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便看見一個令人扼腕的消息。
河北尋親男孩劉學州,吃了幾十片抗抑郁藥搶救不及去世。

麻繩隻挑細處斷,厄運隻找苦命人。
這個出生被抛棄,幼年遭欺淩,長大遭網暴的男孩,今天淩晨在網絡上留下一封遺書後,就與這個世界告了别。
“生來即輕,還時亦淨”這是他對自己15年人生做的最後總結。
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在自己被命運傷害到千瘡百孔的時候,有無數的陌生人,曾經為了救回他而拼盡全力。
在這封遺書抵達網友首頁之際,有人立刻動用各方資源,試圖找到在死亡線上徘徊的他;
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
劉學州的生命,徹底結束在了他的15歲,停在1月24日淩晨4點。
他也曾感受過這個世界的愛,也曾對一切充滿了期盼和向往。
但生活給他的回饋太少了,少到那些美好的經曆感受,輕易就被生活的萬般疾苦吞噬,一點點磨滅掉他求生的意志。
“堅強”是劉學州給自己唯一的标簽,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字,他才承受着人生的不堪和磨難直至現在。
剛出生,父母為了籌備二人結婚的彩禮,幾千塊錢就毫不留戀的把他給賣了。
因為錢,生父母對剛呱呱墜地的他便棄如敝履,也許冥冥之中昭示着,這次尋親之途會再由于經濟問題被二次抛棄。
四歲時,養父母因為煙花爆竹作坊發生爆炸事故,先後去世。
在劉學州記憶中留下的,除了被焚燒的斷壁殘垣的家,還有不勝校園暴力,而被迫不停輾轉于多個學校的漂泊感。
沒有父母的庇護,在學校裡,他總是常被欺負的那一個。
國小時,同班同學受家長的教唆,從不和劉學州玩。
非但如此,還搶他的文具,平白無故誣陷他。
甚至老師都不容劉學州分辨,認定全部都是他的錯。
本該是最無憂無慮的年紀,他卻承受了太多冷眼。
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因為他換個新環境而有所改善。
國小六年,劉學州轉了五次學,在每個學校裡,他都不同程度遭受着來自别人的霸淩。
被高年級同學搶吃的,因為穿着破舊就受盡欺辱,宿舍裡被人騎在身上打。
連餐廳的從業人員都要在孤立他的火焰上澆上一把油。
在給大家發放雞蛋的時候,全校所有人都有,唯獨故意不給他。
從同學到工勤人員,見到軟柿子,誰都想上來踩一腳。
難道就因為他是劉學州,是以他就活該遭受這一切嗎?
終于在國小結束前,他取得了老師的信任,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成為班委。
劉學州開始變得外向,愛說話,學會了勇敢的反駁,欺負他的人也越來越少。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生活卻不願再給他更多的甜頭。
國中,他遭到變态男老師的猥亵,還備受威脅,整日處在崩潰的狀态,甚至有了抑郁傾向。
而他沒有人可以傾訴,隻能仰仗自己的力量去自愈。
蒙受的羞辱,漸漸成為深埋心裡潰爛的傷疤,從未愈合,也從未被看見過。
除了他本人,無人知曉。
劉學州内心早已滿目瘡痍,但他依然不忘善待給他生命帶去光的人。
姨媽去世多年,劉學州至今感懷着她的好。
養母重度燒傷躺在醫院裡,姨媽一隻手扶着床,一隻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害怕他被吓到;
他會把自己柔軟的心事說給姨媽聽,在姨媽去世後,主動承擔起照顧外婆的責任。
哪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劉學州也不忘把一切事情安排妥帖。
安慰家人樂觀看待自己的離開,叮囑他們照顧好用心疼愛自己的四位老人。
賬戶上的積蓄,自己掙的那一半留給隻剩舅舅一個孩子的外婆外公,另一半網友資助的錢,就讓愛心繼續傳遞,捐給了孤兒院。
劉學州感謝了所有人,也說着對大家的抱歉,卻獨獨忘了自己。
他應該感謝自己經曆那麼多,還是沒有被外界強加的苦難擊潰。
他應該對自己說聲抱歉,抱歉自己沒有挺到最後,給了生父母傷害自己的第二次機會。
前段時間孫海洋找到親生兒子孫卓的新聞不斷刷屏,尋子14年後,故事寫下了大團圓結局。
