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光陰荏苒,蓦然回首,我在國家圖書館從事甲骨整理的工作已十八載了。我依稀記得第一次進入甲骨庫房時的情景,恍惚昨日。2003年7月盛夏,我入職國圖後随同僚第一次踏入恒溫恒濕的庫房,清涼之感浸入心扉。随着古香古色的櫃門徐徐開啟,小心翼翼地打開一盒盒被層層包裹的甲骨,這是來自殷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實物,是商王與天地溝通的“靈物”!國家圖書館的特藏庫房儲存了三萬五千多片珍貴的商代甲骨,其藏量在國内外各收藏機構中位居榜首。每片甲骨都契刻着有關商王室活動的文字,向後人清晰地訴說着悠久的曆史。面對這些珍貴的文物,我唯有滿懷虔誠和崇敬,每次打開甲骨的箱盒,都格外小心,輕拿輕放。
我來自貧困的革命老區,有幸通過學習來到繁華都市,畢業後還能從事一份與國家一級文物——甲骨零距離接觸的工作,這是我以前做夢也不曾想到的事。我感到自豪又幸福滿滿,内心充滿感激之情,感恩昔日那些一路引領我走出懵懂和無知,耐心地教導我不斷成長的老師們。仔細回想,我是如何一步步地與殷墟甲骨結下情緣呢?我想其中有三位老師對我的影響尤其大,他們分别是我大學和研究所學生時期的學習古文字的啟蒙老師、碩士導師和實習指導老師。
初識殷墟甲骨
當初對“考古是什麼”毫無概念的我,1996年被專業調劑就讀于吉林大學考古系,也曾一度陷入迷茫。大學有一門古文字的必修課,是由白于藍老師任課。當年白于藍老師正跟林沄先生攻讀博士學位,他任助理講師給我們大學生講課。記憶深刻的是,白老師第一節課手持一部《說文》,有些腼腆地站在講台上,沉默片刻後,他轉身拿起粉筆在黑闆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白于藍”,以及一排“天書”文字。教室裡鴉雀無聲,同學們都瞪大眼睛、滿臉疑惑地盯着黑闆上那些像畫兒一樣漂亮的文字,一個也不認識。白老師寫完後,又在“天書”的旁邊寫上“甲骨文、小篆”等标注,最後寫出對應的楷書字。大家在一片驚訝唏噓聲中,開始了古文字的學習。白老師的甲骨文字寫得非常漂亮,這個從他的《〈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就可窺見一斑,摹寫甲骨文的功底很令人欽佩。白老師在黑闆上默默地寫着一個又一個線條優美的古文字,同學們則在下面不言不語地悶頭抄筆記,然後差不多留半節課時間來講解。我們一邊好奇地抄着,一邊暗自揣摩這些夢幻般的文字。以後每周一次古文字課,白老師依舊在講課前認真地寫闆書,這樣一學期下來,我已經照貓畫虎地抄寫了厚厚一本古文字的筆記。這是我大學中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門課程,第一次認識了甲骨文,知曉了“殷墟”的名字。每個甲骨文字都充滿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機,有趣的形象文字元号惟妙惟肖,将一個個複雜的事物完美又抽象地描述出來。不由得讓人感歎,并從心底油然生起對先祖們的敬意。“前人是以垂後,後人是以識古”,古人創造文字的作用和影響不亞于普羅米修斯從天帝偷來的聖火,人類的文明從此淵源不斷地傳播和交流,承襲并發展。正是這些奇妙的古文字激發我逐漸開始對夏商周及遠古神秘的曆史産生了更多的興趣。
說來也巧,在大三時,我在吉大還曾有緣聆聽過一次社科院考古所劉一曼老師有關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的報告。劉一曼老師是當代令人敬仰的著名的女考古學家,新中國幾次重大的殷墟甲骨發現,她都參與了發掘并整理。在那次報告中我是第一次見識了真切的甲骨實物圖檔(後來聽說,劉老師此次是為參加白于藍博士論文答辯而來)。當一幅幅來自遙遠的三千年前的商代甲骨文物的精彩幻燈片展現在眼前時,我内心感到無比的震撼,從此神奇的甲骨文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後來準備考研時,我十分笃定地選擇了社科院考古所的古文字方向。
見習殷墟洹北
給我留下難忘的回憶,更是我此生值得“炫耀”的經曆,就是2002年春季在殷墟與洹北商城的那段實習時光。二十年何其漫長,可當年的情景曆曆在目!2000年我從吉林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到社科院研究所學生院攻讀研究所學生,跟随馮時老師學習古文字學。經過一年半的緊張學習,2002年上半年我們終于迎來了令人向往的實習生活。新學期伊始,馮時老師安排我和同門的應萌去殷墟考古工地實習。恰逢洹北商城的一号宮殿基址發掘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2月底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奔赴安陽工作站報到了。
洹北商城是1999年10月至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北岸調查、勘探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大的商代城址。城址位于殷墟都城東北外緣,主要由郭城與宮城組成,面積達472萬平方米。宮殿基址主要位于宮城中部。經過數年考古發掘工作,以及學界的深入研究,大家逐漸認識到洹北商城是商代中期的都城,其時代處于鄭州商城與殷墟之間,或為河亶甲居相之地,或為盤庚首遷殷墟之地,後因大火而遭廢棄。我曾有機會見習和參與如此宏大而重要的考古發掘,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倍感幸運之極!
