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各位同學大家好!

現在開始回答5個來自

往期「寅哥麼麼答」留言中的問題

Q1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提車?| 00:48-02:25

Q2 :甯德時代釋出組合式換電電池,能否成為中國統一标準?| 02:26-07:10

Q3 :48V輕混系統這麼多年沒什麼突破,是不是存在明顯短闆?| 07:11-09:36

Q4 :去年中國品牌的幾個爆款,比亞迪DM-i,長城坦克300,五菱Mini EV,銷量和口碑都挺不錯,是否意味着合資車很快要被擊退了?| 09:37-11:32

Q5 :小米要造電動汽車了,來的這麼晚還有戲嗎?有哪些能實作差異化的突破口?| 11:33-13:26

Q1: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提車?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這個沒法準确預測啊,但從目前北京情況來看,我電話問了問,一家4S店明确說不接受加價,但提車要等到2023年;一家4S是靈活一些,一周内提車加6萬,3個月内提車加2萬。雖然我一開始也說賽那這車加個六七萬完全沒必要考慮,而且後來看到一些媒體寫的文章也在說“銷量打臉加價” 、“根本加不動”,但這車畢竟綜合素質還在,認可豐田品牌的人也很多,像是3個月加2萬提車恐怕動心的人真的會有。我覺得會繼續好轉,但完全不加、還能随時提現車依然很難……

Q2:這周甯德時代釋出了換電電池,聽說是組合式的,一塊電池續航200km,不同車型每次更換不同數量的電池。寅哥覺得中國電動車會采用這種統一的換電标準來造車嗎?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目前甯德時代切入點還是B端(商用或者網約車等用途),這種換電系統最大的野心就是當上“行業标準化”的領軍,但這恰恰是車廠很不喜歡的。大部分車廠為何堅持很多技術自研,包括之前節目聊過的華為系統落地困難的情況,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誰都不想變成電動車時代的代工廠,失去大部分利潤點的話語權,電池技術也是如此。而且甯德時代供貨量也做不到完全壟斷啊,尤其類似比亞迪這種品牌……

另外,換電子產品可以“适配”大部分電動車,我的了解隻是“相容”,要達到根據特定車型最優的空間布局或者特殊需求(冷熱溫控、防碰撞、高性能車型的放電倍率),以目前的技術來看通用化設計肯定是要有所妥協的,達不到100%最佳效果。本身采用了換電系統的車型,在結構重量和布局上天生就要劣勢一些,類似我們手機電池的原理。

換電站建設、備用電池的費用也非常高昂,在消費端也隻有蔚來這種體系能支援下來,(而且資金占用還是太大,依然需要電池資産公司)之前倒是有一種思路,就是換電站可以為不同類型的車輛換不同規格的電池,但這樣不同電池的儲備種類又成了難題……

總之,換電技術其實在10多年前、電動車産業剛起步的時候,類似國家電網這樣的龍頭和國家政策都希望走換電路線,畢竟理論上更好“削峰填谷”,但實際卻推不下去;現在甯德時代入局,至少從供應商角度能做到标準化了,但是車企接受意願低、基建難度高的現實還是沒變化……隻能是繼續和快速充電系統慢慢博弈了,也許會有一些臨界爆發點事件才能更好的更進一步。

Q3:48V輕混發展這麼多年了,感覺實際意義并不大(比如在燃油經濟性、性能方面都沒什麼突出優勢),是否說明這項技術存在本質上的短闆?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不怪它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快”。最早48V輕混的概念由歐洲供應商提出,歐洲車企也積極響應,并不是看重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柴油機本身燃油經濟性不錯,48V輕混不影響原本布局并且自身成本低,降低CO2排放的能力可以值回票價。當時供應商的判斷應該是,柴油+48V足夠匹敵日系HEV混動的挑戰堅持到電動化時代,其實從歐洲實際自駕的感受來看也是如此。

即便是柴油排放造假事件、歐洲提前跟進BEV電動車以及CO2排放降低更明顯的PHEV,在政策應對能力上48V輕混在歐洲還是有意義的,隻不過節油效果不明顯是以在國内沒啥用。

而48V系統在性能方面,尤其是小排量渦輪+雙離合車型在起步等工況的優化上,其實是可以做得不錯的,我印象裡啟辰星就調的很好,隻不過用心調的車企太少了是以大家感覺就是個沒用的玩意……而且以國内市場來說,這樣的車型再怎麼優化也鬥不過現在大批量普及的HEV系統,這點情況上和馬自達的壓燃很類似,技術路線本身有意義,但問題是和大環境完全不符,付出120%甚至200%的努力也不如直接電動化HEV來得效果好。

Q4:去年中國品牌的幾個爆款,比亞迪DM-i,長城坦克300,五菱Mini EV,銷量和口碑都挺不錯,是否意味着合資車很快要被擊退了?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沖擊力和影響當然早就開始出來了,韓系法系甚至美系車的生存空間都在被擠占;它們基本都做到了各方面綜合性能追評甚至超越價位更高的合資對手,表面上看好像是車企技術進步了。實際上這幾台車共同的特點是,利潤率都比較低(畢竟供應商很多零部件成本都很高)。或者應該說是這幾家車企除了各自路線的技術優勢之外,成本控制才是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後發追趕者才舍得下狠心的。這裡還多說一句長安iDD,那個UNI-K帶着30度電池賣到十六七萬真的是有點驚了,也是血腥的市場環境所逼迫……真心感歎,競争才能帶來進步啊:)一旦真的合資車被擊退,競争放緩可不是什麼好事兒,當然這種情況在汽車工業這樣的市場環境也不太可能出現,像是豐田現在的鋒蘭達,對12-15萬的主流自主緊湊SUV就會産生很大的沖擊。

Q5:小米要造電動汽車了,來的這麼晚還有戲嗎?有什麼能實作差異化的突破口?

豐田賽那什麼時候可以不加價?丨寅哥麼麼答

普遍猜測肯定至少在硬體,比如算力、傳感器、網聯上會有優勢,但對于小米這種後入場的廠家來說,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标定的經驗和資料匮乏,能否短時間内取得實際效果是要打個疑問的。反倒是作為汽車的基礎部分不用太擔心,國内供應鍊人才儲備都很齊全了,若是采用代工合作模式,也有類似藍谷麥格納這樣的企業,當年試過極狐印象非常深刻,一闆一眼幾乎挑不出什麼标定的毛病。其他方面,深度個性化定制、使用者/第三方共創機制,目前還沒有廠商玩到這套玩法,也是可能的突破口吧。

好,本期的寅哥麼麼答到此結束,歡迎大家繼續在微信評論區踴躍提問!我們下期再見,拜拜!

點選光顧蘿蔔合作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