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徐平
今天是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紀念日。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别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裡,是以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裡長征。
各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大都由蘇區政府保障軍服供應。不過當時的農村根據地受條件所限,多靠群眾手工制衣,樣式、顔色難以完全規範。蘇區人民為了保證反“圍剿”戰争和準備進行戰略大轉移的軍需供給,廣泛動員,籌集糧食、被服、鬥笠等軍需物資支援紅軍。

紅軍當年在汀州收購的尖頂鬥笠(複制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紅軍總部率中央紅軍(一方面軍)主力及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開始長征。長汀紅軍鬥笠廠在1934年前9個月加緊生産紅軍鬥笠,確定了中央紅軍長征時每名指戰員一人一頂鬥笠。而長汀被服廠每天加班兩小時,生産了大批軍用被服,進而使紅九軍團在長汀出發時,得到了薄棉衣、夾被、救護繃帶等軍需用品的充分補充和更新。甯化被服廠等在主力紅軍長征前夕,夜以繼日地生産了大量軍需用品,支援紅軍的戰略轉移。中央紅軍從蘇區突圍前,每人發放了一套新軍裝。出發的時候正值秋季,南方天氣冷熱适中,比較适合行軍。12月初進入湘粵交界的五嶺地區,尤其是翻越老山界時,戰士們首次感受到了“瞬間有四季,幾步不同天”的氣候,指戰員們單薄的軍衣已經難禦寒冷。
紅一軍團長征出發前夕在福建長汀一村頭集合。從圖中看出,紅軍的軍服樣式大體一緻,但顔色有深有淺,軍帽顔色明顯深于軍服。
紅軍長征後,被服廠大都解散或縮編了,一部分跟随紅軍主力轉移。長征初始,每個軍的供給部,都配有縫紉工3~5人,還有兩部縫紉機,為部隊解決了一些臨時必需的被裝制作、修補的問題。長征中,紅軍實施無後方作戰,沒有固定的軍需生産基地,但部隊仍配屬有縫工班、排、連的組織,承擔一部分軍服供應。長征中的紅軍受到大批敵軍圍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軍擺脫險境。當時膠鞋是難得的寶貝,布鞋不耐磨,每個指戰員身上都帶兩三雙草鞋,一路行軍一路自己打草鞋。
1935年1月,突破烏江天險一周後,紅軍占領遵義。此時經過近三個月轉戰,軍衣多已磨損。楊得志上将回憶:“我們這支隊伍,經過長途跋涉,連續作戰,由于脫離了根據地,得不到補給,不少人身着夾衣,打赤腳穿着草鞋。一個班十幾名戰士,所穿衣服(很難說是軍裝了)竟有七八種顔色和式樣。有的同志甚至把未經剪裁的棉布捆纏在身上,像原始人那樣,也有人披着用細麻繩串在一塊的光闆狗皮、羊皮,護着連襯衣也沒有的前胸後背。”部隊在遵義休整了十多天,“抓緊時間把買來的布請房東剪裁、縫制成新軍裝。有些性急的戰士還自己動手做軍裝,雖然笨手笨腳,房東大娘、大嫂要幫他,他還不肯……同志們做成的軍衣雖然式樣不大一緻,但顔色大體相同。新軍裝一穿,部隊集合起來,可神氣了。戰士們興奮地說:‘嗬,像個工農紅軍的樣子了。’”
這次休整的十幾天裡,還同時動員城内被服廠日夜開工,為每人補充了一兩套新軍衣,在四渡赤水時才勉強保障了禦寒衣物。此後,行軍9個月未能更換。
長征到西康境内,天氣漸漸冷了,部隊需換棉衣,從南方來的部隊衣服都很單薄,當地又買不到布和棉花。好在這個地區出産羊毛,就買了一批羊毛,發動大家撚羊毛線,打毛衣、毛褲、毛襪、鞋子、帽子,這樣解決了很大問題。有些部隊利用當地産的棕皮縫成雙層坎肩,裡面絮上羊毛,穿在身上也挺暖和。
紅軍長征時吃過的野菜的标本和穿過的棕背心
紅軍過雪山前,準備棉衣根本做不到,是以,有的戰士将随身攜帶的兩件單衣縫起來,裡面裝點破棉絮幹草做禦寒衣;有的搞到牛、羊皮中間剪個洞,左、右兩邊用針縫合一起當皮背心穿。然而,指戰員大多穿的僅是單衣單褲。曾是紅三軍團12團3營9連戰士的譚發貴回憶說:“我們身上都是單衣,有的還是短褲,腳上穿着草鞋,而且早已破爛不堪。毛主席和我們一樣,穿着那身褪了色的灰布軍裝,腳上穿着布鞋,手裡拄着一根棍子,身上背一塊雨布” 。“山上霧霾彌天,時濃時淡,人行其中,宛如騰雲駕霧,山風卷着雪花,漫天飛舞。單薄的軍衣,抵擋不住風雪的吹打,臉上、身上像被無數把尖刀刮着。我們渾身哆嗦,牙齒打戰,就是把所有能披的東西都披在身上,也無濟于事”。紅軍過雪山穿的絕大多數都是草鞋,草鞋有草編的,有麻繩編的,有布條編的,沒有禦寒的作用。爬雪山的路上多是尖溜溜的碎石,草鞋很快就被磨破了。