唐際根老師是隊長,他日常工作比較多,很繁忙,但也經常來工地指導和巡查。大多時候,每天工地的發掘工作是由嶽洪彬、何毓靈和嶽占偉三位老師輪流帶隊,殷墟同時也有其他的考古工地需要兼顧。由于洹北商城的發掘工地距離工作站比較遠,每天大家都擠坐在一輛舊吉普車裡一起上下工地。吉普車開出院門向左拐彎,穿過小屯村,然後跨過洹河上的殷都橋,再向北開一段路才到工地;中午大家再一起坐車回到工作站吃午飯。每天有車負責接送,對當年還普遍比較艱苦的田野考古工作來說,這堪稱是“星級待遇”了。雖然在工地上整天風吹日曬,滿身沾滿泥土,但大家心裡都很充實和開心,常常是一路颠簸,一路歡笑。

圖1:洹北商城一号宮殿南回廊刮夯土面及柱礎(白草帽為本人)
整整3個月,我們每天都跟随老師們在一号宮殿基址上發掘。雖然大學大學時我也曾去重慶市奉節縣參加過三峽庫區的搶救性發掘,但是我感覺這次洹北商城實習讓自己學到了更多的東西,收獲更大。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逐漸學會了辨識細微的土質顔色的變化,能清晰地劃出一條條的地層線,辨認出灰坑疊壓與打破之間的複雜關系;也能熟練地用手鏟刮出平整的地面,分辨夯土夯窩痕迹和灰坑的界線,以及使用測量工具、繪制線圖等。至今仍記得那份喜悅,就是當我們在南長廊夯土台上找出一排排、分布規則的柱洞時,先用手鏟畫上線,然後拿一根長長的鋼釺用力往較黑軟的柱洞中部紮下去,就會聽到鋼釺與柱礎石相撞時發出清脆的“叮當”聲。每個柱洞底部都有一塊柱礎石,一圈人屏住呼吸,當鋼釺撞擊石頭的“叮當”聲如期傳來時,大家就都同時會心地“哈哈”笑起來了。
圖2:驗證柱礎石時随時都會用到的鋼釺
一号宮殿以夯土建築為主,其他遺迹和遺物相對較少,發掘工作進展順利,到5月下旬,一号宮殿南回廊最後兩個探方布好後,就已經臨近東邊的小型飛機場的圍欄了,飛機場内不能發掘。最後兩個探方的表層土被快速地清除後,很快就露出了寬大而宏偉的門塾基址。門塾有雙門道,基址周圍和門道裡面布滿了坍塌的紅燒土痕迹,在一片被大火焚燒變成紅色、黑色的焦土塊中,木骨泥牆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見。大家看着這大片坍塌、堆滿門道的紅燒土,一邊琢磨一邊笑談暢想:“如果我們把這全部的紅燒坍塌土都清理幹淨,一直清理到當時的門道地面的話,沒準還能找到商王的馬車進出宮殿留下的車轍印痕呢。”
圖3:尚未清理、填滿倒塌建築堆積的南門道
圖4:本人在清理南門道内坍塌的建築堆積
當南回廊和南門塾基址都全部發掘完成時,唐際根隊長就吩咐勞工們将之前所有的發掘面積都展示出來。先清理掉那層灑蓋在北面的主殿和西配殿基址上、用于保護遺址的薄土,再用白石灰将基址上所有的輪廓、柱洞、灰坑等痕迹都一一标畫出來,然後聯系航拍給整個遺址拍了一幅全景圖。
圖5:洹北商城一号宮殿航拍全景圖
一号宮殿基址的全景很壯觀,由于旁邊的機場範圍不能進行考古發掘,當時能被發掘揭示出來的部分隻占總面積的一多半。據已有的發掘情況,基本可推知全貌。一号宮殿基址整體結構呈“回”字型,很像“四合院”,由門塾(包括兩個門道)、主殿、主殿兩旁的廊庑、西配殿、門塾兩旁的長廊組成。尚未發掘的應是東配殿。廊庑和門塾位于宮殿南部,兩條寬約4米的門道穿過門塾,直達宮殿的庭院。
我曾在一号宮殿基址上從南邊走到北邊,又從東邊走到西邊;企圖用自己來回穿越庭院的踱步來切身感受一下宮殿的宏偉,偶爾也會腦補一下類似影視劇中三千年前商王與大臣們在此宮殿的生活場景。當我疑惑于“這個庭院到底有多大?”唐際根老師告訴我,史書上曾有宮殿、寺廟等聚衆庭院,可容萬人的記載(現檢索到材料一:“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庑可容萬人,幾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貿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于此。”——南宋王棣《燕翼贻謀錄》追記東京大相國寺的瓦市)。想象一下,一号宮殿基址南北寬90餘米、東西長140餘米;商王召叢集臣時,這裡寬敞的庭院絕對可以容納萬人。
