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又又又又又又.......挖出新文物!
據媒體報道:近日,秦始皇帝博物院發出聲明,2021年考古文家對秦兵馬俑一号坑的2個洞進行了考古發掘,一共清理出陶俑25件。
而此次發掘地點位于一号坑北側中段,具體區域為G8、G10兩個過洞。

其中,G8清理出陶俑15件,從中提取10件、拼對完成8件。G10清理出陶俑10件,從中提取7件、拼對完成4件。
據了解,此次出土的陶俑,就有一件将軍俑和一件中級軍吏俑。
這兩個陶俑是截止以來所出土的陶俑裡,首次發現其軍陣排列具有南北、東西向對稱的特點,也是此次研究整個一号坑的軍陣排列有着重要意義。
有生之年,我們能否看到秦始皇陵重見天日?
此次所出土的陶俑區域,實則隻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
于是有人就感到好奇-----随着秦始皇陵不斷挖掘,我們是否有可能、有機會能夠看到整個皇陵被打開呢?
事實上,秦始皇陵區的考古發掘工作從未停止,誰也不會拒絕有生之年能夠見證這座驚世寶藏的出現。
(彩繪秦俑的複原展示以及部分顔料礦物原料)
從理智的角度去分析,發掘秦始皇陵的口子絕對不能開
畢竟我們已經吸取了定陵的教訓,當時因為文物保護工作不到位,導緻不少定陵裡的珍貴文物最終被氧化以及破壞。
首次需要強調,在尚未有足夠先進的發掘以及保護技術的時候,将它埋在地裡總好過費力挖出來的好,否則這些寶貴的陪葬品可能就會“見光死”。
一個墓葬的儲存,最重要是最開始的幾十年,若過了一個階段後,陪葬品儲存姣好的話,它們大機率會保持數百年甚至千年。
(發掘現場彩繪秦俑病害情況)
這是為啥呢?
主要是此時墓葬内的氧氣已經消耗殆盡,細菌的作用也逐漸被削弱,整個墓葬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微環境”。
若此時如果強硬将墓葬打開,那麼墓葬内的“微生物”環境也就被打破,随葬品也立即遭受破壞。
是以,這就是為什麼,在發掘重要墓葬前,都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才能保證文物被挖出來的時候能不被氧化。
(如今的秦始皇陵)
但問題是,這些準備都需要大筆預算,給每一個祭祀坑搭建一個玻璃的“考古艙”,能夠控制出現場的溫度和濕度,還能減少考古人員帶入外界的微生物、細菌等,盡可能維持文物出土後的“微環境”的平衡,文物才能得保護。
比如前段時間的三星堆祭祀坑,就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挖掘。
(三星堆遺址)
比起三星堆祭祀坑,秦始皇陵可大多了
按照最新的勘探資料顯示:整個地宮的開口就超過于兩個标準足球場,而墓室的底部,相當于10個标準籃球場,地宮則相當于5層樓那麼高。
這還僅僅隻是地宮,還沒算上上面的封土堆。
是以,若按照搭建考古艙,這個艙得有多大呢?而且中間不能又不能立柱子,顯然難度、經費都不是一般難啊!
(彩繪秦俑發掘現場)
若真的花費巨資,搭建巨型的“考古艙”,就真的萬事大吉嗎?
非也,正如前面所說:秦始皇陵地面那5層樓那麼高的土堆,還需要先挖掉,否則就會破壞整個遺址的原貌。
那麼,這又破壞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還可能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反對。
畢竟秦始皇陵作為大陸首批世界文化遺産,對于文化遺産,其保護原則是-----
儲存現狀、恢複原狀、可逆性、可識别和最小幹預。
當然,随着考古技術不斷更新,勘測、鑽探技術也随之先進,但發掘時間和出土器物的保護以及修複,這方面依然要等待新技術突破。
是以,有生之年是否真能看到這場巨觀,還給時間和科技說的算。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