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會,“文房四寶”是每個讀書人必備的用具,而這裡面最值得細說的就應該是硯台了。在很多讀者的印象中,硯台就是一塊雕刻有凹槽和花紋的石塊,但在曆史上,還出現過一種十分文藝的硯台,那就是辟雍硯,可最後它卻因為三個原因絕迹了。它到底什麼是辟雍硯,又是什麼原因讓它成為曆史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編先帶您看一件最具代表性的辟雍硯。2013年4月,在江蘇揚州的邗江區,一家地産開發商正在施工,期間就意外地發現了兩座古墓。可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其中一處墓葬經過考古專家們的發掘,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隋炀帝楊廣。
專家們對墓穴的清理過程中,曾在墓室中出土一件陶瓷器具,為圓盤形,直徑在20厘米左右。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邊緣有一圈水槽,然後中部的邊緣卷起,内部凹陷,下面還有一圈瓷足。經過專家們的研究,确定這就是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十分流行的辟雍硯。
據文獻資料記載,“辟雍”是古代天子講學的地方,如“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周禮》),其實說白了辟雍就是古代最早的學校。是以,古人就模仿辟雍的樣子,制造了這樣的硯台,如“取其四面環水,園如壁。後世遂名壁雍”(東漢蔡邕《明堂丹令論》)。是以,十分文藝的辟雍硯就誕生了,并且“一炮而紅”,迅速成為了當時文人墨客們所追捧的“寶貝”。
在使用的時候,将它外側的凹槽内倒入水,做潤筆之用,然後在中間的凹陷處放墨丸,最後加水将墨丸泡開,就會在硯池中得到書寫用的墨汁。另外,辟雍硯多足的設計,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外出攜帶時也十分實用,而且它還是陶瓷的,看起來精美異常。但是到唐朝中後期,這樣的辟雍硯卻絕迹了,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小編推測,主要有這三個原因:
第一:墨的改變。
在唐朝之前,人們還在使用一種叫墨丸的東西,這種墨丸不用研磨,隻需要放入硯中,然後加點水攪拌就可以書寫了,但是墨丸有個缺點,那就是顔色淺,墨迹儲存的時間不長。是以到後來就出現了墨塊,它顔色更深,而且墨迹儲存時間也長。可是辟雍硯是陶瓷的,硯台的表面光滑不适合磨墨,是以人們就開始更多的使用石塊雕刻硯台,利用石質的硯面磨出上等的好墨。
第二:“學校”改變了。
小編在一開始就提到,辟雍硯是仿造古代辟雍制造的,外圈修有水渠,防止學生在講學期間“逃課”。但是到後來,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辟雍這樣形式的“學校”也逐漸改變了,并且外面也不再修水渠了,全部都是自由開放的。是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果再制造辟雍硯就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最後辟雍硯就逐漸絕迹了。
第三:審美的改變。
陶瓷制造的辟雍硯确實好看,但這隻限于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到後來,人們在用石塊制造硯台的時候,就開始在硯台的外側雕刻各種精美的圖案,像是曆史典故,飛禽猛獸,花蟲草木等等,使得整塊硯台看起來典雅又有内涵。但是對于陶瓷來說,在上面雕刻這些圖案是不太可能的。是以,人們也就逐漸的“抛棄”了這種不太美觀的辟雍硯,轉而投入石制硯台的懷抱。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無紙化的辦公時代,莫說是硯台,就連“文房四寶”都很少會有人在提及,但是小編覺得,硯台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代表,不管它的作用是什麼,都不應該被忘記,更不應該被淘汰,因為這裡面還有太多太多的文化需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