這件事讓衆多尋親路上的人受到了鼓舞,劉學州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他找到親生父親的過程有些過于順利。
因為他不是被人販子拐帶,而是被親生父母賣掉的。
養家爺爺保留着的疫苗本上寫着親生父親的姓名,當地警察局隻花了不到三小時就找到了劉學州的生父。
這件事就能直接地證明,但凡親生父母有一丁點想認回劉學州的意思,都不需要讓他等這十多年。
這些溫暖和其樂融融都不屬于他,親生父母尚在,卻要從四歲起就依靠孤兒補助和年邁的養家祖父母生活。
不幸發生後很多人說,早知道是這樣的結局,不如不找這些所謂親人。
這樣或許他的人生有遺憾,但有疼他的爺爺奶奶和一直幫襯的舅舅舅母,也能重新來過。
在他以為找到至親至愛的時候,生父生母卻把他當成了甩都甩不掉的累贅。
他在采訪中轉述了和生母的聊天記錄:
母親說,你不要逼我,我買不了房;
劉學州說,我不要房子我就想有個家;
母親說,我給不了家,你是想要逼死我;
劉學州說,我這十幾年怎麼過的你們想過沒有?
母親說,這不是我們造成的,是養父母要買你,他們不買會有更好的人家買你。
親生父母指責他時,媒體又推波助瀾,聲稱“生母拉黑劉學州隻是想重新獲得平靜生活”。
旁觀者的冷箭轉移了目标,開始站在上帝視角“教育”、辱罵劉學州。
先說他“拎不清,不識好歹”,“一眼能看穿他的心思”,說他“賣慘賣人設”;
試問到底是誰逼死了誰?
劉學州确認死亡後,這些叫嚣的黑子和水軍一哄而散,連微網誌賬号都變成了登出狀态或是“使用者不存在”。
網絡暴力是爛疔沉疴,根深蒂固,劉學州死亡事件裡這些人都是索命的劊子手。
而更可氣的還是他的生父丁某和生母張某。
這樣自私自利的人,能賣掉親生兒子的人,怎麼配做父母?
- “我想指控我的父母。”
- “為什麼?”
- “因為他們生了我。”
電影裡12歲的贊恩站上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現實中15歲的劉學州選擇在三亞結束自己的生命。
藝術給人擁抱光明的力量,而現實讓人看到生活的心酸和無力。
生了孩子就要好好養孩子,這連常識都不算,舐犢情深是哺乳動物的天性。
可現實告訴我們,曾經以為的那些天性與倫常,并不是理所當然的。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父親母愛,也不是所有人都配做父母。
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而在現實的另一面,甘心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也大有人在。
尋子14年不放棄的孫海洋,面對無數條線索,無數次挫敗還有相逢卻擦肩而過的煎熬,他靠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走到了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候。
還有江歌母親江秋蓮對江歌案五年多的堅持,終于在1月10日等到了法院對劉鑫(劉暖曦)的宣判,為枉死的女兒讨回一點公道。
不能奢求所有父親都是孫海洋,所有母親都像江歌媽媽。
但是生而不養、遺棄子女這樣的行為,不僅是對道德底線的踐踏,更是對法律的蔑視。
百善孝為先,可父母不愛何來孝與悌。
生命的誕生是極其神聖的事情,應該是愛情的結晶,是文明的延續。
父母給孩子留下的痛苦比其他人的傷害要嚴重得多也深遠得多。
從“被拐賣”到“被父母遺棄”,劉學州看清了現實卻讓心理建設和價值觀徹底崩塌。
這場悲劇裡,他的親生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世上有太多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太多脆弱的生命在渴求愛與呵護時悄悄枯萎。
從漸漸被遺忘的玫瑰少年鹿道森,到貧病交加嚴重營養不良去世的B站up主墨茶;
再到“陽光照在海面,我也歸于大海”的劉學州,他們的人生中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位。
年輕而短暫的生命背負了太多痛苦和壓抑。
縱使無法感同身受,也希望能保留一點尊重和體諒。
生而無所愛,何以為家?
還是希望生活能像電影說的那樣:
- “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