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作者:長安羽林郎

世界上有這麼多簡單而動人的聲音,你希望那些困難和困難的立體聲使用什麼?

這是劉索拉的小說《你别無選擇》中的一句哀歎。在故事中,一位名叫Sen Sen的作曲大學生煞費苦心地探索現代主義技巧,并試圖寫出個性的傑作,隻是為了折磨自己,同時也是為了考驗音樂家和聽衆的耐心。

當他無意中聽到有人彈出一首傳統的,美麗的曲調時,他要求自己說出來。這句話問的是,這種深奧的、小衆的音樂創作的含義是什麼。當然,小說中沒有答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處理了艱難的期末考試後,這群作曲學生沉溺于搖滾樂的興奮之中,仿佛是時候真正實作音樂與人、音樂與情感的絕對和諧了。

是的,既然世界上有這麼多簡單動人的音樂,我們為什麼要猜測和寫那種困難和困難的作品呢?事實上,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 除了專業人士之外,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通常隻有激進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作品,嚴肅的音樂可能有點難以欣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1</h1>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的>音樂的目的是<?</h1>

嚴肅音樂有時被稱為藝術音樂,它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體和模式,但也包括世界各地各種繼承和發展的作品。它往往被貼上"藝術強"、"思想強"、"專業作曲家造""鑒賞家有較高素養"等标簽。而這些具有精英品味的标簽,并不能幫助我們了解其中的奧秘,反而會加深公衆的疑慮。

造成這種困惑的最根本原因是,嚴肅音樂的難度與它所享有的崇高地位,與人們對音樂功能的簡單直覺之間存在着沖突。這種沖突并不是一個獨特的理論發現,它來自日常聽覺生活的共同經驗。

假設您收到一份問卷,上面隻有一個問題:音樂的功能是什麼?(即人們為什麼聽音樂,為什麼他們寫和表演音樂?你會怎麼說?

在這方面,我們将從直覺中得到一個基本的共識,沒有争論,類似于良心:音樂是傳達情感和快樂的聽覺。如果音樂不是主要用于實際目的,例如體操和廣告的配樂,節目的前奏和背景音樂,生日歌曲,勞動數字,法律事務中的吟唱等。當然,就通常的創作和欣賞而言,我們仍然認為音樂存在的意義是抒情和愉快的。這兩個功能也是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和評價的基本次元。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于文文登上《中國好歌》舞台

在《中國好歌》等節目中,"音樂作詞"的概念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展現。一個陌生的藝術家帶着原創作品走上舞台,在評委椅背上唱歌(這完全空虛了先入為主的情感),他最大的成功就是感動了專家和觀衆以及螢幕前的億萬人流淚,或者至少是"雞皮"。對這樣的作者和作品戴上王冠,對國家,沒有人會有任何異議。這裡展示了人們對待音樂的基本邏輯,即作者是因情感來表達創作,表演是一種交流,如果觀衆被作品深深地感動,強烈的共鳴,這就是好的音樂,否則就不夠成功。

但是當這個概念遇到嚴肅的音樂時,它會産生一些"異常"的現象。以巴赫的《平均節奏鋼琴合集》和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為例,這兩首曲子分别被譽為音樂的《舊約》和《新約聖經》,當它們在舞台上演奏時,觀衆平靜而無動于衷,不僅不會流淚,甚至血壓和呼吸都非常平穩。從他們的心理反應來看,甚至沒有"共鳴"可用。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音樂的目的是打動人,那麼為什麼催人淚下的歌曲的價值和地位永遠無法趕上這些"冷漠"的東西呢?比如,假設你買了一張王峰的專輯,打開包裝,從一張名叫《松友卡》的紙上掉了下來,上面的第一句話問:"王峰的音樂觸動了你?"看到這裡,你不會感到驚訝的。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如果你從勃拉姆斯交響曲的唱片中放下傳單,問問自己,"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觸動了你嗎?"這一定是怪異的,甚至是一種惡作劇的感覺,因為人們不會從'多麼動人'的角度來評判這種音樂,偉大的作曲家也從來不會通過刺激淚腺進入音樂的萬神殿。例如,對于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相關資訊通常這樣說:

......最後一件作品是勃拉姆斯最喜歡的變體,使用古老的帕薩卡裡亞結構,以J的形式出現。S. Bachcontata(No.150)的主題作為固定低音重複了30次。

這部交響曲創作于19世紀80年代,使用"過時"的形式和技術,充分反映了勃拉姆斯對古典風格的追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2</h1>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5"是好音樂嗎?</h1>

為什麼它如此學術和複雜?

