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浒(1938—2015),四川成都人。當代中國畫大家,曾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第九、十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緻公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湖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成都畫院第一批顧問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38年10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父親曾還久時任成都南熏中學校長,與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交厚,年幼時便常觀大千先生作畫,培養了對國畫的興趣。1947年入上海自新國小讀書;1954年随父母到武漢入十四中學習,得到畫家張肇銘、王霞宙、端木夢錫老師的悉心指導與器重;
1957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在求學期間,得嶺南派大師關山月、黎雄才的悉心指導,繼而潛心鑽研朱元及古代山水畫藝,尤其喜歡研究鑒賞明代江夏派代表人物吳偉的畫風畫藝。對其筆勢奔放,白描秀勁的藝術特色深有體會。
此後,曾曉浒配置設定到湖南師範大學藝術系任教,其五十多年來筆耕不辍,教學相長,成就了自己融貫南北之畫風,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師和畫家。曾曉浒曾三次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作畫,将湖南的韶山、衡山、張家界等山色秀水藝術地再現在人民大會堂裡。
他曾多次為毛主席故居陳列館、劉少奇故居陳列館作畫留藝。也曾為杜甫草堂、武侯祠、三蘇祠博物館、樂山大佛文館處、宜賓趙一曼紀含館等多處名勝聖地揮毫盡抒藝術情懷。
曾曉浒先生專業素質全面,既擅長山水、花鳥、人物,也精于詩詞、書法、金石,技藝上相輔相成。曾曉浒的花鳥屬于嶺南畫派一路承襲,他早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追尋其老師黎雄才、關山月等嶺南大家的畫法特點,墨逸神飛,鳥語花香,狀物寫實,勤于寫生。曾曉浒初長于西蜀,早期習畫又受張大千等人的影響,重視筆墨意趣,花鳥題材大多是“以物詠志”,抒發其高遠志趣。
而曾曉浒主要成就是對山水畫的研究創作,在藝術上主張“三真”,即景真、情真、筆墨真。他的山水畫生活氣息濃厚,情景交融,形神兼備,雄渾蒼潤,氣勢奪人。他以浪漫的詩情潤造化之身,追求筆墨的“暢神”功能,令作畫過程充滿驚心動魄的美感。
在山水畫創作中,既尊重生活,又善于造境,他筆下的風景已不是自然的風景,一丘一壑在融會貫通中得到升華,其思想深度和形式的張力都達到了自我體系的和諧。
曾曉浒的山水畫在繼承了狀物精微的寫真能力後又将西畫的層次理念運用其中,再汲取北派山水畫的蒼莽渾厚、墨氣渾然的優點,把堅實的筆力功夫和蒼潤厚重的積墨法結合起來,融彙于大塊墨團對比的畫面中,逐漸形成了表現潮南地域、氣候、風情等自然條件的獨立風格。
他的山水“真境”常由似曾相識的真景升華而來,如寒亭古道、怪木森然、小橋流水等等。其造境手法則是通過将構成法則與自然形象的巧妙融合,最後歸結于—個新造之境,其構成特點一是講究氣韻,二是講究開合,三是講究形式變化與節奏。
他曾潛心研究古代畫家,用筆直逼元人,在漫長的藝術探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墨風格。他獨創的畫石“拖泥帶草皴”和畫樹勾、染同筆的筆法,将用筆用墨完美地結合起來,頗具萬毫齊力,蒼勁潤厚之特色。勾、皴、擦、點、染筆筆見筆而又墨色渾然。其筆斷意連,磊磊落落,硬朗勁健的法度則頗具陽剛之氣。
在用墨方面,曾曉浒竭力發揮宣紙與墨汁的親和力,表現出酣暢淋漓的華彩溢彰,于幹、濕、濃、淡、焦墨色之中表現堅石如削,蒼莽斑剝之質和清潤如玉、出神入化的韻味。
曾曉浒對“真境”、“真筆墨”的追求,使他的作畫過程呈現一種創作的原生美,落墨勾皴時氣力充沛,偶爾間巨石突兀,怪木森然,自然形态與筆墨骨氣渾然天成,畫石如秉筆寫草書,力拔西山,畫枝幹如健筆寫行書,精準蒼辣,可謂筆筆是筆而筆筆非筆。
曾曉浒特别注重精微與粗放之間的關系,畫面上最豪放最精重的用筆他往往畫了一遍就留住,保持其潑辣或清潤的效果,明快酣暢,而叢樹垂藤等精微之處則常常深入疊加,夾葉法與點葉法交替組合,常将樹尖留出亮白,以彰顯陽光沐浴的閃爍,對比法則的使用則将層次拉開。
曾曉浒先生山水畫作品中的節奏韻律,是我們在欣賞其藝術品時很清晰地感受得到的。他迄今作畫一千多幅,每幅各有特點。是以,日本知名山水畫家近藤佑康評價曾曉浒在“塑造意境上有自己的追求。”而曾曉浒常謙遜地說:“我現在隻是處于從學習傳統、跨入尊重自己理想、感受的階段。隻有執進生活的土壤裡,才能開出豔麗的花。隻有對祖國山川愛得熾熱,才能發現山川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