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雪兒 畹町
近日,美國億萬富翁藏家邁克爾·斯坦哈特交出7000萬美元被盜文物,這位著名的慈善家、收藏家和對沖基金先驅對于被掠奪的文物有着“貪婪的胃口”,用公元前6000年的文物裝點豪宅。
在倫敦,可海恩德·維裡的個展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作品展現出對權威藝術家的尊敬和挑戰。在上海,書法名家王偉平展出書法作品,多年來他沿用謝稚柳先生的詩鼓勵自己寫字。藝術組合娜塔莉·杜爾伯格與漢斯·伯格在榮宅舉辦個展,呈現荒誕中的真實。攝影師戴牟雨則用跨界展覽“始終一線”表達黑白膠片與繪畫日課的對話。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内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億萬富翁藏家邁克爾·斯坦哈特
交出7000萬美元被盜文物,或可免受指控

邁克爾·斯坦哈特
據ARTFORUM中文網報道,近日,紐約慈善家、收藏家和對沖基金先驅邁克爾·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向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交出了180件掠奪文物,總價值達7000萬美元。此外,他還被終身禁止購買文物,檢察官辦公室稱此舉“史無前例”。紐約大學、大都會博物館以及布魯克林博物館都有以斯坦哈特的名字命名的學院或展廳,而且彭博社2014年稱他為“華爾街最偉大的交易員”。
此次沒收和處罰是在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文物走私部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調查之後進行的,共有約60名研究人員、調查人員以及11個不同國家提供了協助。當局在這位億萬富翁用來裝飾世界各地的衆多住宅的被盜物品中發現了價值260萬美元的鹿頭形狀的禮器,2020年在伊斯蘭國的掠奪中從伊拉克被盜的價值15萬美元的金碗,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價值40萬美元的石制遺容面具等文物。檢察官辦公室說,在180件被扣押的物品中,有171件已經被執法當局認定為走私文物。
邁克爾·斯坦哈特此前收藏的金碗
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賽勒斯·範斯在一份聲明中說:“幾十年來,邁克爾·斯坦哈特對被掠奪的文物表現出貪婪的胃口,毫不在意他的行為是否合法、他買賣的物品是否合法,或者他在全球造成的嚴重的文化破壞。”
如果斯坦哈特遵守處罰條款,他不會面臨任何指控。範斯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檢察官決定不起訴的原因是希望盡快将被盜物品歸還其合法主人,并保護全球各地衆多證人的身份,否則他們将在審判中被傳喚作證。(整理/畹町)
倫敦 | 藝術家可海恩德·維裡
英國國家美術館個展:對權威藝術家的尊敬和挑戰
可海恩德·維裡
日前,曾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畫肖像的美國非裔藝術家可海恩德·維裡(Kehinde Wiley)在位于倫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行個展“可海恩德·維裡:序曲”。展覽将對西方風景畫和海景畫的傳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諸如移民危機和氣候變化等問題進行拆解。展覽由克裡斯汀·萊丁策展。
可海恩德·維裡生于1977年,以高度自然主義的非裔肖像畫出名。在新展“序曲”中,策展人克裡斯汀·賴丁試圖在維裡的作品與美術館永久館藏中的經典作品之間搭建對話。“展覽真正顯現的是他既尊崇這些藝術家,又嘗試挑戰他們,”賴丁說道,“他欣賞他們的傳統以及他們構圖的能量,他們的技藝和想象力。但同樣,他批判那些相關的文化和社會,以及他們身上的偏見。”
維裡影像作品的靜幀A still from Kehinde Wiley's Prelude (2021)
展覽将由一部攝于海地和挪威的六聲道影片、五幅受到浪漫主義藝術家的史詩作品啟發的油畫組成。在展覽中,維裡探索了崇高和超驗的主題,其中特别聚焦于山和海。在電影的一個章節中,黑人男性和女性出現在荒涼的冰川背景中,被當地地景中占據主導的“白”所淹沒。在另一些片段中,他們和自然合二為一。展覽名稱取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并回應了浪漫主義對于流浪者的比喻:通常是一個背朝觀衆的白人男性,凝視着土地,尋找精神的連接配接。
在展覽中,維裡的作品将被國家美術館中的曆史肖像、風景和海景圖包圍。維裡的作品對于古典大師的風格進行了借鑒,賴丁将這些新作品系列視為一種發展,它們在重新演繹藝術與詩歌傳統的同時,表達了對當今最重要的一些議題的見解。(文/錢雪兒)
上海 | 書法家王偉平
墨痕盤郁古藤萦,書法獨幕喜劇個展在滬舉辦
王偉平
書法家王偉平先生的書法獨幕喜劇展近日在上海M50百合堂書院舉舉辦。展覽以王偉平近年所書小楷精品為重點,而他的小楷正是其馳譽書壇,最見功力的長項。且其對紙、墨極為講究,凡作小楷皆以明清舊墨研寫。此次展覽的展品達80件,且形式多樣,書法精湛,集中反映了王偉平近年來的書學思考、探索與實踐。
王偉平先生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王偉平先生為海内書壇耆宿,影響遠及日本、南韓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
