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世界知名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誕辰140周年。畢加索的藝術作品,連同他自己的藝術作品,早已被改造成現代藝術的紀念碑。然而,公衆對他的了解很可能是一個模糊的象征。
困惑和困惑是許多人對畢加索作品的正面的第一次反映。藝術家究竟是如何設定觀看門檻的?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寫出一部現代藝術史?畢加索的遺産中有太多的悖論和謎題,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咀嚼。
- 編輯
畢加索1925年的畫作《吻》
畢加索于1973年去世後,他在法國南部穆蘭的家中留下了多達5,000幅畫作,1,200件雕塑,4,000件陶瓷,15,000幅素描和版畫,150份草稿和156幅插圖畫,以及他一生中出售的許多作品,仍然無法得出他的作品的确切總數。
畢加索很早就成名并活到了92歲,他晚年能夠兌現:餐館老闆保留了他的簽名支票,不願意交換它,而在酒店被大火困住的吉普賽音樂家丢失了一把帶有他簽名的吉他。有一次,他厭倦了鬥牛的場面,在鬥牛士的鬥篷上畫着,憤怒的鬥牛士看到他同伴羨慕的目光變成了憤怒。還有一位安裝商加内克不推崇錢,他隻想讓畢加索用一把大扳手來工作,但這位孤獨的畫家并沒有給他一把扳手,而是不斷地給他送畫,2010年他将價值超過1億歐元的271幅畢加索畫作全額捐贈,因為畢加索對他說, 你是我真正的朋友。
畢加索雕塑《戴帽子的女人》
除了他的作品,畢加索還留下了許多照片和動态圖像。他的同時代人,如超現實主義者和達達主義者曼·雷伊(Man Rey),模特兼攝影師李·米勒(Lee Miller)和時尚攝影師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創造了他神秘的一面,他已故的盧西安·克雷格(Lussian Craig)被允許跟随他的日常生活。當畢加索活着的時候,有電影記錄了他的繪畫過程,其中他要麼是煉金術士("尋找畢加索"),要麼是懸疑大師(畢加索的秘密)。畢加索去世後,導演們放手了,無限喜劇(畢加索的《奇異之旅》)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廣告狂人》分别上映。
作為一名早起的藝術家,畢加索的作品和他自己的作品一起,在20世紀的動蕩中變成了現代藝術的紀念碑,但人們認識他嗎?不,我沒有。在紀念碑下,人們驚歎不已,但懷疑他們甯願将他視為時代的模糊背景。一個被太多轶事包裹的藝術家不幸在這座城市,更多的人羨慕他的名利,卻忽視了這幅畫的巫師和藝術革命者背後驚人的創造力源泉。
畢加索耗資6.6億美元的畫作《床邊的女人》創作于1932年
我們确實經常在畢加索的作品面前感到困惑,其沖突和複雜性與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繪畫一樣令人眼花缭亂。
無數的照片顯示,畢加索的眼睛實在是太高了,他的眼睛像一個黑洞,他凝視的物體都被綁起來,在一場災難中。
當畢加索還是一個貧窮、無名的畫家時,美國作家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在他的眼睛裡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非凡和資助的意願。在他的晚年,畢加索觀看了27歲的約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後者感到顫抖,并花了餘生為大師們展示和撰寫傳記。我們确實經常在畢加索的作品前感到困惑,當你看着他的眼睛說:"我的每幅畫都含有我的血液,這就是我正在畫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你覺得他應該被信任。
畢加索立體主義
