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蔡元培征婚的五大要求,為什麼吓跑許多提親者?

作者:林林seven閑聊野史

因為蔡元培那五條擇偶标準,是在1901年提出的,當時清朝還沒滅亡,這五條征婚的标準又非常特别,符合的人少之又少,故吓跑了許多提親的人。

蔡元培征婚的五大要求,為什麼吓跑許多提親者?

蔡元培,字鶴卿、孑民,1868年生于浙江紹興山陰縣,這是中國曆史上出文化人、出文化名家最多的地方之一,由于家學與地域風氣的影響,讓蔡元培有了成材的先天條件。蔡家是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經營錢莊生意,富甲一方。家裡有錢,又生于文化之鄉,蔡元培是以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讀四書五經,文化基礎非常紮實。

1883年,蔡元培15歲便考取了清朝秀才。1889年,21歲的蔡元培參加杭州鄉試,考上了舉人。也正是這一年,蔡元培與王昭結婚,組織了自己的家庭。随後,他到北京參加了會試,過五關斬六将,順利考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争中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腐敗無能的政府,讓蔡元培非常失望,他從此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探索救國救民的新思想,後來光緒帝發動變法維新,蔡元培非常支援,但維新随着維新人士的頭顱落地而走向了失敗,蔡元培對清政府徹底失望,毅然辭去了官職,回到家鄉紹興,創辦新式學校,希望通過新式教育來改變群眾,但也以失敗告終。

1901年秋,蔡元培到達繁華之都、新思想人物雲集之地上海,在南洋公學任教。之前,蔡元培的結發妻子王昭因病去世了,他孤身一人,很多人便做他的說服,讓他再找個賢内助。不久,一大批媒人相繼來到蔡元培的住所,要為33歲的他做媒,蔡元培不堪其擾,幹脆在自己的門口貼出一張告示,也就是他的擇偶标準。

告示如下五條:第一、女子不纏足;第二、是識字的女子;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這條令人有點費解,是自我表白和承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他人;第五、倘若二人意見不合,可以随時離婚。

這五條,如今任何一個成年女子都符合,但放在1901年,那是清朝,女人不纏足,是異類吧,女子無才便是德,讀書識字的,也是極少極少,而且,女子講“節烈”,丈夫死了改嫁?真正驚世駭俗,會吓跑一大堆人。是以,他的告示,吓跑了那些來前來說媒的。

雖然吓跑了媒人,又盡管是在清朝,但這樣的女子畢竟還是有的,後來,朋友給蔡元培介紹了黃仲玉,此女出身書香門第,沒纏足,而且識字,大家閨秀,精通書畫,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标準,是以一說即合。是以,1902年,蔡元培便與黃仲玉在杭州舉行婚禮,結成了夫妻。

與其說吓跑提親者還不如說當時資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的一個艱難的路程,一個漫長的與封建思想沖突的過程。

我們知道蔡元培一生都緻力于反封建思想的鬥争。蔡元培結過兩次婚,第一任的妻子就是因為封建思想太濃重,在兩種格格不入情況下也就注定了這場婚姻曲曲折折的将就着。

我們來看看這五大要求是什麼?

1、是不纏足的女性;

2、是識字的;

3、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

4、如果丈夫先死那麼妻子可以改嫁;

5、意見不合可以離婚。

條條都是反對封建思想,而當時的社會封建思想還風行。這種思想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還一直有,大陸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也絕對不是一代人能解決的,直到中國當今社會,在一些偏遠的地方還或多或少的殘留着一些封建思想的陰影。

1889年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不幸去世,也就是在這時他提出了征婚要求,這時候正是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時候,整個中國都處在一個尋求變革的過程中,當時的資本主義思想也隻是能被像蔡元培,魯迅,等這些留過學接觸過西方社會的人接受。中國當時的社會整體而言還是一個封建社會,女人在當時社會的地位極其低微,對于西方的那種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女人更是遙不可攀。也就是這兩種思想極大的反差,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當時的中國有幾個不是纏足女,光這一點要求也就注定了這次征婚的艱難。

封建思想留給了社會太多弊端,不過社會總是在不斷地前進,任何不适合社會發展的終究會被淘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