其實,如果音樂要打動人心,這可不是什麼難事——也許隻需要一把木吉他,一個安靜的地方,一首好歌的喉嚨,然後慢慢撥動分解和弦,悠閑地唱出一首懷舊、失戀或想家的歌曲,就能瞬間觸動内心的那種普世情感, 讓聽衆感動,甚至吉他和歌唱技巧都用不了——隻要讓一個少女上台,帶着一點點的小孩子唱着一首"世界上隻有媽媽好"的歌,幾秒鐘之内就會有一大群觀衆擦幹眼淚,甚至可以依靠一句沒有歌詞的孤獨台詞——就像"前紅牆"在那洞裡, "它的聲音嗚咽,如怨恨,如抽泣,後遺症,如一縷縷。",它的感染力,能夠"跳出隐藏的崇高,泣噗噗嘀嘭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這種聆聽反應已經達到了震顫的心弦、感情的程度,它的情感點絕不是淺薄、小我的層次,它的聽衆也沒有明确分高低的修養,音樂被同心的普遍感受所激蕩。既然如此強烈、深刻和普遍的情感觸覺,可以通過簡單的音樂形式實作,那麼成為勃拉姆斯音樂家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他們在音樂上的最終目的也是動人,那麼需要花費如此多的精力來用如此複雜的技術寫一首歌呢?

為了讓一首曲子觸動觀衆,決定采用帕薩卡裡亞結構,并從巴赫的200多首Contatars中選擇一個低音主題來演奏,然後嘗試和修改以寫出三十種新穎的變奏曲和邏輯連接配接,同時以一種足以讓學生寫碩士論文的方式處理每個和聲和媒人, 指揮終于拿到了樂譜,并反複訓練了一支龐大的樂隊,直到它成熟。在最終向觀衆呈現音樂之前

這就像一個人為了在離機場不遠的地方接孩子回家,甚至提前半個月出發,背着沉重的包繞了半個地球,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旅程終于來到了接機口,身心疲憊,一臉滄桑去接孩子。通過這樣做,他隻能表明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接人,而是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我把這個比喻的意思是,嚴肅的音樂有一個感人的目的,但有迹象表明這不是它的終極追求。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除了感人之外,觀衆對音樂最強烈的期望是愉悅的——在學術上,即聽得很快,俗稱"好聲音"。

一段音樂可能不像它所得到的那麼動人,但它也可以受歡迎,因為它是甜蜜的。音樂好不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相當直覺的感覺,幾乎和判斷一個人是否美麗,一道菜是好是壞一樣好,沒有任何解釋或理由,也沒有任何争論的可能性。在這個層面上的評價和好惡也是非常自然和合理的,因為,作為一個規則,音樂是一種用來滿足聽覺審美需要的人造物體,如果制作的結果讓聽覺變得不愉快,讓觀衆猜猜,那麼它的意義是什麼呢?

面對嚴肅的音樂,這種合理的需求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因為與流行音樂和民間音樂相比,這些作品顯然不夠愉快。連内部人士都覺得難以聽的現代、後現代音樂,是以傳統方式寫成的相對清晰、優美的作品(如巴洛克、古典、最浪漫的音樂),而愉悅總是有限制的。

即使對于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當他将他演奏的音樂從古典音樂切換到流行音樂時,也總會有一種釋放感,就像"你别無選擇"中的學生陶醉于搖滾音樂一樣。看來,一個嚴肅的音樂家的天職之一,就是給聽衆設定障礙,考驗他的耐心和專注力,讓他的心理期望在音樂聲中不斷體驗驚喜,隻有很少的放松和愉悅的時刻。聽覺本能往往是舒适和甜蜜的,注定是一次令人沮喪的跋涉,更多的痛苦和更少的快樂。

人們可能會引用一系列著名的歌曲——貝多芬的《緻愛麗絲》、莫紮特的《土耳其之歌》、勃拉姆斯的《匈牙利第五舞》、舒曼的《夢之歌》、聖桑的《天鵝》等等——來反駁古典音樂相當一點點還是很美的,那些大師們并沒有試圖不去追求聽覺上的快感。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照片 電影"複制貝多芬"。

事實上,這些流行的"世界名曲"隻是我們按照"好聽"的标準從大衆中提煉出來的大衆古典音樂的一小部分,并不代表其整體外觀。此外,這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作品都沒有因為其良好的音質而成為奠定作者成就的關鍵作品。也就是說,在那個領域,宜人不一定是優越的,優越的作品往往不愉快。這就像一個教練從一大群科研工作者中挑選出一批人來組成一個團隊,按照他的願景,人才絕不等于科研團隊中最優秀的人才,而學術界認定的人才不一定是團隊的首選, 因為它完全是兩個标準,兩個角度。隻要你稍微欣賞一下,仔細看看音樂的曆史,你就會明白這一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3</h1>