紅軍長征途中翻過的雪山——夾金山
過草地時雖然沒有爬雪山那麼冷,但草地氣候多變,條件惡劣。開國上将楊成武回憶:“在草地裡,不僅道路難走,而且衣食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衣服方面:我們由江西出發時發了兩套衣服,到貴州遵義補發了一套,到此時已快到十個月了。是以有完整衣服穿的人很少。氣候奇寒,有些人穿着各種野獸皮,如羊皮、虎皮、駝皮、狗皮,真是五光十色,還有些人則将羊毛放入布的氈子裡,随便縷在身上。還有不少的人既無軍帽,又無鬥笠、雨傘,讓風吹雨打太陽曬……”
經過爬雪山、過草地,曆盡艱辛,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時多數人已衣衫褴褛。而這年的冬天就好像是故意和紅軍作對,黃土高原的冬季比往年較早地降臨了,大雪紛飛,寒氣襲人。紅軍指戰員把能穿的東西都披挂在身上禦寒。肖勁光大将在回憶錄中寫道:“十月的陝北已是深秋,高原氣候,早晚已離不開棉衣。而我們的紅軍大多數都還身着單衣,腳穿草鞋。有的還是從中央蘇區出來時的那身灰衣服,如今已褴褛不堪。有的還穿着短褲,有的為了禦寒,穿着繳獲來的國民黨的黃軍服,還有的穿着沿途買來的,以及打土豪得來的各色花衣服……”
聶榮臻元帥回憶道:“這是一個嚴寒的冬天,而一軍團當時尚缺兩千多套棉衣補給不上,部隊在陝北透骨鑽心的寒風中緻病送醫院的先後達千餘人次。部隊靠士氣旺盛禦寒,寄希望于打一個勝仗解決棉衣等軍需、給養問題。”
直羅鎮戰場遺址
關鍵時刻,直羅鎮大捷為紅軍及時補給了軍需,真如雪中送炭!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極為不安,調集東北軍5個師的兵力,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主力。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發起直羅鎮戰役,此役共殲敵1個師又1個團,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棉衣等裝備。紅軍指戰員在戰役結束後全部穿上了棉衣。這次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陝甘蘇區的“圍剿”,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大學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同時,也解決了紅軍主力冬衣問題。
紅二十五軍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中央紅軍長征後,中共中央決定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根據地向京漢鐵路以西的桐柏山區和伏牛山區轉移。當時,正值11月下旬,部隊還身穿單衣。2900多人的隊伍行進中遇到突然南下的寒流,豫西地區氣溫驟降,而紅軍指戰員的衣服被雨雪浸透,饑寒交迫的戰士們手指大都凍僵,有的槍栓也被凍住。這時部隊偏偏又遇到優勢敵人的猛烈進攻。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身先士卒,掄起大刀,以白刃格鬥殺退敵人。天黑以後,風雪大作,接着轉為大雨。紅軍忍受着極度寒冷、饑餓和疲勞,頂風冒雪脫離險境。
此後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陝邊建立了根據地,靠發動群衆征集布匹和棉花,為部隊解決了棉衣,才能在秦嶺南麓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
紅四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從川陝蘇區開始長征後,進入荒涼的川康邊藏區達一年多時間,布匹難得,指戰員們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紅四方面軍為克服物資缺乏,保障軍需供應,還辦起一些軍工廠,招聘一些能工巧匠,自己動手修槍械、打戰刀、編鬥笠、縫制被服等,部分解決了物資供應的困難。
