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3日,人類首次成功穿越南極洲。

1990年3月3日,1990年跨南極國際考察隊的六名成員花了七個多月的時間,跋涉了5 984公裡到達前蘇聯和平站。這是20世紀,在登上地球山頂珠穆朗瑪峰之後,又一次重大勝利後飛向月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對南極洲的遠征轉向了科學考察。在南極洲周圍,在10多個國家建立了140多個站點。但南極大陸的腹地仍然是一個謎。
1988年,在美國專業探險家Verstick和法國醫生John Louis Etienne的帶領下,六名船員參加了這次探險,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偉大壯舉。除組織者外,其他四名團隊成員是蘇聯冰山氣象學家Victor Bayarsky,英國人Jeff Summers,日本探險家周金貴三和中國科學家秦大河。在此之前,秦大和曾兩次前往南極洲,擔任中國南極考察隊第四支冬季隊的隊長,1988年秦大河41歲。當然,除了團隊中的人,還有42隻訓練有素的雪橇犬。
這次遠征的目的是向世界表明,各國多年來在南極考察中所遵循的"合作、和平與友誼"精神将繼續下去,并喚起國際社會對地球上最後一塊原始大陸的熱愛和關切。
1989年7月28日,秦大河一行人從南極半島頂端出發,從西向東出發,開始了艱苦的征程。縱橫交錯的冰縫,白雪皚皚的溝渠,有幾米深甚至幾十米深,團隊隻能用雪杖探索冰面,小心翼翼地行進。一旦在南極洲遭遇暴風雪,能見度隻有10米以上,一天就會向前推進兩三公裡。
隻有秦大河和前蘇聯成員在這次探險中執行過科學任務,是以他們投入的精力比任何人都多。在這次南極之旅中,秦大河采集了800多瓶雪樣,收集了大量關于南極冰川、氣候和環境的資訊,成功完成了從南極半島經南極點到和平站的雪段觀測任務。
南極點和蘇聯東方站之間的1,250公裡被稱為"難以接近的區域",這是當時沒有南極氣象資料的區域。在穿越之前,我們在南極休息了三天,為了減輕重量,讓雪橇保持最輕,團隊扔掉了很多東西,每人隻留下一件衣服,六個人隻留一套備用西裝。食物也是精确量化的,而不是一點點。探險隊于1990年1月21日離開蘇聯東方站,當時氣溫降至零下41攝氏度,據蘇聯科學家稱,2月後将降至零下50攝氏度。1989年2月1日,氣溫達到零下60攝氏度,越往南,氣溫越低。十二天後,他們到達了蘇聯夏季車站,即共産主義青年團車站,溫度為零下49攝氏度。前進的難度加大,秦大河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因為除了遠征之外,他還要進行科學考察。當别人進入帳篷休息時,他還需要把冰面,挖雪一個小時左右,遇到雪有冰會比較困難。這時又餓又累,隻好挖一會兒休息,鏟子不能挖斧頭切。幾個月來,兩把鐵鍬都被挖了出來。每次他獲得資料,每次觀察,他收集的每一個雪樣本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正是因為秦大河院士們的不斷努力,才能收集到一套完整的南極冰雪資料。1990年3月3日,中原標準時間2010時,國際跨南極探險隊抵達終點站蘇聯和平站。為期220天的探險圓滿結束。
後來,秦大和在南極日記的序言中寫道:兩年後,當我打開徒步穿越南極洲時在帳篷裡寫的日記時,曆史出現在我面前,面對一本筆迹模糊、磨損嚴重的日記。暴風雪肆無忌憚地肆虐,彎下腰,呻吟的帳篷,被風吹拂的探險隊和雪橇犬......我還清楚地記得,在旅程的第一個晚上,六名玩家舉杯慶祝"良好的開端是半場戰鬥",事實上,每個人心裡都知道,前方的6000公裡充滿了艱辛和危險。我不會忘記,在和平站結束時,6名隊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流下了喜悅的淚水!今天,這一切都是曆史,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的生活是在實驗室,資料,論文中完成的......是以,我和我的團隊加快了生活節奏,希望到1992年底該項目能夠完成,并準備好攀登新的高度。
這種跨南極大陸的活動一直伴随着科學考察,也是人類意志的磨練。中國科學家秦大河成功完成了考察路線沿線的冰川觀測和冰采樣,特别是從南極洲"難入區"采集了珍貴的冰雪樣本,獲得了第一手研究資料,為揭開南極洲的奧秘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