作,在各個時代中,像她那樣熱愛寫作的作家,确實是非常罕見的。”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或許正是因為寫作的熱情太過強烈,以至于在寫作中或每寫完一本書時,伍爾夫常常會精神失常,瀕臨崩潰。

在處女作《遠航》發表之前,伍爾夫又經曆了三次精神崩潰,伴随着劇烈的頭痛、失眠、精神狂躁和對食物的強烈反感,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時間長達兩年,自殺的念頭常常不受控制地從她腦袋裡鑽出來。

面對無法忍受但不得不接受的病魔,伍爾夫選擇用寫作來抵抗。在持續不斷的寫作中,她逐漸學會了如何與瘋魔抗争,努力将自己的精神狀态控制在正常範圍内,再也沒有像過往那樣嚴重地犯病。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在平穩的精神狀态下,伍爾夫得以進行新的小說形式的實驗,從既定的小說規範中尋求獨立。在1919年文學宣言式的文章《論現代小說》中,她官宣了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話:

“心靈接納了成千上萬的印象——瑣碎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深深地銘刻在心頭的印象。它們來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計其數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内在精神——不論它可能顯得多麼反常和複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少摻入一些外部的雜質,這難道不是小說家的任務嗎?……讓我們按照那些原子紛紛墜落到人們心靈上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來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麼不連貫、多麼不一緻;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都會在思想意識中留下痕迹。”

我們每個人的内心都有變化多端、不可名狀的感覺和印象,在伍爾夫看來,作家就應該去挖掘普通人這些“内心火焰的閃光”,展現人大腦中意識的流動,因為這才是生活的真實面目。

伍爾夫這一新小說的可能性在1924年的《達洛維夫人》中得到了圓滿實作。這部小說震驚四座,不僅樹立了伍爾夫有别于普魯斯特、喬伊斯的意識流風格,也在意識流小說中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

《達洛維夫人》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達洛維夫人說要自己去買花。”(這句話成了文學史上的著名開頭)

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籠罩的至暗時刻,伍爾夫更加迅疾地埋頭寫作。這段時期,寫作為伍爾夫帶來了無限喜悅,與此同時,黑暗也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降臨。

在1月的日記中,伍爾夫承認她與瘋魔的艱難抗争再次開始了,但是她發誓不會被絕望吞噬。可随之而來的,是健康狀況不受控制地急轉直下,開始出現種種幻覺,心神無法集中......

三月的一個星期五上午,伍爾夫穿上及膝長靴和毛皮外套,帶上常用的手杖,悄悄溜出家門,她走到歐賽河邊,把手杖留在河堤上,然後投入了湍急的河流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電影《時時刻刻》,扮演伍爾夫的妮可·基德曼獲得了奧斯卡影後

在最後一封寫給姐姐文尼莎的信中,伍爾夫說道:“我曾經反抗過,但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而在自殺之前,伍爾夫曾向心理醫生透露了自己的真實顧慮和絕望:“害怕再也不能寫作,如果不能敏銳地感覺周遭世界,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伍爾夫和丈夫倫納德

縱觀伍爾夫的一生,精神疾病就像漫天撲地的海浪,将她無數次帶入瘋癫,但她卻從未屈服,一直勇敢地去擠、去撞、去抗争,并創作出了無數文學佳作。直到最後,伍爾夫發現,無論自己如何搏鬥,都再也回不到想要的狀态,是以,她平靜而勇敢地選擇了死亡,不容許黑暗侵蝕她生命中哪怕一絲鮮明、熾熱的火光。

對伍爾夫而言,死亡并不代表着逃避、軟弱和屈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抗争。

就像她墓碑上刻着的、也是她小說《海浪》的最後一段話:“死亡啊,我要朝你猛撲過去,決不屈服,決不投降!”

《海浪》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死亡啊,我要朝你猛撲過去,決不屈服,決不投降!”

更多圖書推薦

《一間隻屬于自己的房間》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1928年,伍爾夫在劍橋大學做了兩場面向女性的演講——"女性與小說"。之後,她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一間隻屬于自己的房間》,講述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面臨的生存困境,提出女性要認清自身的境遇,積極争取經濟獨立和社會地位。

《奧蘭多》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奧蘭多》是伍爾夫為虛構人物奧蘭多創作的傳記,被譽為女性主義經典,是從文學視角講述“第二性”的先驅之作。奧蘭多原本是深受女王寵愛的貴族少年,熱愛詩歌,卻遭遇文學和愛情的雙重背叛,一場大火之後,他忽然變成了女人……

《普通讀者》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普通讀者》是伍爾夫的随筆精選,伍爾夫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對一些文人及其作品做了評論,文筆犀利深刻,透着濃郁的情趣和幽默,給人以強烈的多樣化的啟迪。

《遠航》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遠航》是伍爾夫創作的首部長篇小說。創作期間,她飽受精神疾病的困擾,經過漫長的醞釀與幾度更改後,才得以出版。伍爾夫獨具創新精神的叙事風格,對于女性意識、兩性觀念以及死亡的探讨已經在這部處女作中有所迸發,并在之後的作品中延續升華。

《夜與日》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故事發生在愛德華七世時期的倫敦,伍爾夫将兩位女主人公——凱瑟琳和瑪麗的日常生活和浪漫情懷進行了對比,探讨了愛情、婚姻、幸福和成功之間的關系。《夜與日》提到了婦女的參政權、愛情和婚姻是否可以共存、婚姻是否是幸福的前提等問題。

《牆上的斑點:伍爾夫短篇小說集》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牆上的斑點:伍爾夫短篇小說集》是伍爾夫去世後,其夫倫納德為完成她的遺願而精心編選的。書中收錄了伍爾夫不同時期創作的18篇短篇小說,包括《牆上的斑點》《新裙子》《存在的瞬間》等,其短篇小說形式不一、結構不同,反映了伍爾夫對新的文學表現手法和文學主題的不斷探索。

《雅各的房間》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雅各的房間》的背景設定在英格蘭,始于雅各的童年,講述了一位年輕人短暫的一生,如海邊的童年、劍橋求學、獨立成長、與不同女性的情感、到希臘旅行......此書是伍爾夫嘗試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一個開端。

《歲月》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歲月》是伍爾夫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帕吉特一家50餘年的曆史,關注的卻是各個人物的個人生活的某個側面。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成為外部世界的縮影,貫穿了伍爾夫對生存、生命意義的思考。

《幕間》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幕間》是伍爾夫辭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屆時伍爾夫的藝術技巧已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小說講述了1939年的一天發生在英格蘭中部一個村莊裡的故事,伍爾夫設定了兩條叙事線索,借此把過去與現在、曆史與現實、藝術與人生、舞台戲劇與人生戲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人生雖痛,瘋癫的她着實暢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