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選購娘惹裝,學做娘惹菜,制作珠繡鞋……馬來半島再次掀起“娘惹”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孫純】在新加坡行走,總能在不經意間感到撲面而來的娘惹風。筆者此前曾癡迷于熱播的電視劇《小娘惹》,後來發現很多人都對馬來半島的峇峇娘惹文化頗感興趣。

選購娘惹裝,學做娘惹菜,制作珠繡鞋……馬來半島再次掀起“娘惹”風

最初在新加坡觀看文藝表演時,看到幾位身穿精美刺繡上衣、下穿印花沙籠、頭發高高地盤在頭頂的年輕女子在台上輕歌曼舞,坐在身旁的當地朋友介紹說,“她們穿的是娘惹裝。”“娘惹”一詞深深地印在了筆者的腦海裡。後來看了電視劇《小娘惹》,才對娘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曆史上,中國明朝與東南亞地區的商貿往來頻繁,沿海的許多中國人紛紛南下,來到當時的交通樞紐馬六甲附近經商,并與當地人通婚,漸漸形成一個融合馬來人和華人文化的特殊社會群體,其中女性叫娘惹,男性叫峇峇。早期的峇峇大多從事貿易,由于勤勉刻苦又善于理财,不少人成為當地的富賈,他們利用自己特有的種族優勢,架起了華人和其他種族群體之間溝通的橋梁。

峇峇娘惹的聚集區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孝道、講究長幼有序,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同時他們把馬來人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般的峇峇家族以最年長的女性為尊,在家裡都是長輩娘惹當家。娘惹的穿着打扮遺留了中國的古風,十分講究。最初的娘惹裝的上衣是長至腳踝的長衣,版型寬松。後期逐漸改良,改良後的版本是在色彩豔麗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為修身的剪裁,加上镂空設計還有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花紋。新加坡航空的空姐服裝就融入了娘惹裝的諸多元素。

制作珠繡鞋是娘惹們必備的女紅技能之一。每一個娘惹在少女時期就會開始學習珠繡。珠繡鞋的制作非常精緻,用彩色玻璃珠子一顆一顆縫在布上,縫出精美的圖案,工藝十分複雜。在出席正式場合時,娘惹們必須穿着珠繡鞋。娘惹女孩自小便要學習制作珠繡鞋,成為準新娘的娘惹會在婚禮當天将自己親手縫制的珠繡鞋當作禮物送給公婆和丈夫。

此外,娘惹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飲食文化。可以說,娘惹個個都是烹饪能手,她們日常生活中做的菜就被叫作“娘惹菜”。“娘惹菜”融合了中餐與馬來餐的烹調方法,将華人常用的調料與馬來的香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南洋地區最特别、最精緻的佳肴之一。能做一手娘惹菜、娘惹糕點是峇峇家族對娘惹的基本要求。吃娘惹菜少不了甜品娘惹糕,其以椰漿、木薯粉、玉米粉等為原料,加糖用水蒸煮而成。在電視劇《小娘惹》中,能否做出道地的娘惹糕點是挑選兒媳的重要标準,就像劇中常說的“一個連糕點都做不好的娘惹,怎麼能當個好媳婦呢?”

随着電視劇的熱播,馬來半島又掀起“娘惹風”,很多人特意去選購娘惹裝,學做娘惹菜。到娘惹餐廳吃娘惹菜的人也多了起來。新加坡在旅遊推廣時,甚至把娘惹菜作為當地的招牌美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