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雕塑的故事》:在數字時代,雕塑依然是我們質疑世界的重要方式

《雕塑的故事》:在數字時代,雕塑依然是我們質疑世界的重要方式

《雕塑的故事》

作者:安東尼·葛姆雷 /馬丁·蓋福德

譯者:王珂

版本:理想國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年8月

緻敬辭

雕塑是什麼?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與藝術史學者馬丁·蓋福德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持續18年的對話。在他們眼中,雕塑是堅實的物質,也是光線的虛空;雕塑是定格的當下,也是時空的流動;雕塑是對死亡的沉思,也是旺盛迸發的生命力;雕塑是想象力的承載,更是一種行之于物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談話主題,跨越了地域、文化和語境,将曆時千萬年的雕塑創作聯系在一起,通過闡述“雕塑是什麼”,進而叩問“人類是什麼”這個更為宏大的命題。

我們緻敬《雕塑的故事》,緻敬它對雕塑藝術所能蘊含的複雜情緒與多元審美而做的深入探索,也緻敬它為雕塑藝術所能觸及的悠遠時間與廣闊空間而做的大膽開拓。正如作者葛姆雷所說,在這個虛拟數字時代,雕塑依然是我們質疑世界的重要方式。

答謝辭

《雕塑的故事》一書是由兩位親密的朋友以對談的形式呈現的。葛姆雷作為雕塑家,語言風格非常生動,富于詩性和意象性,且着重于創作與欣賞藝術的直覺體驗;而蓋福德作為研究者,語言精準凝練,引經據典,資訊量非常大。這二人可說旗鼓相當,相得益彰。不同于以往的雕塑史,這本書每一次的對話,都是以一到兩個核心概念或者關鍵詞為中心展開。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大大拓寬了雕塑的概念,把雕塑定義為一種行之于物的思考方式,雕塑家以空間的語言來探讨人與宇宙的關系。

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主要在2020年年末至2021年年初進行,當時正值新冠疫情發展嚴峻,我困居海外,居家避疫,這本書的翻譯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慰藉和支撐。我非常感謝《新京報》的評委以及廣大讀者對本書的認可,希望以後有機會以更成熟、更優秀的譯作來回饋大家!謝謝!

——王珂(譯者)

這個人

新京報:此前你是否關注過葛姆雷的雕塑作品或蓋福德的藝術評論?可以為中國讀者介紹一下他們嗎?

王珂:我與這兩位都有聯絡。葛姆雷鼎鼎大名,他的作品在英國經常可以見到。比如我曾到過英格蘭東北小城蓋茨黑德親眼見到他的名作《北方天使》。這座鋼鐵天使翼展超過50米,通體鏽紅,是這個地區工業化曆史的縮影。雕塑微微前傾,站在它腳下,既有一種隐隐的壓迫感,又像是正在被它擁抱,使我深感震撼。他的作品着重探讨人體與空間的關系,往往裝置在開放場域中。他在當代藝術中影響很大,曾被評為“英國文化界最有影響的百位人物”之一。蓋福德近些年因為一系列高品質的論著而名聲大噪,最著名的應該是初版于2013年的《米開朗琪羅——史詩人生》一書,被許多人認為是近年來最重要的“米學”著作。

這一年

新京報:2021年是被疫情陰影籠罩的一年,國際旅行幾乎停滞,英國尤其受到奧密克戎的影響。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之下,在你看來,《雕塑的故事》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或希望?

王珂:我想,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深思。首先,本書對于雕塑的核心定義是“一種形之于物的思維方式”,着重探讨的是人體與空間的關系。疫情前,我們習慣了在外部世界自由地位移,習慣了在私人與公共空間之間自由地穿梭。疫情暴發之後,國際交通停滞,日常交通也受到了很大影響,身體與空間的關系以及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被重新定義,讓我們得以從頭思考“何處容身”、“到哪裡去”的存在性問題。而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告訴我們這些問題在人類曆史上從始至終都居于核心位置。

第二,這本書以兩位摯友将近二十年間的對話構成,在這漫長的時段中,他們一有機會就坐下來讨論這些看似不着邊際的問題,終于積累成了這本異彩紛呈的談話錄。這讓我們重新思考談話的力量。疫情籠罩之下,許多朋友難以謀面,但打個電話、通個語音還是很容易的。不妨靜下心來聊一聊,也像他們一樣找個話題,暢所欲言,說不定就會碰撞出别樣的火花。

采寫 | 肖舒妍

編輯 | 李永博;青青子

校對 | 薛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