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級文言文大全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展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 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陋室銘(翻譯)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是間簡陋的房子,隻是因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罷了。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
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勞累。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愛蓮說(翻譯)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
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
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裡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淨地立在水中,(隻)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
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核舟記 -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嘗贻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核舟記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糁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 - 譯文 明朝有個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着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拟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态。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
2.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
八年級上(人教版)的文言文目錄和原文【目錄】第五單元21課 桃花源記 22課 短文兩篇 23課 核舟記 24課 大道之行也 第六單元26課 三峽 27課 短文兩篇 28課 觀潮 29課 湖心亭看雪 【原文】21 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22 短文兩篇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孔子雲:何陋之有?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23 核舟記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嘗贻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24 大道之行也《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6 三峽郦道元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遊蘇轼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28 觀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雲“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标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
3.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國文文言文
21 與朱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2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箪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其言茲若人之俦乎?銜觞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3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24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餘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26 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7 嶽陽樓記範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号,濁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樯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28 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伛偻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
4. 國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級上冊文言文
1、童趣(沈複)2、《論語》十則3、山市 蒲松齡4、《世說新語》兩則 劉義慶5、詠雪6、陳太丘與友期7、寓言四則8、智子疑鄰9、塞翁失馬
二、七年級下冊文言文
1、傷仲永 王安石2、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3、口技 林嗣環4、短文兩篇5、誇父逐日6、共工怒觸不周山7、狼 蒲松齡
三、八年級上冊文言文
1、桃花源記 陶淵明2、短文兩篇3、陋室銘(劉禹錫)4、愛蓮說(周敦頤)5、核舟記 (魏學洢)6、大道之行也 (《禮記》)7、三峽(郦道元)8、短文兩篇9、答謝中書書(陶弘景)10、記承天寺夜遊(蘇轼)11、觀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張岱)
四、八年級下冊文言文
1 、與朱元思書 吳均2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3 、馬說 韓愈4、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5、小石潭記 柳宗元6、嶽陽樓記 範仲淹7、醉翁亭記 歐陽修8、滿井遊記 袁宏道
五、九年級上冊文言文
1、陳涉世家 司馬遷2、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3 、隆中對 陳壽4、出師表 諸葛亮
六、九年級下冊文言文
1、公輸 《墨子》2、《孟子》兩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5、魚我所欲也 《孟子》6、《莊子》故事兩則7、惠子相梁8、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9、曹刿論戰 《左傳》10、鄒忌諷齊王納谏 《戰國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擴充資料: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随着曆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别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骈文等多種文體。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