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陸古代的先人,早就開始使用“鏡子”,如果要追溯其曆史的話,那恐怕就要從“以水為鏡”說起了。是以,為了友善讀者們了解,是以小編就給您說一件上海博物館的銅鏡,是目前所發現的銅鏡中最精美的一件,但它是如何鑄造的,卻始終成謎,至今無解。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銅鏡也就是青銅鏡,在商周時期是一種祭祀的禮器,後來到了春秋戰國,銅鏡才完全取代了“水盆”,成為人們鑒形的工具,銅鏡的制造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時間,各種不同類型銅鏡,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不斷的湧現,以滿足權貴們的需求。直到漢朝時期,銅鏡才逐漸走向普羅大衆,成為尋常百姓家中必備的生活器具,并一直延續到後世。最後,随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銅鏡逐漸被光學鏡所取代,于是銅鏡就成為了博物館中珍貴的文物。
上海博物館的這件戰國銅鏡,叫做透空鑲嵌幾何紋方鏡,其外觀之精美,做工之複雜,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銅鏡最傑出的代表。經過測量,它是18.5X18.5cm的方形結構,重量在929g左右,其中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結構是雙層的,這也是它與同類文物的最大差別。
仔細觀察這件透空鑲嵌幾何紋方鏡,可見此鏡分為鏡面和鏡背兩部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工匠先鑄造了鏡背,然後鑄造了鏡面,接下來合二為一,将其組成一面完整的銅鏡。
一個有趣的問題就出現了,在戰國時期的生産力水準下,古人究竟是怎麼将它合二為一的呢?小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可以給讀者三個建設性的推斷:
第一:利用金屬特性:
銅鏡的鏡框和鏡背是如何完成合體的,小編相信,古人一定是利用了金屬“熱脹冷縮”的特性。在一個溫度極低的環境鑄造鏡面,然後放入到常溫的鏡框中,等溫度升高之後鏡面膨脹,于是就緊緊的鑲嵌在鏡框之中。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在高溫下鑄造鏡框,等溫度降低後邊框收縮,然後将鏡面完全箍緊。
第二:利用鉚釘加強:
在銅鏡的邊框上,有12個綠松石點綴的孔洞,而且還有4個裝飾的乳釘。是以,小編猜測這些地方可能有類似于鉚釘的連接配接物,然後在鉚釘的作用下,直接鎖死,讓鏡面和鏡背牢不可分。
第三:利用膠水粘連:
據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介紹,專家一開始在鑒定這面銅鏡的時候,發現過疑似膠水一樣的東西,那麼到底是不是粘連的呢?專家們也不确定,因為也有可能這膠狀物,是後期粘到上面的東西。不過小編推測,膠水粘連這種方式也許是可能的,因為這種方式比較常見,不僅發現過有膠粘的複合體銅鏡,而且在其他的文物中也有發現過膠粘的痕迹,比如金(銅)鑲玉(綠松石)等等。
古代的工匠們真是了不起,他們不僅能制造出如此複雜精美的銅鏡,而且還給現在的專家和學者們,留下了一個千古謎題。現在,看完了小編的揭秘,您覺得銅鏡哪種制作方式是最有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