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标題下的詩經情話一鍵快速關注
❤美文怡心,美圖怡情,詩經情話,不見不散
☆觀點:當你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待媒體後,對新媒體的狂熱便可以冷靜下來。
人類,終究還是一種三維感覺動物。
我們從人類文明的高度俯瞰,稚子皆知我們經曆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資訊時代”,而媒體傳播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驿站的落寞與鐵路郵政的崛起、電報/電視/廣播的興盛、網際網路的奔騰……無不印證着,媒體傳播,歸根結底取決于資訊互動裝置的技術和它所産生的使用者體驗度。
不過你們可能不知道:資訊時代還可以被再次細分為“網器時代”與“去設施化時代”。
1 微信能活多久?
關于網絡傳播的讨論,國内的媒體人普遍停留在思考“我的這篇微信圖文消息怎麼寫看的人會比較多?”的層面。但微信能活多久?
我不敢妄下定論,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們身處的時代裡一切“媒體”都需自适于移動終端硬體條件。微網誌誕生于PC端,微信誕生于手機端,而移動裝置自身發展的“便攜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者的走向。常有學者說“碎片化”的時間管理是新媒體崛起的原因,而我認為“碎片化”背後的根源是移動裝置的“便攜化”産出了碎片化的時間而已。
不得不警惕的是:未來的移動裝置正在向着“可穿戴”邁進。它們将越來越回歸傳統貼身之物——現在可能是手表、眼鏡、頭盔,再以後呢?在這些平台上,如果原生出媒體新形态,完全自适于手機的微信有多大機會改造成功?
更不得不警惕的是:“網器時代”也隻是資訊時代的一個過渡階段,大多數移動裝置終将隻是個半成品。何謂“網器時代”?讓我們看看周遭,是否一切帶電的器械裝置都在不斷以各種方式接入網際網路,與人發生更深層的互動?
2“網器時代”亦有盡頭
言十在這裡想再次強調:媒體傳播,歸根結底取決于資訊互動裝置的技術和它所産生的使用者體驗度。
目前移動裝置的體驗度要求越來越複雜——簡單易用?那隻是瞬時體驗,當然也是目前大多數移動裝置考慮體驗度的切入口……但是移動裝置對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心理感受的長期效應呢?為何我們,越來越孤獨?
因為人,終究還是一種三維感覺動物。
“去設施化”的資訊技術發展趨勢已經凸顯,移動裝置的功能再發生逆向植入——它們植入手表、它們植入眼鏡……它們正在回歸能讓人感到親切而“複古”的載體。
3紙媒取代新媒體
而标題中我談到的當下的新媒體将被紙媒反向替代,我們先看看如下事實:
1)手機越做越小越做越薄——這是為大家有目共睹的,這出于三維空間内的便攜性要求
2)手機螢幕越做越大(Bigger than Bigger?)——為了一次性承載更多有效資訊
3)彎曲屏的需求應運而生——若手機可以折疊,豈不快哉?
那麼也許未來會有這樣的一個場景——
手機的功能集約趨勢被再次打散,随“去設施化”的潮流分散到周圍的環境中去。
1)眼鏡或耳環将替換手機的撥号功能
2)“紙屏”(個人原創的概念)興起——彎曲屏技術成熟并和紙張再融合
當我在餐廳等餐時,餐巾紙上提供有趣的動畫短片;
當我想了解新聞,街邊的“新聞樹”上可以取下一份葉片并展開為報紙,報紙的某處散發着油印的芬芳,上面是今天重點土建,需要我細細閱讀的部分,報紙的某處是閃動的視訊,正展示着某條新聞的現場報道;報紙的某處是可觸發的廣告,摁下後能夠直接與廣告商聯系垂詢資訊……當我閱讀完以後,我可以丢棄到泥土中,它将轉化為植物的養分;
以及作業本、便簽紙、明信片……留給讀者們自行想象其功能。
3)手機的其他功能或者會分散給貼身常用物品,或者直接融入環境可在任何場所調用。
以上便是,去設施化時代。科幻,但充滿可能性。
我在這裡也提出一個概念【物媒體】,電子屏肆無忌憚地閃現被終結,身邊的普通實物成為媒體的載體。
4報紙何苦要追随“新媒體”?
電報、電視、電話出現的時候它都不曾動搖。它以紙張為載體,用最原始而真實的體驗在人類曆史中長生不衰,在“去設施化”的時代有機會成為最佳的移動資訊載體。
言十開句玩笑話,紙媒集團現在最應該做的不是開微信号微網誌号,而是投資彎曲屏技術與紙張的結合技術,并大幅降低成本。
何止當下的新媒體終将死去,大多數扛着一個巨大螢幕,以生硬的模樣擺在我們面前的媒體載體,恐怕都有死去的一天。
不過,過分庸俗的紙媒毫無疑問會被新媒體真正替代,這是一個使用者的再次篩選過程,但我想,這不會影響到“去設施化”程序中,紙張資訊媒介的再次繁榮。
詩經情話ID: shijingqinghua
ღ詩經情話可能是微信上最好的詩經、國學、哲理、情感、健康類微信公衆号。這裡的文字蘊含着智慧哲理,或能品味愛情,或能撫平傷痛,或能啟迪心靈,或能激勵人生。每日更新,精彩不斷……
❤ 圖文來源于“JZ多媒體解決方案”。“詩經情話”微信平台整理發表。
❤ 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注明出處。
❤ 投稿、薦稿、合作郵箱:yiduolian@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