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皇帝餐桌特殊 書案上擺“禦茶床”用餐

 宋朝皇帝餐桌特殊 書案上擺“禦茶床”用餐

  唐朝有位彭博通,是個大力士,有一回他跟另外三名大力士打賭:自己躺到床上,腦袋壓着枕頭,讓那三位力士去拽,要是能把枕頭拽走,他認輸。結果您猜怎麼着?仨人把吃奶的力氣都用上了,愣是沒拽走,最後猛一使勁,咔嚓一聲,床腿都折了,彭博通仍然在床上躺着,他腦袋下面的枕頭仍然紋絲不動。

  還有一回,彭博通請朋友在自家院子裡吃晚飯,“獨持兩床降階,就月于庭,酒俎之類略無傾瀉矣。”(韓琬《禦史台記》)就是說他在屋裡收拾好兩桌酒菜,然後一手端了一張桌子從台階上走下來,桌子上的杯杯盞盞湯湯水水一點兒都沒灑出來。

  彭博通的事迹是唐朝人韓琬講的,韓琬原文裡兩次提到床,前一張床确實是床,後面說彭博通“獨持兩床降階”,那床已經不是床了,而是餐桌。

  床這個字在唐朝有多種含義,有時候指床,有時候指馬紮(胡床),有時候指交椅(交床),有時指井欄,有時候則指餐桌。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的床,《辭海》中注釋為“井上欄杆。”估計詩仙當時睡不着,正在院子裡坐着,如果在屋裡躺床上睡覺,那他舉頭望見的就不是明月,而是天花闆了。

  到了宋朝,床的含義很純粹,一般都是指卧具。但是也有例外,譬如南宋詞人劉克莊的《一剪梅》:“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能推倒的床肯定是坐具,如果是席夢思,那是推不倒的,隻能掀翻。

  宋朝還出現一種“茶床”,皇帝每次舉行正式宴會的時候一定會用到,而且隻有皇帝本人能用,大臣們統統沒有。這種“床”其實是皇帝專用的餐桌,故此又叫“禦茶床”。

  禦茶床很小,也很矮,桌面三尺來長、兩尺來寬,高度呢,隻有六寸。宋朝皇帝的龍椅是很高的,超過三尺,而禦茶床的海拔隻有六寸,兩者明顯不成比例,難道讓皇帝趴着吃飯不成?當然不是,皇帝大宴群臣的時候,他面前還有一張比較高的桌子,通常辦公時候用,也就是戲曲裡常說的“龍書案”,太監們幫皇帝把禦茶床搬到龍書案上,高度剛剛好,什麼時候酒足飯飽,再把禦茶床撤下去就是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