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作者:彭富春

老子認為,一般意義上的感覺和知識是無法把握道本身的。此外,人們可以憑借什麼來學習?無論以何種方式,人們都可以進入自己的道路或人類的思想本身。老子把人類的心靈比作一面神秘的鏡子,也就是所謂的神秘或神秘。鏡子的本質本身就是空的,是空的,但它反映了事物。就像一面鏡子,心靈本身是空的,但它可以思考事物。但心不是有形的,而是看不見的。是以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雖然鏡子本身幹淨明亮,反射了一切,但實際上卻是被污染和瑕疵的。缺陷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嚴重的是自我掩飾和心靈污染。這是人們長期以來所懷有的先入之見、偏見和刻闆印象。從那時起,人們觀察一切。雖然他們認為他們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但他們實際上什麼也沒看到。

是以,老子說:"企業不立;所有基于自己意志的思想和行動最終都不可能達到目的。這就在于,自我偏見阻礙了人們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質。是以,老子要求去除神秘感,使其不具有缺陷。這樣讓鏡子回歸光的本質,又能反映萬物,與道統一。這是為了道,不是為了學習。對于道和學習來說,根本上是不同的。

老子對比了兩者。"為了學習越來越多,為了日常的傷害。損害是如此嚴重,以至于什麼也說不出來。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學識和道教都與人類的心靈有關。雖然心的本質是空洞的,但實際上它充滿了對事物的知識。學習就是增加對事物的了解;因為學習是外在的,但道是内在的。在成為道的過程中,一個人讓心靈安靜下來,并意識到道的存在是虛無的。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作為道中最偉大的人,聖人是從外到内在的。"不要回家,了解世界;它很遠,它知道的很少。是聖人不能知道,看不見,不做。這是因為天道不在外面。是以,向内走是正确的方式,而向外則相反。

在認識的過程中,老子特别強調了觀點的意義。看是看,但不是一般的感官去看,而是心去看。視圖是洞察力。對于世界上的任何東西,老子都反對從外部看它,并要求他從事物本身看它。"是以要看身體,看家庭,看鄉下,看國家,看世界。我怎麼知道世界已經不複存在了?就這樣。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東西發生了變化,從自己擴充到世界。但看自己的本性并沒有改變,就是要如實看。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看到道,那麼就是看到道。

但道本身是虛無和有的統一,是以道家的觀點其實是無所不見、有觀點的。"是以它并不總是可用的,你想看到它;它經常,你想看到它。神秘可以從沒有視圖中看出,它的邊界可以從沒有視圖中看出。這是道教的兩種模式。正是在觀賞道的過程中,道可以把自己呈現為自己,而不是外在的客體。看道就是懂得通。這就是知道世界的永恒和普遍真理。知道總是發生了什麼。因為人掌握了永恒和普遍的真理,他獲得了光明的洞察力和智慧。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在讨論道教與存在與思想的關系的同時,老子也揭示了道與語言的關系。道在漢語中的含義是多重的,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道路和兩種言語。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也有這兩種含義。但值得注意的是,道的兩種含義在老子的心目中是分開的。也就是說,當一條路意味着一條路時,它與語言無關。同時,道說他說的話,不是關于道路的。鑒于這種差別,我們不能假設老子把《道》解釋為既是一條路,也是一句諺語。

這實際上表明,道與語言之間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沖突。道不能形成一種語言,它隻是在語言之外。同時語言無法表達,也隻能是道的面具。為什麼會這樣,它在于道的存在是虛無的本質。而語言不是道本身,它屬于天地之間的萬物。當道被用語言說出來時,它就不再是它本身了。是以,道本身拒絕去語言。道是匿名的,陶不自言自語。盡管如此,人們仍然試圖說出這個詞本身。但這怎麼可能呢?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首先,基于道的不可言說的本質,老子想說出來。他相信所有的聖徒都是不言而喻的。知己沉默不語。說話者不知道。如果一個人必須說些什麼,他必須盡可能少地說他想說的話。說出來是很自然的。少即是符合事物的本質。人們也必須尊重他所說的一切。這就是你說的。

其次,雖然道本身的存在是虛無主義的,無法表達,但語言上還是要說道不可言說的道。為了表達道的本質,語言必須依靠具體的東西。這使得老子關于道的話語充滿了隐喻性的話語。隐喻不在于它的形象本身,而在于它的外在部分。是以,隐喻的形象是一個萬物可言的世界,但它的意義卻是道本身無法言說的。

第三,因為道的本質是虛無主義高于存在,消極高于肯定,是以對道的描述必然違反日常語言的陳述,是反叙事的。"就其本來的樣子"在老子的文字中比比皆是。它需要人們與日常語言分開,才能了解關于神的話。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最後,老子強調,文字要真實,即成為一封信。關于道的資訊是一種自然而簡單的語言。"出口的道,無味,看缺乏視覺,聽缺乏氣味,兩者兼而有之。是以,它與一般所說的美麗話語不同。文字不美,但文字不美。

老子認為心智是一面神秘的鏡子,用心的鏡子來了解道的存在

作者是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一系列學術專著《國民研究五書》(《論民族研究》、《論老子》、《論儒子》、《論惠恩》、《論儒學》,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發行)。本文來自網絡,标題為"由編輯添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