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電影作為具有隐秘力量的藝術文本,将在文化共同體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進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文化走出去"已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焦點。自上世紀中葉印度電影進入中國以來,特别是近年來,現實主義電影受到中國觀衆的好評,并引起了社會現象的廣泛關注。南京藝術學院傳媒研究學院教授劉偉在《媒體觀察2019》第4期上發表論文稱,現實主義電影作為印度文化的視窗,不僅展現了電影藝術的魅力,也宣揚了文化主體的力量,有效地喚起了中國觀衆的文化認同,拉近了兩國之間的文化距離。印度電影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和技巧值得向中國電影人學習。
印度電影以現實主義促進跨文化交流
劉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家形象已成為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在世界上合作的重要因素。在被英國殖民并被迫進入"不對稱參與世界市場"之後,傳統社會的破壞和西方社會的重建使印度社會和文化呈現出獨特的面貌。雖然印度獨立以來的經濟和教育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種姓制度、扭曲的公權力運作、落後的基礎教育、基礎設施不足等弊病"。政府現在緻力于引導印度人民"做理性的人,尋求改變和改進"。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是獨一無二的,成為啟迪人們智慧、樹立人心的重要文化手段。
本世紀中葉電影《流浪者》(1951年在印度上映,1955年在中國首映,1978年複會)進入中國以來,不僅讓中國觀衆了解了印度等級社會的現實,也認識到拉茲和麗塔之間超越等級的愛情,以及印度人民對等級觀念的深刻反思, 電影插曲"Raz Song""Rita Song"被更廣泛地演唱。随後的電影,如大篷車和努裡,成為當時印度華人的文化記憶。而近年來,随着《三寶大寶萊塢》的《摔跤吧!爸爸、我的上帝、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叔叔、印度搭檔、廁所英雄、世代巨星桑傑俊、起跑線、口紅、熱辣等通過醫院線或網際網路進入中國,成為中國觀衆了解印度社會、認同印度文化的重要視窗。爸爸和寶萊塢。可以說,印度現實主義電影整體上用其藝術魅力深刻地打動了中國觀衆,同時在跨文化交流中向中國社會展示了印度的社會發展趨勢。
共同的感受導緻跨文化交流
藝術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擺脫了個人的局限性,走出了個人的死胡同,自由呼吸,沒有個人的短呼吸"。藝術的功能是讓觀衆"求真、審美、善",讓觀衆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娛樂自我獲得洗發和精神洗發。
作為一部藝術文本,影片的"審美是讀者對文本的實作"。閱聽人的主觀性決定了在閱聽人的知識結構層面上對符号的解碼。正如榮格所說,印度電影藝術家已經将印度文化轉變為一種甚至為其他民族所接受的電影語言。中國藏族作家阿來認為,主題不是"田園詩歌"或"奇特風俗",比如我們消費印度閱兵、火車等視覺"奇觀",讓"生命力的艱苦生活,在一種有意或無意的粉飾中,被軟化成無形",而是真正感受到印度社會和中國社會的"喜悅與悲傷, 幸福和痛苦...這裡和其他地方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對少數民族來說,生活也不是另類生活"。通過規範的電影語言、生動的社會現實和生動的民族文化,中國觀衆更容易與印度電影産生情感共鳴。
傳統與現代自然的交織,人物生動的設定,主題情節的合理安排,音像語言的巧妙運用,使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具有跨越國界的藝術魅力。印度的歌舞、服飾和風俗習慣總是能夠有機地融入其電影結構并自然而然地湧現出來,成為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叙事抒情的獨特手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宣告印度傳統文化是印度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文化自信和藝術文本,将在加強民族社會的想象力和認同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在《小蘿莉叔叔的猴神》中,巴基斯坦傻姑沙希達遇見了帕萬,帕萬作為哈努曼神的信徒,信奉善良、勇敢、誠實、堅毅的教義,在送沙希達回家時開了很多玩笑、迷惑和辱罵,但正是他的信仰,讓印巴兩國人民放下了芥末。《廁所英雄》充分展現了《灑紅祭》"享受歡樂"的儀式内涵,女主角Jaye在這種較低的社會地位下可以戲弄甚至擊敗節日的較高社會地位,通過"棍子"丈夫的歌舞來表達對丈夫聲音的愛恨;即使在以新人類和現代生活為背景的《美好生活》等電影中,穿着民族服裝的老年人和年輕人拍攝傳統歌舞的形象或情節仍然多次出現在電影中,可以說印度文化已經成為印度電影與其他民族電影差別的象征。在人物設定上,不僅有《小蘿莉的猴神叔叔》和《摔跤吧!爸爸的癡迷和"偏執"角色還包括老式但善良的農村人群廁所英雄和印第安夥伴,以及神秘超級巨星和口紅引擎蓋下的年輕印度人的自由,開放和充滿活力的形象。這些人物充分反映了印度電影人在社會現實中對印度人的集體命運和精神命運的想象。而《獅子》中的主人公薩羅在努力尋找家的時候,使用蒙太奇,《三傻寶萊塢》的大學生乞求院長的無果而自殺的節奏處理,也反映了印度電影人在視聽語言上的純粹運用和藝術表達,直接打動了觀衆的眼淚。
作為人口相似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可能有類似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焦慮;印度現實主義電影的内容和意義,在直接面對社會問題的同時,不讓觀衆對生活失去希望,這部現實主義電影的功能在于"擺脫那個不必要的東西",在電影的幻想和夢想世界中逐一解決問題,逐漸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消除生活中的困難。許多中國觀衆在評論印度現實主義電影時,會與中國的社會現實相結合,這反過來又導緻了類似的審美想象和精神共鳴。印度現實主義電影所承載的價值理念和人文情懷,更可能激起開發中國家中國觀衆的共鳴和認同。可以說,也是中國觀衆通過印度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審美上的滿足,讓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導緻其票房遠遠超出印度電影市場引以為傲的浪漫電影,如《印度指環王》系列。