這次實習另一個令我振奮的消息是,馮時老師請劉一曼老師擔任我們的實習指導老師。那段時間劉一曼老師正好在工作站裡,忙于對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做出版前的整理校訂工作。
實習中,劉老師謙虛嚴謹的治學态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白天從工地收工回到站裡,路過隔壁劉老師的房門,經常能看到劉老師伏案工作的身影。每當閑暇時見我上前圍觀,劉老師總會給我講一些關于出土甲骨整理的細節和方法。一點一滴的耳濡目染,我對甲骨學也漸漸有了更多的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有一回,劉老師見我對她手邊裝滿目錄卡片的屜盒充滿好奇,就示意我可以順手翻看,但要記住不能弄亂卡片的順序。這些都是劉老師比照甲骨實物寫的整理卡片,每張卡片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關于甲骨片的出土和釋文考證等資訊。翻看卡片時,我偶然發現其中有一個甲骨文的字形摹寫貌似與甲骨實物上的筆劃有差異。這是一個不常見的甲骨文字,筆劃很多,字形很小,筆道刀口都很細弱,極其不好辨認。于是我參照甲骨實物試着将字形筆畫描摹出來,劉老師看到後,認為我摹寫的字形結構仍不太準确。于是她戴上老花鏡,拿起放大鏡再次端詳這片甲骨;反複變換角度,一遍又一遍仔細地觀察,最終确認并完成了對這個甲骨文字逼真的摹寫。劉老師一絲不苟地描摹着甲骨文字,讓我感受到了老輩學者們認真嚴謹的工作态度,深為贊歎。
5月下旬,工地的實習基本結束,劉老師就讓我們學習一下如何制作甲骨拓片。曆經數千年的甲骨很酥脆,加之甲骨文刻寫的筆劃又極細微,拓片對甲骨保護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劉老師耐心地講解拓片制作的基本要領和注意事項後,就交給我一片小的甲骨、宣紙和小刷子,讓我練習制作拓片。當旁觀時,隻見技工師傅們手拿小撲包,蘸上墨汁,輕快而娴熟地在甲骨片上的宣紙撲上兩三遍墨,一張字口清晰的拓片就完成了。但是對一個新手來說,要拓制出一張甲骨拓片難度相當大。初次嘗試做拓片,不是水多了就是墨多了,導緻拓片不是墨洇了,就是墨色不勻。劉老師在一旁不厭其煩地示範,講解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細節。經過一遍又一遍的嘗試,我終于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領,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張比較滿意的拓片。
在去實習之前,馮老師已經大緻給我們標明了畢業論文的範圍,讓我寫有關殷墟甲骨蔔辭中與祭祀廟主相關的内容。由于甲骨蔔辭多是殘詞斷句,古奧又難懂,資料比較零散,收集比較費力。于是我就想盡量繞開甲骨,認為金文的題目會相對好寫一些。在定論文方向時,應萌率先舉手他要寫金文題目,當我随後也表示想寫金文方面的題目時,被馮老師當場否決:不行!你來寫甲骨的吧,這樣就可以避免你們倆互相搶資料和參考書了。無須争辯,我默聲記下了老師吩咐的要點。因為無論是甲骨還是金文的論文題目,對我而言都屬于陌生的研究領域,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先學習慢慢地收集文獻資料。工作站有一間不算大的資料室,在食堂的旁邊,裡面有不少參考書和學術期刊,資料室裡有一台影印機,開放時間允許大家使用。平時休息時,我随意地在那間資料室裡面瞎翻書,看到有一些與畢業論文題目相關的研究資料,我就留意并随手複制收集起來。到實習結束時,不知不覺我在資料室裡收獲了不少資料。後來畢業論文順利地完成,還被評為當年的優秀畢業論文。幾年後我又将畢業論文中的一部分,進一步修改成《殷蔔辭中“大示”問題再研究》,刊發在2010年《考古》第3期上。這些當然與恩師馮時老師的辛勤教導和培養是分不開的,但也要感激工作站的資料室給我的幫助。