但這種信任充滿了困難,因為畢加索的沖突和複雜性與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繪畫一樣令人眼花缭亂。1937年,在他最著名的《格爾尼卡》中,瑪麗·特蕾莎來到工作室,看到多拉·馬爾(Dora Marr)擔任助理,争吵和争吵,最後離開畢加索決定誰應該留下來,答案是"我無法決定"。弗蘭基男人小時候在安達盧西亞被他的母親寵壞了,他坦率地說,他需要女人成為缪斯女神,他受到形狀和個性截然不同的女人的啟發,當她們彼此嫉妒時,她們會更快樂。這個故事是否足以讓"道德主義者"譴責,但它提醒我們,被認為是反戰傑作的《格爾尼卡》僅僅是關于西班牙内戰的?這些流血和悲傷僅僅發生在刀人相遇的戰場上嗎?這幅畫沒有展示男人和槍支,而是以畸形的女人出現。人性的撕裂會給人心帶來鮮血,一旦人類的思想失控,暴風雨的到來無異于炸彈摧毀了一座城市的力量。《格爾尼卡》的偉大證明了畢加索非常善于将意識形态命題與超越兩者的個人情感體驗結合起來。
畢加索的傑作《格爾尼卡》
畢加索值得信任。并非所有天才都有好下場,事實上,西方曆史的幾率很低。因貧困而自殺,大量天才的逝世,遠至拉斐爾、莫紮特、舒伯特,近如梵高,畢加索貢獻了從神童到大師的完美樣本。他經歷了許多親密朋友的不尋常的死亡:同胞Casa Gemmas和德國畫家Weigel的自殺,詩人Apollinaire因西班牙流感而死亡,畫家Frederic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詩人Jacob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畢加索曾多次為這些年輕才俊的逝世而悲傷,幸運的是,他已經從溝通的過程中得到了滋養,并且能夠逃脫禍害,專心創作,一生多達12次(根據羅蘭·彭羅斯的舞台),這是一位藝術家在20世紀能夠達到極限的, 恐怕也是人類藝術史藝術家能夠達到的極限。
畢加索在20世紀初的畫作"酒店門前的西班牙夫婦"
于是,畢加索晚年就已經是這樣的存在,他是一個标杆,他的觀點代表了藝術的分量。他說,夏加爾是自馬蒂斯以來最精通色彩的畫家,而弗裡達的自畫像,他無法畫畫,證明了當奧基夫拒絕見到他時,這位美國畫家是多麼傲慢。畢加索對中國藝術非常贊頌:"我看不到歐美的藝術,在中國有真正的藝術,我不明白為什麼你中國人為什麼要去巴黎學習藝術。他特别稱贊齊白石的魚,"畫面中沒有水,但似乎能夠看到河流,聞到它的氣息。然後他來到齊白石的水墨畫,畫了很多蚱蟲。有趣的是,在此之前的這1952年,他在亞非著名的"和平鴿"引起了齊白石的注意,近九十歲的齊白石親自養鴿子畫鴿子,并自信地說:"他(畢加索)畫鴿子飛來畫翅膀振動,我畫鴿子翅膀不振動,而是看到振動中的非振動。"
畢加索1918年的畫作《巴斯》
一個人是一部現代藝術史,也是西方古典藝術的一種集中地,畢加索在20世紀達到了藝術的高度。
畢加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悖論和謎題。
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是立體主義。攝影發明後,19世紀末,歐洲的天才畫家們想要擺脫古典現實主義的束縛,但這是非法的,畢加索首先将幾何學确立為造型藝術的新文法。2001年,亞瑟·米勒(Arthur M. I. Miller)出版了一本書,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拉長,指出這是20世紀藝術和實體學中兩個影響最深遠,最重要的原創作品,兩者在對空間和時間的探索中都具有"令人興奮的美"。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如此,為什麼"雅芳的女孩"看起來如此醜陋?這幅畫誕生于1907年時震驚了朋友們,直到1937年才公開展出。畢克生的密友、多才多藝的讓·科克托(Jean Cocteau)說:"畢加索跑得比美女還快,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看起來很醜。今天人們可能不會覺得這幅畫很粗糙(有很多作品比現在更粗糙),但它仍然類似于人們很難真正了解相對論,也許實體學和數學界的人更容易了解它。根據米勒教授的研究,畢加索受到法國數學家Pongale的"第四維"概念的啟發,并希望繪制物體的正面,背面和側面,以在二維畫布上建立多元物體。
重要的是,畢加索自己也意識到,這種代表多元物體的繪畫必須"比現實更深刻、更逼真,直到它們變得超現實"。他做到了嗎?"乍一看,他的靜物和身體之間的差距就像小醜與我們的服裝和語言之間的差距,一旦你看到它,真實性就會反映出來,這是令人震驚的,這是出乎意料的,"科克托說。"這是真的,但對于一個有着粗犷文化的人來說,凝視畢的畫作并不容易。