王偉平先生浸淫書學大半個世紀,師從單孝天,私淑白蕉,問業謝稚柳。其書法立足晉唐,博涉諸家,于黃山谷、黃道周、八大、良寬、弘一皆有取法。王偉平對于筆法研究極深,用筆講究,逆入平出,無往不複。王偉平的結字,在重心與空間處理上别有會心,寫來饒有妙趣,這也形成了其書風的外形特色。
王偉平書作
王偉平在談到海派藝術時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海派跟以前的海派也完全是兩個概念了,以前的海派非常重視傳承,現在隻有小楷還是晉唐一路的,因為它參照物很少,就是碑帖。大字就不一樣了,現在容易走兩個極端:不是很小,就是很大。很大的字是沒有參照物的,全靠自己發揮。而從我的眼光來看,他們很多草書都是破了草法的。”
王偉平一直用謝稚柳先生的一首詩鼓勵自己寫字。“墨痕盤郁古藤萦”,說寫字的線條要像古藤一樣,要緊,要有質感;“行迹回翔大翼輕”,轉彎要大,要平穩地轉,好像一個老鷹在天上飛,很平穩的翅膀在滑翔的那種感覺;“直立毫鋒傾逆勢”,就是筆要逆行;“始知新格負奇名”,你的新的風格、你的名氣要想留下去,一定要做到這三點。
此次展覽在上海莫幹山路M50創意園區六号樓百合堂書院舉辦,将持續至2022年1月10日。(整理/畹町)
上海 | 藝術組合娜塔莉·杜爾伯格與漢斯·伯格
榮宅個展,呈現荒誕中的真實
藝術組合娜塔莉·杜爾伯格(右)與漢斯·伯格
日前,瑞典雙人藝術組合娜塔莉·杜爾伯格(Nathalie Djurberg)與漢斯·伯格(Hans Berg)的個展“牛皮紙包裹的月亮”正在上海Prada榮宅舉行。展覽名稱源自英國詩人Carol Ann Duffy的詩歌《情人節》,詩中将洋蔥形容成“牛皮紙包裹的月亮”,在層層揭開的過程中描繪了愛情的浪漫和現實。而在這一榮宅特定的空間中,兩位藝術家從2000年起創作的粘土雕塑與影片也如同洋蔥般層層展開:伴随音樂,經過一系列荒誕甚至詭異的粘土雕塑後,最終被一系列密集的影像作品所包裹。這些影像如同超現實的夢境,動物、人物、怪物,在其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喚起觀衆的情緒。
娜塔莉·杜爾伯格與漢斯·伯格現居住并工作于瑞典呂瑟希爾與斯特哥爾摩。杜爾伯格1978 年出生于瑞典呂瑟希爾,2002年獲得瑞典馬爾默藝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伯格 1978 年出生于瑞典賴特維克,是一名音樂家、制作人和作曲家,緻力于電子音樂創作。二人于2004年在柏林經共同的朋友介紹認識後,開始以雙人藝術組合的形式進行創作。他們憑借裝置作品《實驗》 (The Experiment) 在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獲得了新晉藝術家銀獅獎。此外,他們的作品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
《月亮的暗面》,2017,娜塔莉·杜爾伯格與漢斯·伯格
策展人、藝術評論人楊北辰表示:“這是一個狂歡節般的世界,具備着癫狂的節奏,觀者于其中需要面對各種富于挑戰性的畫面與叙事,卻又并不真的感到陌生。在這個暗黑童話的平行世界中充滿了離經叛道的動物、形态各異的妖魔以及面目不清的人類,這些非正常的存在物勾連着諸多當代議題:從性别的流動性到身份的多重性,從欲望的資本化到無所不在的肉體與情感的暴力。”
在兩人的粘土動畫中,怪物成為“我們的壓抑與焦慮,是隐匿的集體,是無意識的,是不被承認的欲望與無法言說的恐懼。”而流動的液體則呼應了“流動的現代性”。“我更像是無定形的,我可以成為任何東西、任何人,這就是你在作品中所看到的。”娜塔莉·杜爾伯格曾這樣說道。在她看來,“所有的動畫都是有關它所引發的感受,而不是它所描繪的内容。”于是,在非理性而市場讓人困惑的叙事發展中,每個人走進他們自己精神難以言說的“迷宮”。(文/錢雪兒)
上海 | 攝影師戴牟雨
個展“始終一線”:黑白膠片與繪畫日課的對話
戴牟雨
攝影師戴牟雨的展覽“始終一線”近日正在上海睿品畫廊舉辦,攝影作品《浮塵》系列、繪畫作品《夢》《持》《繁》《止》等悉數展示。
戴牟雨,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1999年畢業于廣州美院裝飾藝術系,現居上海,專注于紙本繪畫藝術創作,曾參加數屆上海021當代藝博會、上海西岸藝術博覽會、杭州水墨博覽會、倫敦ART14藝博會等。
戴牟雨 《浮塵》攝影作品
戴牟雨 《不知不覺》繪畫作品
戴牟雨認為,視覺創作是靈魂的一個出口,它有着某種平和内斂的氣質——表面看似一種限制,背後往往蘊藏更多可能。“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進行書寫的訓練,鍛煉專注力和平穩度,同時我相信直覺。”戴牟雨說。
戴牟雨會從一些事件中擷取靈感,“以往攝影師的經曆讓無數的記憶畫面重制,無需想像,圖檔的戲劇性成為底色,開啟新的模式。創作的過程需要克制與磨砺,給形體結構,線條色彩帶來改變,使‘心相’調性趨于清冷内斂。自由在心,努力接近,最終離開,觀者觀心,因人而異。”
在他看來,不斷地做減法,藝術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黑白膠片的拍攝和繪畫同步進行,既沖突又融合。捕捉“意”确實給圖畫帶來快樂驚喜,線條的運用是一種原始的視覺語言,打破正常的認識,呈現魔幻的出離。回歸畫室,有規律的日課和不斷疊加的工作量,産生出大量畫稿,同時因不确定,才好玩。生活無常,是以更珍惜當下。(整理/畹町)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