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樹開花了

作者:三哥陳5102976059028

小時候,經常纏着奶奶給我講故事。

有一次奶奶說: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敖廣之子---睚毗,最愛到人間惹禍,把人間攪亂就是他最大的快樂。有一天,他再次來到人間欣賞美女,沒想到他突然動了凡心,非要把那個讓她心動的美女帶回龍宮,自己享用。沒想到的是那小女子非但不從,還同家人一起反抗,結果把睚毗給惹火了,一氣之下,水漫山村,淹死了很多人。

消息傳到敖廣那裡,敖廣很是生氣,于是在海邊種了一棵鐵樹,嚴厲地對睚毗說,等鐵樹開花哪天,你便可以到人間走走,看看風景,其餘時間一律不準到大陸上危害百姓。從次以後,再難見到睚毗到人間。

沒想到若幹年後,有一農民幹完農活,順手把衣服和草帽挂在早已死去的鐵樹幹上,跳到海裡去洗澡。還沒等他洗完澡,突然烏雲翻滾、狂風大作、海水奔騰、巨浪滔天,瓢潑大雨随之而至,把那個農夫吓得半死,爬上海岸,抱起衣服就跑。沒跑多遠,風消雨散、海浪平息、雲開日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農夫納悶了好長時間。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睚毗以為鐵樹開了花,急需到人間看看,後來發現花沒了,就退了回去。

我問奶奶鐵樹多少年開花?奶奶告訴我,千年一開花,千年一結果。後來我又問爺爺,爺爺卻告訴我,鐵樹是不開花結果的。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爺爺和奶奶說的答案不一樣呢!到底哪一個答案正确?

直到今天我終于明白了,因為鐵樹從生到開花結果,需要兩千年,在兩千年的時空隧道裡,世界上大部分事物很難以原來的面目存在,包括鐵樹也是一樣,經曆不起千年雪雨風霜的折磨早已死去。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人的壽命隻有幾十年,哪能看到千年鐵樹的開花,兩千年鐵樹的結果。看不到,不代表鐵樹不開花、不結果。爺爺和奶奶的答案都有道理。

教育和種樹一樣,我們可以在學生心中種下許多種子,拔去許多草,但并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發芽,拔去的許多草還會再生。隻有心中有夢想、有自制力、有資質、有潛力的學生才能将那枚種子捂出芽來!哪些芽苗能長成大樹?那就要看誰敢于戰天鬥地,願意經雪雨風霜的洗禮,穿越時空歲月而癡心不改,方能成才。哪些樹能開花結果,就要看誰能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方能結晶沉澱出果實。

孔子曾經說過,教育就是“修己以安人”。支撐别人的生命,讓别人過得更安心,同時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普通的精英教育真能讓每一個人達到這樣的效果嗎?尤其是工業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生産方式發生了颠覆性改變,人們接觸自然并感覺自然、融入社會并感覺社會的機會大大減少,人們親身感覺自然界、融入社會而形成認知的知識越來越少。幾乎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書本、網絡媒體、戶外廣告或遊戲獲得。

不少學生對24節氣的時令變化都分不清楚,各種植物的分類、生活習性、地域分布、生存的土壤、濕度、溫度一無所知,各種蔬菜播種及收獲的季節一塌糊塗,更談不上對蔬菜營養價值的認知及飲食的搭配。

對各種動物同樣缺乏接觸和感覺,更不了解它們生活習性和生老病死。很少參加社會實踐與社會發生真正接觸。怎樣與人交往?怎樣處理遇到的難題?怎樣通過現象看本質?怎樣精準地猜透别人的心理?都是借用書本原有的案例生搬硬套,往往弄巧成拙,何況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許多知識的本源因時空變換、城鎮化、工業化而不複存在,不少人像生存在真空裡的機器人一樣,很少甚至不能感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實際上已由理性認知再到實踐中去感性認知,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認知規律被倒過來使用,進而大大削弱了人們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增大了學習的難度和高度,沒有感覺的認知是無聊的,更是空洞、枯燥、無味的,是空中樓閣,容易坍塌。

職業教育的應運而生,恰好填補了普通教育認知的這一空白。職業教育的實習實踐,提供了人們接觸、了解、感覺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機會,為人們準确認識自然和社會提供了依據和支撐。也為學生的成才打開了另一扇大門。

職業教育主要針對普通教育長期以來追求精英人才專業知識的培養而疏于德、弱化體、音、美、缺于勞的問題開辟的一條教育新思路。職業教育主要就是在思想教育中主動幫學生換腦子變思維,在實踐教育中幫學生換思路找方向、在技能教育中幫學生換方法找位置,在創業教育中練就自己适環境的能力,在就業教育中改變賽道達目标。