6月初,我們結束了安陽的實習工作。在工作站老師的安排下,我們搭乘便車去了一趟洛陽和西安,參觀了二裡頭遺址、周原遺址等,進一步增加了對夏商周考古的一些感性的認識,至此研究所學生的實習生涯完美畫上了句号。
工作站内好生活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我時常想起那段充實的快樂的實習時光,時常想起當時的人和事以及一些美好的場景。
第一次走進安陽工作站的院門,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樸實灰白的高院牆,敦實的大鐵門敞開着,中間是主樓,左右各有一排帶回廊的平房,兩邊有花壇,一切都那麼的親切和安詳。我的宿舍位于右邊一排平房的中部,隔壁剛好是劉一曼老師的房間。常年住在左邊一排平房中間的楊錫璋老師,說話聲音洪亮。每天一大早就聽見他率先拿暖壺去打開水,并喊大家“開水好了”!楊老師刮胡子時,用一個很有年頭的刷子打泡沫。他自己說這個刷子跟随他在安陽工作站三十多年了。當時在場的老師們就打趣,建議他在離開安陽工作站回老家養老時,一定要記得把這個刷子捐給安陽工作站做留念。有時晚飯後,大家聚集在會議室的電視前看新聞,或翻閱報紙;偶爾旁聽老師們探讨學術研究或工作安排等問題,老師們也時常會關切地詢問我們生活、學習的情況。我非常喜歡工作站的宿舍,幹淨整潔。夜晚站内很甯靜,偶爾能聽見大狼狗在院子裡溜達的腳步聲,或少見地低沉犬吠兩聲,每夜都可以香甜入眠。
工作站的老師們大多是北方人,喜愛面食。為了照顧我們南方學生的飲食(我湖南人、應萌浙江人),負責後勤生活的崔老師特意新購置了電鍋,在原有面條、包子、餃子、煎餅等豐富面食基礎上,其中有一天特别安排是全體吃米飯。當時那位食堂新聘的大師傅,說以前從未用過電鍋煮飯,第一次使用老擔心飯煮不熟,曾多次打開電鍋的蓋子檢視并攪拌加水,于是乎那天大家隻好吃了一頓“别開生面(有硬米芯)”的夾生飯。
在溫馨的氛圍中,令我感受更多的是工作站濃厚的學術氣氛,不時會有國内外的學者來訪。大家在食堂一起圍着圓餐桌,一邊吃飯,一邊交流,聽着高大上的學術讨論來佐餐,營養也變得更豐富了。不時還有國外的考古學生前來參加實習或收集論文材料。當時有一個在美國某知名大學攻讀博士的荷蘭籍女生來工作站實習。我們每天從工地回到工作站裡,都看見她坐在庫房前面的台階上,面對一大堆碎陶片,努力地挑選可互相拼兌成陶器的殘片。偶爾,我們也會湊過去幫她找到一兩片合适的碎陶片,順便寒暄兩句。
安陽考古工作站是一個美麗又安靜的院子,有小花園和葡萄架。食堂門前有高矮兩棵樹,矮的那棵是櫻桃樹,伸手就能夠到果實;白杏樹長得比較高,要仰頭才能看見果實。那年兩棵樹的果實挂滿枝頭,每天從工地回來,吃飯前後我都會觀察一下櫻桃樹和杏樹,櫻桃熟得比杏兒早,看着小小的櫻桃由綠變黃又轉紅了,伸手摘一顆嘗嘗,酸甜可口。杏要變白了才好吃,某天下工回來,工作站的崔老師早已摘下成熟的杏,洗淨了分給大家品嘗,很好吃。若幹年後我有一次遇見唐隊長時,順便說起了那兩棵果樹,唐隊長遺憾地告訴我,白杏樹沒了。我至今還記得那兩棵樹結滿果子的美景,工作站裡一切美好景物和老師們親切的身影一直都留在我的腦海裡。
圖6:雨後充滿生機的工作站
圖7:實習拍攝于工作站
最後,有圖為證,在安陽工作站實習期間被養得又肥又胖的我,哈哈!當年我們作為學生手頭尚無手機和相機等高端配置,以上照片均為唐際根老師當時用相機幫我們抓拍的,如今已是寶貴的留念。(作者機關:國家圖書館)
作者:胡輝平
稽核:何毓靈
責編:韓 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