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騷”,卻如此風騷——
如此“風騷”,識得好歹,很風騷!!!
中國文字極其有趣,反義性是其常态。
你很風騷,
你風騷得很!!
沒有前後的語境,
你是判斷不出其字詞表義的指向,
說起“風騷”,
其一指《詩經》和《離騷》,代指古代詩歌或文化;
其二指婦女舉止輕佻。

如果究“騷”其根源,其一切在于“蚤”;
與其關聯“搔、瘙”字,也在于“蚤”
01
那一隻“蚤”蟲擾“馬”,
就【騷】啦!
你可想象一下,
因“蚤”寄生在“馬”身上的情景,
“騷”的自然景象畫面——
一隻隻跳蚤,噬咬馬身,嗜吸馬血,
并在馬身上跳來跳去,擾得馬不停亂動。
這就是“騷”。
由此,“騷”因“蚤”産生“擾,動”,
于是就有“騷擾、騷動”之關聯詞。
因“蚤”而馬騷動。
在許慎《說文》中說:“騷,摩馬。”
段玉裁注:“人曰搔,馬曰騷,其意一也。
摩馬,如今人之刷馬。”
擾也。一曰摩馬。從馬蚤聲。
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伸為騷動,
“騷馬”也是“刷馬”
根源在“蚤”——
就是那一隻“蚤”蟲——跳蚤。
“蚤”—小篆圖形
“蚤”,齧人跳蚤。
虱子隻是齧人,
而跳蚤不但齧咬,且還不停跳躍,
跳蚤比虱子更讓人厭惡。
齧咬
“叉”,抓撓物之蟲;“蟲”,指爬蟲類物。
蚤,指什麼
“蟲”如“叉”抓撓物,
或者,如“叉”抓撓物之蟲。
以此定義表達齧人跳躍之跳“蚤”。
再看看“蚤”構成字——搔、瘙、騷
上面說的“騷”,
是跳蚤在馬身上引起“擾、動”
那麼,
“蚤”,在人身上跳來跳去齧咬,
就會引起身不舒服而“癢”,
怎麼辦?用手撓,
這就構成了“搔”字,
“搔”就是用手撓因“蚤”引起身上癢。
于是就有“搔撓,搔癢”組詞。
“蚤”在人身上跳來跳去齧咬而得“疒”,
就是“瘙”。
“疒”,指躺在床上,比喻躺在床上有病。
“瘙”,其實就是比喻蚤齧咬人而創傷。
像長疥瘡那樣發癢:瘙癢。
這個“瘙”就是“疥瘡“。
如,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三·果部·慈姑》中:
“(慈姑葉)搗爛封之,調蚌粉塗瘙疿。”
又如,在組詞瘙病名中,
瘙疳(瘡名。性病的一種),瘙蹄;瘙癢病。
02
屈子離憂,很【離騷】,
一段離愁的牢騷話!
屈原《離騷》是千古傳誦的作品,那“離騷”該怎麼了解?
我們先看看司馬遷的文字記錄——
《史記·屈原列傳》中曰:離騷者,猶離憂也。
“騷”,從馬蚤聲。因“擾、動”則生憂,故曰憂。
“騷”,憂愁。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屈原放逐,著《離騷》。”
據此,可知《離騷》作于屈原放逐後。也可以了解放逐而遠“離”。
郵票中《屈原像》
關于《離騷》的創作緣由,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又說: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屈原“憂愁幽思”和怨憤,
《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
毛澤東小楷《離騷》墨迹 1913年,是他就讀于湖南第一師範時的作品。
綜上背景,
那“離騷”從字面上是可以這麼來了解——
《離騷》是屈原放逐後所寫詩作。
“離”,就是“遠離、離開”,因放逐而遠離楚國政治中心。
“騷”,心中有騷動不安而産生擔憂。
通俗一點說,心中有擔憂而有牢騷,滿腹牢騷歎氣話。
“離騷”,
其實就是屈原遠離楚國政治中心,
而擔憂楚國政治前途而心有牢騷,滿腹牢騷歎氣話。
故,
《離騷》中有大量“兮”的語氣感歎詞,
一句一歎,句句歎“兮”!!!
悲痛欲絕,才會有滿篇如此“兮”!
《離騷》最後兩句實際上說出其心聲——
亂曰:已矣哉!
(絕望了,罷罷罷,算了吧。)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将從彭鹹之所居!
算了吧!
楚國内既然沒有人了解我,(兮,絕望的悲歎氣)
我又何必懷念故國舊居。
既然不能足以可有為實作理想政治,(兮,又是絕望的悲歎氣)
我将追從彭鹹之所歸處!
【附:
彭鹹,乃颛顼的後世子孫,是楚人的祖伯。
據《宋史·鄧得遇傳》說他的故鄉在潭府(長沙)。
彭鹹,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
在殷商末之際為殷商朝臣賢大夫。
他是殷朝耿介之士,直谏商王不聽,不得其志,
以投江自盡表示抗議,被後世列為人臣的楷模。
後人贊稱彭鹹為“天下第一谏”。】
米芾行書《離騷》局部
不能實作政治理想,
絕望至極,學了彭鹹,投汨羅江了!