職業教育關鍵點是幫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的同時,精準找到人生定位,培養能克服缺點、發揚優點、提升情商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對應的專業,實行訂單式培養、實習、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覺,在感覺中學習,在學習中認知自然和社會。職業教育開啟了學習即生活、生活即成長、成長即社會的教育新模式。

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教育并不能改變所有人,隻能改變自己想變的人,教育不是萬能的,可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教育必須有持久戰的耐心和遊擊戰的靈活,教育是人類經曆過長途跋涉之後的反思。

教育雖然不能讓每一個學生成才成人、開花結果。卻能讓孩子開口、開心。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實習教育真的讓千年的鐵樹“開話”了。下面是涉外學院學生實習、實踐座談會學生記錄,大家可以窺出端倪:

鄭盼盼:通過勞動實踐,提升了對社會的認知,有了團隊精神,有了感恩意識,知道自己平時發錢來之不易,學會了知恩、感恩、報恩,特别是感恩父母。

李文玲:認識到疫情無情人有情,公司在防疫方面的重視和人文關懷令我很感動。經過三個月的實習磨合,自己的個性經改變了很多,脾氣改變了不少,學會了工廠管理的經驗和方法,知道了怎樣做人,怎樣與人相處,怎樣搞好人際關系。

張苗苗:通過實踐活動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創造出産品的不易,有了成功的幸福和收獲的喜悅。堅定了自己做事的理念,隻有堅持才可能有收獲,不堅持不付出,一定沒有收獲。也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在工作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使之更加适應現代的生活。

戴雨萌:知道了目标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團隊合作,共心共力是實作目标的關鍵。每個崗位都很重要,崗位不同需要的能力不同,在任何崗位上都要有目标,有耐心,能勝任崗位才能夠成就人生。人文管理是激發人潛能的催化劑,崗位和平台比能力和努力更重要。明白了要想工作好,必須時刻努力學習。

劉文龍:每天上班打上百個電話做廣告宣傳,有時遭拒絕甚至挨罵,雖然非常辛苦,卻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靠自身的實力找工作卻實不易,在沒有經濟實力、沒有人脈的情況下自己創業難上加難,感覺到學曆真的很重要,學曆不同幹的工種就不相同,工資待遇更不一樣。既有文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

杜旭陽:在生活中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要敢于大膽的改變自己,不僅讓生理适應環境,更要讓思想适應環境,工作雖辛苦,收獲卻很幸福,樂于助人,善于學習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是不比對的,隻有在實踐中去更新。

楊學宇:工作強度大,技術難度高,工作時間長,很長一段時間沒能掌握生産技術,被處罰并扣了工資,還遭到了老員工的嘲笑和刁難,開始滿肚子的委屈,恨不得放棄工作,或罵他們一頓,可最後還是學會了忍讓和包容。隻有向老員工學習技能,才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益。隻有融入集體中去,才能進入角色。

劉一格:真正了解了做人比做事難,學會了幫助他人,團結友愛,吃苦耐勞的團隊精神。學習的是知識,社會需要的是智慧和技能,隻有實踐才能檢驗你是否把知識轉化成能力。細心的觀察,細心的領會,細心的重複,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在實踐中成才。

陳月雨:因自己的疏忽,給工廠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失,逼迫我學會了細心,遇事沉穩,主動溝通,細心解決的能力。認識到“認真”的重要性,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形成了“安全意識,風險意識,品質意識,成本意識”

張戈:我做的是補位和補台的工作,感覺自己就像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雖然很累但也很充實。開始時這也不懂,那也不會,出了很多問題,通過問和學掌握了很多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積累了很多經驗。隻有自己優秀,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同。隻有學好本領才有心儀的工作,同學們,好好學習吧!

劉夢睛:初涉人世,與人溝通的成敗,對人成才很重要,慢慢涉入,慢慢體會,慢慢走入社會,才會更好适應社會。怎樣與人溝通并表達出自己的問題?用怎樣的态度去對待世界,對待工作,對待人生?是我們真正的體會。所有的經曆都是成長的養分,隻有消化吸收才能學會自己成長。戰勝困難的實質,就是要戰勝自己。

謝佳涵:第一次離開父母,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隻有經曆了,才能收獲新感受,形成新知識,産生新技能。在社會中闖蕩,不能一味依靠父母,學會用汗水和淚水澆灌自己的成長,隻有自己成熟了才會變得強大。

實踐是一種手段,讓學生獲得許多書本學習不到的東西,實踐讓學生不斷的向社會靠攏并最終走向社會。讓這些平躺着連“責任”二字都不知道怎樣寫的學生說出了上述如此動人的話語。不能不讓我們感歎這是實踐教育的魅力,這是職業教育放出異樣的光彩。隻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職業教育就一定能讓“拙孩子”們開出自己的花。

隻要人性不變,種子不變,我堅信歲月一定能讓種子孕育萌發,雖然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生命看見鐵樹的花,但我相信鐵樹一定會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