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 | 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獲獎者介紹

材料之美不僅展現在宏觀,也表現在其微觀組織。為了讓更多材料人欣賞到美輪美奂的材料組織,培養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提高儀器使用水準與藝術鑒賞能力,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已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公衆号、材料科學網、期刊《Int J Min Met Mater》、《材料工程》共同舉辦完成。()

征稿階段共收來自國内外132家機關,467份參賽作品,評選階段超過2.43萬人投票,5位專家打分點評。來自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的作品《而今邁步從頭越》脫穎而出榮獲三等獎。作品如下:

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 | 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獲獎者介紹
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 | 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獲獎者介紹

【9清華大學:郭婧】作品名稱:而今邁步從頭越。

1、作品背後的故事

據郭婧介紹,當初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覺得重重的漩渦很有畫面的張力,看久了仿佛要把人吸進去。是以在上色的時候希望保留和強化這種感染力,選擇了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紅黑配色。再結合原本的構圖,加了暗角和邊緣的動态模糊,讓畫面更具動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後配合主題“而今邁步從頭越”添加了宇航員的素材,但并沒有把人物放得很大,一是為了突出“黑洞”能夠吞噬一切的宏大、人類的渺小脆弱,二是為了不破壞原本較完整的構圖。最終呈現的作品希望能呈現史詩般的震撼感,同時給予觀衆精神上的激勵。

據了解,這張照片是用OLMPUS BX51M光學顯微鏡拍攝的1T’-MoTe2晶體。以Na2MoO4和Te作為前驅體,在藍寶石基底上用管式爐CVD生長1T’-MoTe2晶體。圖檔靈感來源是毛澤東的詞《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照片整體的色調是紅黑色,象征着如血的殘陽,先輩英勇鬥争流下的鮮血,戰火彌漫的慘烈場景,但同時也象征着熊熊的火光,黎明前最後的黑暗,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迸發之勢。圖中的主體是重重的漩渦,嵌套的圓形,象征着湍流激蕩的風暴,和當年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的社會變革趨勢。同時這也神似最近發表的黑洞照片,是以在圖檔處理時加入了宇航員的元素,象征着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人類對宇宙奧秘的逐漸揭示。最後,宇航員面臨着神秘莫測、雲詭波谲、異常危險的黑洞,并沒有畏懼和退縮,而是勇敢地直面,一如當年為了家國天下毅然決然沖入鬥争漩渦中心、戰況最激烈處的革命先輩們,也如同魯迅先生所說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郭婧說:“我希望這幅圖能激勵我們所有科研工作者,在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能夠“而今邁步從頭越”。

2、專家好評

這幅作品也得到了專家評委的好評: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一圈圈的漩渦如歲月如風暴,一股神秘的力量,恰如世界之神奇。//圖檔科技感十足,科學性強,渲染水準高,主題與圖檔契合度高,具有較強的層次感,科學與藝術很高程度的結合。//該作品呈現的螺旋結構頗為震撼,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作品中的材料是這種以Na2MoO4和Te為前驅體在藍寶石基底上用管式爐CVD生長1T’-MoTe2晶體,制備方法科學合理。該作品從藝術性角度來看,将材料的氣勢磅礴升華為激情澎湃的奮鬥熱情,象征意義明确。此作品色彩構成、搭配合理。展現了科學探索無止境,未知讓人畏懼又讓人好奇的意境。//深邃的重重漩渦,望不到盡頭,熱烈的顔色,給人向前的沖動,增添的宇航員,似乎限制了人的想想,其實讓人自由地去遐想也許更好。

3、作者及團隊介紹

郭婧,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2014年-2018年就讀于清華大學材料學院,2018年至今在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劉锴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課題方向為二維材料的生長及應用。

導師劉锴,是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在清華大學實體系獲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年入職清華大學。長期緻力于碳納米管、二維原子晶體等低維材料的界面性質和智能器件研究,近五年來關注低維異質結構的快速高溫制備和極端環境器件應用。至今在Science、Science Adv.、Nano Lett.、Adv. Mater.、Mater. Today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完成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獎勵。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年委員會理事,SmartMat、Chin. Phys. Lett.等期刊青年編委,J. Electron. Sci. Technol. 執行編委。

課題組首頁https://liugroup.wixsite.com/tsinghua

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 | 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獲獎者介紹

導師劉锴

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 | 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獲獎者介紹
清華大學博士生郭婧 | 第八屆材料微結構大賽獲獎者介紹

團隊合影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系,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