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賽道火熱,但造車不能兒戲

每經評論員 李碩

日前,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與團車網CEO聞偉的隔空喊話令“跨界造車”再度成為車圈熱詞。

據了解,該事件始于團車網宣布造車。1月5日,團車網宣布将通過組建包括設計、研發、生産等在内的團隊構成新的電動汽車業務線,進入電動汽車制造領域。

新能源汽車賽道火熱,但造車不能兒戲

一款展示中的新能源汽車,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

随後不久,聞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團車決定造車的最大動力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這一團隊可以承擔産品規劃、工程開發等十多項造車内容,範圍涵蓋所有造車流程。其目前的技術路線首選純電,這個團隊做過太陽能、氫能。此外,團車造車周期可縮短至18~24個月,相比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48個月和國内廠家36個月至少縮短一年。

這一番言論被李想在社交平台上轉載并評論:“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不)能的創業者,最後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也是騙子……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第二天聞偉公開回應稱:“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新勢力之是以新,是前人的積累和後人的無懼。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是兒戲。”随後聞偉還邀請李想出席團車首場産品釋出會,但李想暫未就此作出回應。

抛開紛争的是非對錯,若想厘清事件的邏輯,不妨先來看看被李想“炮轟”的團車究竟是誰。公開資訊顯示,團車網創辦于2010年,對自身的定位是“專業汽車新零售平台”,主要業務涉及網際網路汽車銷售、二手汽車交易、汽車租賃等。2018年11月,團車網于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7.8美元/股。Wind資料顯示,自上市以來,團車網股價總體呈下跌之勢。截至1月21日,團車網股價為2.50美元/股,較最初發行價跌近七成。

資本市場表現不佳的同時,團車網的業績也出現下滑。團車網近日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團車2021年第三季度淨收入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三季度新車銷售總額從2020年同期的70億元下降到22億元,降幅為68.6%;而毛利潤從2020年同期的7210萬元下降到4680萬元,降幅為35.1%。

事實上,疫情、全球半導體供應短缺、更多車企選擇直營模式等多方因素均導緻汽車電商行業處境艱難,現金流薄弱、風險抵抗能力欠佳等弱點緻使不少汽車電商平台出現降薪、裁員甚至停擺的情況。

是以業内有觀點認為,團車網入局造車是退無可退的轉型之路,但能否成功仍存極大變數。對團車來說,其造車的第一個挑戰來自資金。2018年,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說:“沒有200億元别來造車。”而在2021年底時,李斌的表述是:“沒有400億别想着造車。”而截至1月21日,團車的總市值僅約5054萬美元,折合人民币3億多元。

對于資金問題,聞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回應,團車本身是美股上市公司,擁有在公開市場、私募管道融資的能力。同時,不管是國資還是地方政府都對團車的項目很感興趣,目前均在推進。此外,團車研發階段消耗的資金也隻有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大概也就是幾億元,是以,目前團車并不需要太多資金。

聞偉這一說法的準确性還無從驗證,但資金之外,團車的挑戰還有時間和團隊能力。聞偉所謂“100人團隊走完全流程”“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車”等言論,在汽車業内人士看來,與實際造車所需的人才資源和研發設計流程有較大差距。

與不久前同樣宣布進入造車領域的牛創新能源對比,其公司團隊規模在1000人以上,首款車型自遊家NV從項目啟動到上市醞釀了4年。牛創新能源創始人李一男曾表示:“汽車具有資金高門檻的屬性,需要大概不到30億美金來做整個事情。”相較之下,團車從團隊規模到造車時間表再到資本投入都顯得過于“高效”。

不過,團車也并非毫無優勢,其覆寫一線到縣域的線下銷售網絡和場景數字營銷領域布局,使其在營銷、管道網絡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這一優勢多展現在車輛銷售環節,目前來看對車輛研發制造環節的助推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攀升,其賽道熱度吸引更多有造車理想的人加入本無可厚非,但筆者認為,加入新能源汽車賽道不能是企業用以“逆天改命”的時髦噱頭。正如聞偉在社交媒體上所言,造車不是兒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