旋律美<h1級"pgc-h-arrow right-right"資料軌道">"5"?</h1>

說到"悅耳",就不得不提到旋律,因為在嚴肅音樂中,突出的位置是器樂,對于器樂來說,"好"的直覺感和旋律之美往往有很大關系。

仿佛是出于本能,我們對那種規則的、像歌一樣的旋律有一種自然的感覺。所謂正則化,就是結尾的結構,句子讀得很清楚,結尾有穩定的光束。所謂歌曲,是一首強烈的抒情詩,起伏的音線不暴力,其連續斷斷續續的長度大緻符合人類呼吸的節奏。

你隻需要重溫秋天的低語,第二春月和回家的歌曲,就能了解這裡所說的每一個特征。你也可以感覺到鋼琴,二胡和薩克斯管在唱歌而不是演奏。聽音樂的時候,人們總是期待這樣的"歌唱",如果等不及了,你會感到困惑和辛苦。在沒有太多理論思考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發現,一首器樂作品越接近一首歌的模仿,它就越容易被公衆接受,抱怨"不了解"的可能性就越小。

莫名其妙的是,對于旋律這種近乎本能的審美需求,那些享受器樂崇高地位的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不願意迎合這種不綏靖。

例如,在技巧方面,那些作曲家往往以一些非歌唱的器樂旋律或有節奏但不完整的片段旋律作為核心素材。所謂器樂旋律,往往是那種經常包含大跳躍、快跑、濃密的半音、奇怪的音調變化等特點的音樂,與歌唱很不一樣,很難哼唱(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九交響曲》開頭的第一主題是典型的)。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而碎片化的旋律就像上下少了下行連結,或者一句話隻說了半句話,本身就沒有自給自足感和穩定感,隻是聽起來好像會有一種思維方式被打斷,感覺不到。但是用它來驅動音樂是嚴肅的作曲家着迷的事情之一。還有一種"半句話"的音階甚至不是較短的旋律素材,即"動機",往往被認真地視為音樂的萌芽或靈魂。

就作品的價值而言,旋律是否像一首歌,多麼美妙,從來都不是判斷這類作品的首要考慮因素。例如,李斯特的鋼琴作品符合這一标準,如《愛之夢》、《安慰的第三首歌》和《匈牙利十九狂想曲》,但如果說他對鋼琴音樂的貢獻最大,那就是"b小調奏鳴曲"不如歌曲。例如,變奏曲的流派,主題大多是一個完整的歌唱部分,但每個變奏的價值都在于各種器樂變奏的背面,而不是主題本身。

就作曲家而言,這些創作者對旋律創作本身的關注遠不如流行音樂家對旋律成功的關注。在這個領域,寫出優美旋律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更高的地位,比如舒伯特經常喜歡寫歌的旋律,肖邦以其華麗迷人的曲調而聞名,但他們的地位卻在貝多芬的糟糕旋律之下;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嚴肅音樂的價值并不在于好的聲音或旋律美感。

上面揭示的悖論是,我們普遍認為,音樂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自然聽覺需求,而這隻需要感性、愉悅性和具體的實用性,而事實上,人們早已掌握了充分滿足這些需求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現代歐洲發展起來的一種"嚴肅-藝術音樂",它不如其他音樂,而是被尊重為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對比難免令人費解。而且它被融入了普世價值和教育意識中,成為提升和超越的象征——就連《讓子彈飛》(蔣文飾演)中的土匪頭也鼓勵兒子聽莫紮特,這讓我們和我們的聽覺本性更加迷茫。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4</h1>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5">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h1>

我們怎樣才能體會到這種音樂的好處呢?

針對這一問題出現了很多理論和著作,作者的共同目标是用通俗的解釋來彌合大衆興趣與古典音樂之間的鴻溝。他們所倡導的方法可以概括為"用心感受"、"認識人"、"融入生活"和"音樂支援"。

"用心感受"的意思是擺脫對困難的恐懼和枷鎖,這些束縛常常說,"去掉一切,用相反的",這樣才能"聽到音樂中的真誠和欲望,也聽到那一刻你内心的真實回聲",因為"在放松的狀态下,你的聽力會更加敏銳, 感覺會更深。這種方法不重視理性了解,它的精神類似于内在功夫和瑜伽以及禅修的"一切為我準備好,反思和真誠,喜悅",即相信心靈本身具有感覺真義的力量,而不需要外在智慧。

