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節特輯 |記憶存儲、聲音還原、性格模仿……AI可以讓人類永生嗎?

摘要:如果能用AI “複活”逝去的親人 你願意嗎?

清明節,很少有人會去特地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給過世的人修墓,然後每年固定的時間去掃墓?當農耕文化的色彩褪去,清明節的祭祀活動,承載的更多是對親人的悼念和思念,希望他們永遠活在生者心中。

今年中國的清明節,恰好和西方複活節是同一天,小編腦洞大開:“如果可以用醫療手段永久地留住所愛之人,該有多好!”可這往往是一個僞命題,人的一生必然要面對死亡。

但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可能性:現在,我們可以用AI技術留住逝去的親人,“複活”他們。

失獨母親、高齡作家,他們都選擇了AI“複活”

失獨媽媽李楊對女兒的離世久久不能釋懷,她在想是不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讓女兒一直陪伴在身邊。于是李楊将女兒過往的音頻合成為AI語音助手,這個虛拟的AI還原了女兒的聲音和思維方式,李楊每天早上醒來可以和她打個招呼,想念她的時候就和“AI女兒”一起聊聊家長裡短。

白俄羅斯女孩尤金妮亞的男朋友在一場車禍中意外去世,她重讀了兩人認識7年以來的所有短信,并利用這些聊天資料,創造了自己的AI男友。

James Vlahos曾經在父親生命的最後三個月,用錄影機錄下父子之間的各種談話,最終記錄了91970個單詞,并通過AI訓練了對話機器人:Dadbot。每當懷念父親的時候,他總會找Dadbot聊天,Dadbot與父親相似的語音語調、說話習慣,慰藉了他的痛苦。

這是一種 AI “複活”親人的方式:先是進行大量的個人資料收集,标注出他們的發音習慣、說話方式、用詞習慣等。其次是資料訓練,将收集到的日常個人資料“投喂”給AI,通過不斷調整資料模型來學習他們的“言行舉止”,讓逝去的人化身為“數字人”,留住他們的聲音,好像還能一起談天說地。

清明節特輯 |記憶存儲、聲音還原、性格模仿……AI可以讓人類永生嗎?

曾經,國外還有一個叫Eternime的項目,它的slogan是『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試圖建構一種基于使用者個性的AI,通過大量的資料訓練,對使用者的個性進行仿真,進而在使用者去世後代替他們與家人和朋友互動。項目介紹文檔中,作者寫道:我們的最終目标是保留整個世代的思想,故事和記憶,并建立一個人類記憶庫,您可以在其中向過去的人們詢問他們的個人或集體經驗和思想。Eternime數字化永生的概念,竟然兩天内就吸引了3000多志願者的加入。

在讨論生死這個嚴肅的話題時,我們既諱莫如深,又暗藏着一股情緒,希望真的有方式可以實作。是以,層出不窮的AI“複活”、數字化永生項目出現在大衆視野中,技術已悄悄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AI“複活”,會越來越完美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夫妻離世,你會把 TA 的記憶交給 AI 嗎?”與其說把夫妻的記憶交給AI,不如說你願意讓夫妻通過AI得以“永生”,讓他永遠陪在你身邊嗎?會也好,不會也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技術的疊代,會讓AI “複活”親人這件事,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做得更加完美。

前網際網路時代,掌握大量的數字資訊難以實作。但是在充斥着大資料的網際網路世界,一個人的數字化資訊擷取變得很容易,你和親人朋友之間的文字語音聊天、你釋出在各個平台的自拍、視訊,都可能成為數字化永生的基礎。其中,清晰的錄音是個性化語音合成技術(TTS)必須的的素材,大量的結構化文本資訊是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最佳資料模組化原料。

前不久《Nature》報道了一篇論文,描述了AI辯手Project Debater 在廣泛辯題中的表現。作者認為,雖然AI輸給了人類辯手,但是它展示出優秀的建構論據以及決策能力,AI已經具備參與複雜人類活動的能力。