紅四方面軍在過草地前做了認真準備。一是發動部隊打毛衣、毛褲,每人帶一張羊皮、五根幹樹枝,并以連、排為機關準備了辣椒、姜、白酒等。部隊出發前進行了行裝檢查,要求每人帶3樣東西;一是一條糧袋,内裝3天的糧食;二是衣服,要帶上棉衣或毛衣,如果沒有則至少要帶一身單衣;三是帶3至5雙草鞋。此外,還做了武器彈藥方面的準備。第三次過草地時,《許世友回憶錄》中寫道:“時已隆冬,高原氣候更加寒冷,由于當地不産棉花,同志們隻好上山割棕做成蓑衣穿在身上禦寒,或把未經硝制的牛羊皮當背心穿。”
徐向前元帥曾回憶:“指戰員普遍會打草鞋,也學會了剪皮衣服,撕羊皮,撚毛線,織毛衣、毛背心、毛襪子。”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時,紅四方面軍各部隊送去很多慰問品,其中有很多自制的衣物,《徐向前回憶錄》中記載:“僅三十一軍,一批就送去了衣服五百件,草鞋一千四百雙,毛襪五百雙,毛毯一百條,鞋子一百七十雙,襪底二百雙。”
為迎接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在藏族同胞的支援下,紅四方面軍籌集購買了大批牛羊;為了保障再過草地,北上抗日,他們還廣泛開展了打毛衣活動。每人配置設定打兩件毛衣的任務,一件自己穿,另一件送給紅二、紅六軍團的同志,作為會師北上的禮物。
紅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到1936年10月。紅二、紅六軍團長征時,沿途讓各部隊自己解決衣物以适應氣候變化。紅二、紅六軍團還有一個随軍的縫工連,有五六十人,兩台縫紉機,主要生産帽子和部分軍服。由于在西南地區難以找到灰布,紅二、紅六軍團的軍服多以當地的黑布制作,以至于三大主力會師時,許多人找紅二方面軍的人就以黑色軍裝辨認。
老紅軍夏精才回憶說:“當年,我是穿着露屁股的褲子參加紅軍的。”1935年初,紅二、紅六軍團打到貴州黔西縣,正在賣柴火的夏精才把木柴扔下就跟了紅軍。入伍後的夏精才并沒有馬上得到一套軍裝——很長時間,14歲的夏精才都是穿着露着屁股的破褲子。“後來有一次打土豪時,連長給了我一條地主婆的綢緞褲子。”夏精才回憶,“這條綢緞褲子穿起來很别扭,打仗、行軍都不友善,我一直穿到了陝北。”
長征時紅二、紅六軍團的裝束是不同的。紅六軍團大半是江西人,每個人背個包袱,背把雨傘,腰上别個飯袋,腳穿布鞋;紅二軍團的服裝不很整齊,帽子有大有小,人人捆個紅帶子,背着鬥笠,腳穿草鞋。紅二、紅六軍團到達甘孜前,紅四方面軍上司考慮到這支部隊缺乏禦寒物,便要求全軍動手,為兄弟部隊每人織一件毛衣或毛背心。紅二、紅六軍團的被裝部門把紅四方面軍特意趕織的幾十件毛衣、上百件羊皮背心發給體弱的戰士和婦女。
據紅二軍團供給部會計科科長範子瑜回憶:紅軍基本上是繳獲什麼就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紅軍每到一地,一打開城市,後勤機關首先是收買布匹做帽子,藍布、灰布都可以做。紅軍的衣服五花八門,除花衣服不穿外,其它衣服都穿,花布留着打草鞋。紅軍穿的草鞋都是布打的,腳上穿一雙,每人背上還要背兩雙。草鞋對紅軍很重要,行軍走路沒有它不行。是以,差不多每個紅軍都會打草鞋,不會打的也要請别人給打兩雙背上。長征結束後,部隊進駐陝西省富平縣莊裡鎮,才給每人發了兩套衣服,紅軍總部發給我們一套,我們自己做了一套,都是灰色的,部隊的着裝才開始整齊劃一。
到達陝北的紅二方面軍一部合影。中排右三為賀龍,右二為任弼時,左一為王樹聲。照片中紅軍幹部大都戴相同的棉帽,說明此時紅軍服裝式樣基本統一。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顔。”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各部隊人員服裝顔色雜亂,有的穿布衣,有的穿皮毛衣,唯一統一的标志是那頂紅五星八角帽,閃耀着堅貞信仰的光芒。紅一方面軍向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贈送了紅軍被服廠趕制的冬裝,還有毛衣、毛襪、手套、鞋子等慰問品,有的毛衣、手套上還繡有“歡迎階級兄弟”、“會師留念”等字樣。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紅軍靠着鋼鐵般的意志,克服衣食住行方面的特殊困難,走過二萬五千裡,創造出了舉世公認的人間奇迹。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