藝術的力量:主體存在的宣言
布迪厄從"文化"、"資本"、"領域"和"權力"的概念出發,闡明了"文化資本"的地位及其向"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轉變的可能性。作為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代表,這部電影無疑也是文化資本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内部實踐主體的話語表達和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這将對該國的社會資本——社會聲望、社會聲望和形象以及經濟資本——産生一定的影響。
印度電影人作為"文化藝術的生産者,也是文化的擁有者,他們有權表達自己的身份"。他們以電影為工具,充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思考和對民族的責任,即使遭到印度政府文化控制和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仍然堅持主體性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展示了這種主觀力量從内容到形式的建構,實作了在時間層面積累、空間層面物化、社會層面認可的文化資本的建立。如大量的民族歌舞和節日慶典已成為印度電影最知名的文化象征,使印度電影成為世界音樂舞蹈類型電影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從它所反映的現實來看,社會問題,包括種族,法律,腐敗,教育,宗教,女權主義,健康,家庭和個人成長,都參與其中。有趣的是,這些問題通過社會基本機關的沖突和演變來表達,它抛開了強烈的文化沖突和社會沖突,不僅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根本的社會問題,而且通過細膩的情感打動了人們的心,讓觀衆在家庭和個人的努力中能夠正視印度現實的不足, 展現社會變革的力量和活力。
例如,Kershmi在《印度合夥人》(又稱《墊人》)中為妻子設計的手工衛生巾生産機,在第四屆全國創新大會上獲得了總統最佳發明獎和第四屆全國創新與社會進步獎,緻力于促進社會進步。"印度面臨貧困,人口是最大的問題,但我們不應該以人口為基礎,我們應該把印度視為一個擁有十億想法的國家!"主持人的資訊說。"Kershmi沒有被專利申請可能帶來的巨額利潤所吸引,他向整個社會開放了專利,同時為印度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她們的經濟地位,同時改變了印度女性經期衛生的概念。可以說,影片以這樣的方式鼓勵人們挑戰舊觀念,但觀衆從片中看是一種民族意識,而不是一種消極、怨恨的态度。
在實踐過程中,印度電影人實際上構成了一種特殊的實踐意識,即電影人作為一個整體表現出對民族問題的關心,對國家未來的信心和對電影社會功能的把握。這種"實踐意識"也通過電影作品注入到電影觀衆中:為國内觀衆,逐漸展現國家向善、民族向善、為國際觀衆、建立印度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的想象。貓眼票房資料顯示,《印度夥伴》累計票房6754萬部,《小蘿莉猴神叔》累計票房2.86億部,《神秘巨星》累計票房7.47億部《摔跤!爸爸的票房收入為12.99億美元。票房數字直接反映了中國觀衆對印度電影所展現的道德價值觀的認可和共鳴,也意味着印度正在通過電影市場在中國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可以說,印度電影人在中國有效地創造了一種世界文化,不斷發展的"新印度"形象,诠釋了電影文化資本如何轉化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特定模式。
"一部電影可以改變一個國家"
全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同文化力量之間的博弈。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三世界國家對好萊塢或西方文化的警惕,以及文化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或殖民主義的概念,是西方對開發中國家文化強強入侵所産生的政治和文化反思。然而,随着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發展,掌握了媒體技術(包括電影技術)和藝術能力的開發中國家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和可能性。以霍米·巴巴(Homi Bhabha)和特賈斯維尼·尼蘭賈納(Tejaswini Niranjana)為代表的印度學者批評了全球化時代的後殖民主義,希望通過混合戰略消除西方帝國主義的文化霸權,并擺脫強加給殖民者的價值觀。印度現實主義電影中的這種"混合政策",是基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抛棄自身文化的基礎上,以及對其他文化的包容吸收。"一部電影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在印度現實主義電影中,我們沒有看到對社會現實的抱怨和傳統文化的輕微無助,而是把社會問題的解決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放在每個人之上,通過個人的力量逐漸撬開冰塊,改變社會。
既然"一帶一路"倡議是以"一帶一路"為基礎,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曆史符号,融入新時代的内涵,就更需要"秉持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 互惠互利,雙赢'"。文化認同是絲綢之路精神的基礎,藝術交流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印度現實主義電影恰好在這一點上通過其藝術審美功能,讓觀衆欣賞其民族之美,同時現實,實作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這值得向中國電影人學習。
(2019年4月出版的Media Watch原文約7000字,标題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藝術的魅力和力量——以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在中國的傳播為例。這是從原文,學術參考文獻中摘錄,圖表和注釋等。)
作者介紹
劉偉,南京藝術學院影視文學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地理資訊資源開發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