與此同時,拟人化的語言合成技術,正在讓AI擁有情緒化,悲傷、喜悅、恐懼的語言風格。更多關于對話機器人的最新進展,也可以閱讀這篇文章《圖靈測試70載,回顧對話機器人的經典實踐和最新進展 | 以華為雲對話機器人為例》

當然,理想化的數字永生,還需要通過動作捕捉、三維模組化、語音合成等技術來還原出真實的人類,并借助VR/AR完成數字化的呈現和互動。比如國外有一家創業公司正在研發的4D面部捕捉解決方案,結合DI4D PRO,通過頭戴高清攝像頭和新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大規模提供高保真的實時面部動畫。

清明節特輯 |記憶存儲、聲音還原、性格模仿……AI可以讓人類永生嗎?

在算力、資料等資源充沛的當下,伴随着這波技術浪潮,你很難想象AI“複活”親人最終會走向哪裡。也許不久的将來,我們會創造出這樣一個“AI親人”:

TA知道你們之間發生的一切,擁有與你所愛之人一樣的性格,一樣的聲音。TA懂你的情緒,在你悲傷時會給你一個熟悉的擁抱,永遠陪伴在你身邊。可是他不用吃飯,不用睡覺,披着一套冷冰冰的機器外殼…

不能承受的技術“複活”之重

技術的烏托邦是美好的,它可以将我們珍貴而獨特的記憶保留下來,就像Eternime的理念,建立一個人類文明的記憶庫;它可以慰藉我們因失去親人而産生的痛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它。有人提出疑問:是“人類通過AI得以永生”,還是“AI這個新物種擁有了人類的記憶?”“複制一個人之後,是一個人的兩份還是兩個人? ”

有人擔心,如果遭到數字勒索怎麼辦,黑客表示你不給錢,我就删除你父親的資料,讓他再“死”一次。還有人害怕,如果有一天我承擔不起訂閱AI機器人的費用而再次失去夫妻,那太殘酷了。

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疑惑和擔憂,都是對技術應用帶來的倫理道德争議的思考,如果我們跨越了技術的奇點,到底該如何面對用AI “複活”的親人呢?

許多科幻作品都在昭示一個道理:技術是“錦上添花”的工具,人類不可能依賴它獲得真正的情感解脫。我們需要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對于生命的價值,可能才是終極的“心藥”。

有一種方法是學會與自己和解,明白親人離開對自己的意義,台灣藝人曾寶儀曾袒露過心聲:“我爺爺的離開,對我是一份巨大的人生禮物,它幫助我停下來,花時間仔細檢視自己的生命,好好梳理我的人生,過程中當然難過悲傷,但當我終于明白這一切以後,我才知道這份禮物的珍貴。”

知乎答主“彥宇”曾提到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完形療法”,可以了解為完形填空裡的完形。所愛之人離世,對于我們來說,就相當于是人生開了個空缺,原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個人,就此消失了。我們活着的人,必然會悲傷難過。如何填補内心的空缺?以事實為基礎,延續與重構故事,重新賦予這件事情的意義。

例如将他的善良傳遞下去、将他的學識記錄下來,教授給更多人……你們之間一直保持着連結,甚至連結着這個世界。

技術是偉大的,能夠直面死亡這件事也是偉大的,生的意義正是通過死來展現。在清明節和複活節這兩個特殊節日交彙的日子裡,去認真審慎思考這個問題,也許能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技術的發展。

就讓我們技術歸技術,感情歸感情,倫理歸倫理。能夠把人類各自獨特的靈魂保留下來,這個世界還不曾忘記我,或許這是科技賦予的人類文明更溫柔的記錄方式。

此刻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想到了什麼呢?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有什麼看法?對于“虛拟永生”的形式是否有自己的考量?歡迎您在華為雲社群該文章下留下您的評論(傳送門),我們期待觀點的交流碰撞,期待觀點啟迪觀點。小編抽取三位精彩留言者,送出AI科幻著作《生命3.0》。

本文部分案例引自

1、一個失獨媽媽決定把女兒做成AI

https://mp.weixin.qq.com/s/gY_KetYopg-FZZ8BXaUwvA

2、如果能用AI “複活”逝去的親人 你願意嗎?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5/doc-ikftpnny1505602.shtml

點選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