内在的想法是,古典音樂是人類情感的總結,它必須有你正确的部分,而培養欣賞就是增加這種敏感性。情感喚起,他們了解音樂。但很難解釋這樣一個事實,即世界上有這麼多情感豐富,經驗豐富,有思想的人(想想你),即使他們很安靜,他們對音樂也沒有太大的感覺。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知識"意味着你需要做一些功課來了解音樂——去了解作者,去了解他的時間和環境,以及他在什麼情況下寫了這首歌。例如,要欣賞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就要知道它與列甯格勒的國防戰争的關系,聽斯美塔那的《我的國度》,将其與捷克共和國的曆史和文化聯系起來,了解肖邦《小狗之舞》的美感,想象喬治·索恩的小狗追逐他的尾巴。

這個想法似乎植根于藝術反映現實的理論。以這種方式做功課确實會讓人們不斷感到他們陷入恍惚,有點偏離,讓它令人滿意,但也很容易講故事和語義化音樂。困難在于,大多數音樂沒有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中找到;

"走進生活"的方式主要展現在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心與心的分享上。"發燒友"最初是指音頻裝置愛好者,後來指的是癡迷于某事的人。願意分享自己感受的古典音樂愛好者,通常有着無關的音樂淵源,他們的根基為零,起初并不打算這樣做,但通過一系列的機會和多年的積累,音樂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生活,讓音樂的神秘感被親密關系徹底消除。

他們的叙事也充滿了"知天下"的素材,音樂就像一些簡,但重點依然是通過内心的個人旅程來證明嚴肅的音樂可以與真實的情感親密無間。例如,作家餘華的《音樂影響我的寫作》坦率地講述了他如何從附庸那裡購買聲音和唱片,以"愛上音樂"和"感受愛的力量"的故事。台灣學者陸正輝的《CD流浪》也是這類文章的典型例子。從其中一個标題"馬勒在炎熱的夏天拯救我"中,你可以看到嚴肅的音樂可以從現實生活中被切斷。但這種分享更像是發燒友之間的對話,而不是初學者的問題。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餘華,作家出版社,2012年11月

"音樂支援"是指通過對專業知識的理性了解來加深聽覺感受。這種觀點有一個更溫和和徹底的表達。

更溫和的态度是以此為補充,例如,鼓勵聽衆在聽的時候看樂譜,理由是"許多在音樂中晃動的細節在閱讀音樂時變得清晰易讀,一些未被觀察到的音樂會讓你在音樂中尖叫。"閱讀樂譜當然不是那麼簡單,但他把它當作一個建議,并不認為音樂是通往快樂的唯一橋梁。

更徹底的态度是系統地把作曲理論作為音樂鑒賞的第一課搬出來,如艾倫·科普蘭的《如何了解音樂》、賴斯的《古典音樂手冊》、《古典音樂從簡單到沒有》和《古典音樂立即了解》等。這些讀物以"大衆大衆"的态度出現,也往往從标題刻意淡化難度,但打開書就會發現它充滿了專業課程:什麼是聲音的四大要素,什麼是調音和音高,什麼是聲音,什麼是音樂,什麼是和聲, 什麼是主調和複調,什麼是風格和流派(演奏,變奏,回旋,搖擺,交響樂,協奏曲......),如何區分流派(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如何了解樂器(弦樂,木制品,銅管樂器,打擊樂器,鍵盤)的分類和表現,等等。

這樣的入門指導,其實和作文系的大學課程沒有太大差別,雖然比專業教材簡單很多,不需要練習,但是外行人并不能真正單獨了解這本書——他還必須有鍵盤和軟體來驗證結果,甚至需要找幾套視訊教程或者随時都能解答問題的老師。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艾倫·科普蘭,《花文學與文化出版社》,《新經典》,2017年1月

這樣的道路與嚴肅音樂的深奧複雜性非常吻合,但自然會向初學者提出疑問:既然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我們的目标是獲得情感的享受和體味,那麼為什麼我們必須承擔這麼多聽覺之外的知識負擔呢?在偉大的作曲家中,誰說過"學習作曲理論來了解我的作品"?此外,流行歌曲、輕音樂、爵士樂、搖滾樂等也是利用音階、音調、音樂、和聲、配置設定器(甚至複調)等手段寫成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知道任何知識都能完全了解它們,才能陶醉它們呢?這就是"病變支援"定律中蘊含的深刻沖突。

以上所有當然都對觀衆有利,都是從現實的實踐意義上出發,沒有霸淩。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思考問題的根源,并更多地關注使想法與現實而不是現實保持一緻,我們也許能夠獲得一些新的見解。

本文摘錄

嚴肅音樂:除了脅迫,别無他法?01 音樂的目的是感動人嗎?02 《甜蜜》是好音樂嗎?03 旋律之美是首要考慮因素嗎?04 了解嚴肅音樂的"四條規則"

是什麼讓我們難以欣賞音樂藝術?》

作者:錢浩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製作:Deer Bookerbook

釋出日期: 2021-3

音樂, 藝術, 流行樂曲, 原聲音樂, 格萊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