首先要克服的障礙是如何越過畢加索自己設定的"陷阱"。他說,他畫了一本日記,一幅三四個女人的肖像可能會出現,是以不可能看到他的畫不了解他的生活,是以人們經常陷入八卦的漩渦,忽視了畫的意義。畢加索畫作的"真相"來自他的自傳性,但正如他所說,"藝術是一個謊言,它教導我們要知道真相。"一個藝術家并不完美,可能會撒謊,盡管也許他不是故意的。另一個廣為流傳的短語也令人困惑:"我14歲時和拉斐爾一樣畫畫,但一生都在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重要的是要知道,畢加索的變形和解構技術是一個早熟的現實主義者在時間和參與空間之後對事物的重新了解和表達,而不是孩子們的塗鴉。他說,像個孩子一樣,他想重新獲得人性的純真,這是非洲黑雕中存在的一個因素,是以畢加索喜歡所有原創藝術。
畢加索陶瓷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畢加索有着極其聰明精明的手藝,超全能,除了油畫、雕塑、版畫、線條畫、陶藝般的熟練程度。69歲以後,畢加索沉迷于研究他的前輩,倫勃朗,黑爾斯,格列柯和梵高都在他們的專欄中,并以各種方式向他們緻敬。他經常在一幅畫中融合多個人,例如模仿戈雅和馬奈的"南韓大屠殺",以及模仿大衛和釜山的"搶奪薩賓女人"。他還熱衷于重創作名畫,如庫爾貝的"塞納河女孩",其中最着名的系列包括"宮女",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的女人",每幅畫有15到45幅畫。據英國藝術史學家約翰·伯傑(John Berger)介紹,這些系清單明畢加索晚年失去了靈感,但在藝術鑒賞方面,觀看畢加索的"名畫系列"可以迫使今天的觀衆提前學習西方古典大師,就像我們閱讀唐詩和歌曲來掌握典故和好,并不是一件壞事。
畢加索的作品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
不容忽視的是,盡管現代繪畫反對文學,但畢加索是文學愛好者,曾參與木偶戲,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舞台布景和服裝,并且是無聲電影的粉絲。從巴塞羅那的四家貓咪咖啡館到巴黎的洗衣船,畢加索幫從不缺少詩人、作家和導演。他寫了詩歌和兩部戲劇,其中一部由加缪于1944年執導,并由波沃娃主演,并與他一起演出。這位來自安達盧西亞的鬥牛士,變成了巴黎的火槍手,在自畫像中玩弄了各種變臉的動作,但突然間第一個牛頭怪物,但劍客拿着煙鬥,主人本人得心應手,卻給觀衆增添了難度。
畢加索的作品創作于1949年
一個人是一部現代藝術史,也是西方古典藝術的一種集中,畢加索在20世紀達到了藝術的高度。最重要的是,畢加索經常因為觸及社會學層面而成為批評的目标,從弗朗索瓦·吉洛特(Francois Guillot)1964年的著作《與畢加索一起生活》(Living with Picasso)開始。畢加索一生都在尋找愛情和美麗,但死亡和暴力是混合在一起的。他對藝術家和模特之間關系的主題着迷,并感歎他生活中令人不寒而栗的反應。為什麼他所關心的女人讓他如此甜蜜?他為什麼,毀女人?畢加索,将藝術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大師,在21世紀對人類的靈感是什麼?上述謎題在《畢加索》中,權威學者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并非沒有解釋,但還遠遠不夠。
畢加索在1950年代的作品
2019年3月,95歲的約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去世,此前不久,他的畢加索傳記出版了第三卷,這是迄今為止最詳細和最可信的畢加索傳記。這本傳記的第一卷于1991年出版,以作者對領主的愛作為開場:"畢加索有一種西班牙的魔力,深沉、陰郁,在厄運的閃電中沖刺,地中海式的輝煌,這是安達盧西亞現象所獨有的悖論。"理查森的傳記隻寫了11到25年,細節豐富,不難想象作者為畢加索辯護。理查森近年來一直在潤色這本書的最後一卷第四卷,但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這本書出版,據說今年的英文版000,他會在這本書的結論中如何描述畢加索,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畢加索晚年作品
作者:杜岩(藝術史博士,北京文化聯盟2021簽約評論家)
編輯:範偉
策劃:範偉
負責編輯:李偉
文輝獨家手稿,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