彭鹹的自沉于江的歸宿被屈原效仿,
在一聲聲長歎後自沉于汩羅江。
《離騷》結句詠歎: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将從彭鹹之所居!”。
在作品中屢屢提及,
如“願依彭鹹之遺則”就是最好的表達。
結果呢,絕望了,
屈原步了彭鹹的後塵——
留下這千古名篇《離騷》之後,
投了江啦!
03
最早“風騷”詞之後,開始代表文學
“風騷”一詞最早源于《南朝·宋書·謝靈運傳》,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
在《南朝·宋書·謝靈運傳》中記載:
“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
相如工為形似之言,
二班長于情理之說,
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
并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習。
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
徒以賞好異情,故意制相詭。”
(附:——出自于《宋書·謝靈運傳論》,作者:沈約)
其中“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的意思是
400多年來,文體雖不斷在變,
——
探其文體之源始,
沒有不是以《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為典範。
贊美詩作“媲美風騷”,
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稱譽。
在這“風騷”之後,泛指文學
“風騷”,
指《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
風指《詩經》裡的《國風》,
騷指屈原所作的《離騷》等《楚辭》 ,
後代用來泛稱文學。
如,
在唐·賈島《喜李馀自蜀至》詩中,
“往來自此過,詞體近風騷。”
又如,
在清·姚瑩《論詩絕句》之二中:
“辛苦十年摹漢魏,不知何故遠風騷。
文征明行書《離騷》局部
可以
借指詩文或文采
唐·高适《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詩:
“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
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
“留連日日奉杯宴,殊無閑隙吟風騷。”
蔣光慈《少年飄泊者》八:
“今天到某秀才家裡寫幾張字畫,
明天到某一教書館裡談論點風騷,倒也十分有趣。”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
“他多管是意不平自發揚,心不遂閑綴作,十分的賣風騷,顯秀麗,誇才調。
我這裡詳句法,看揮毫。”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也可以——
風光,光彩。
如,在《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文中。
“旗幟鼓樂,高頭駿馬,送入衙門到任。
寄華此時身子如在雲裡霧裡,好不風騷。”
在梨園戲《陳三五娘》第一場文中,
“上元景,好風騷,燈如花,月如鑼。”
在趙翼《論詩》文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04
“騷”最初因“蚤”有瘙癢病之義
在古文中,“騷”作為“蚤”齧咬表達“癢”病名之義,其意就是 “瘙”,“瘙”字是後來才出現的——
“騷”作為一種病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北山經》:“其中多鮆魚,其音如叱,食之不騷。”在近代出土文獻《睡虎地秦簡》中曾記載:“諸侯不治騷馬,騷馬蟲皆麗橫厄……”
這裡的“騷馬”指的是患騷病之馬,而騷馬蟲就是騷病的病原體,其實就是疥蟲,也就是“疥瘡”。
而“騷病是疥瘡”的解釋,在張家山出土的漢簡中有更明确的記載:“身病癢,膿出,為騷。”騷為疥瘡,其最典型症狀就是癢。其後,“騷”字的這一含義逐漸被“瘙、搔”所代替,出現了“瘙癢”等詞,而“騷”癢之義也就不再用了。
“蚤”—甲骨文圖形
不論是“騷”,還是“瘙、搔”,其表達均“癢”病之義,
其根源于跳“蚤”的齧咬跳動引起的,
這就是為什麼了解漢字“騷、搔、瘙”字義,
一定要了解其構成“蚤”的自然特性的原因。
05
搔首弄姿,也是賣弄“風騷”
賣弄風風,賣弄風情,很騷!就是“風騷”。
風情萬種,賣弄風騷;
“風”,本是在地球自轉而産生附着地面上氣流動,
用字時常比喻表現在外的景象、态度、舉止:
“騷”,因“蚤”齧咬跳動而擾動,
有“搔、瘙”而“癢”症狀,
人癢而手“搔”抓撓,就會出現“搔首弄姿”等效果,
“騷”擾動表現在外的景象、态度、舉止之“風”就是亂動不太正經,
古人講究人的坐、立都要穩重,不能亂動,
特别是古時女子亂動不符合傳統的禮數,
“搔首弄姿”而“舉止輕佻”
“風騷”便有了俗語中“舉止輕佻”(一般指婦女)的另一種涵義。
搔首弄姿,也作“搔頭弄姿”。
搔:用手指梳。形容賣故意弄風情。
今多用于指女子故作姿态,取媚異性。
出自南朝·宋·範晔《後漢書·李固傳》:
“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之心。”
如,在清·王士祯等《師友詩傳錄》中,
“昧于詩之正變,而徒掇拾古今諸家之片詞瑣語,
描頭畫角,搔首弄姿。”
又如,在曹禺《日出》第三幕中——
“又開始搔首弄姿,撣撣衣服。”
又如,在清·袁枚《子不語·卷一五·屍香二則之一》中——
“秀姑不從,乃遣所嬖某作餌,搔頭弄姿,為蠱惑計。”
我是 @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人字學習體系、說文解字、快速識字、漢字思維、國際中文,漢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漢字教學能力!請關注本号,私信留言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