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作者:簡史微鑒

2011年,一篇名為《北大博士夫婦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讀書自己接生》的文章突然在網上被瘋轉。

文中提到的北大博士就是王青松和他的妻子,當時輿論紛紛揚揚,就連北大也莫名躺槍,不過大部分還是針對王青松的言論。

絕大部分人都很難了解王青松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放着大好前程不要,甯願倉進深山老林,他究竟圖什麼?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王青松極有可能是頓悟了,每個人都有追求不同生活的權利。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不少人對于王青松在深山裡隐居二十年的經曆十分好奇,然而沒過多久“王青松”這個名字又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人生的大悲大喜

王青松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洛陽新安縣五頭鎮河北村,父母都是淳樸的農民,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

父母也不懂怎麼教育孩子,索性就直接把王青松送到了離家不遠的白馬寺習武。

畢竟不管以後幹什麼,強健的體魄才是一切的根本,王青松在經曆了幾年的磨砺後确實長得比一般同齡人要壯實。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眼看着王青松到了上學的年紀,王青松的父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對讀書的重要性也心知肚明,生在偏遠的農村,想要改變命運讀書肯定是最便捷的出路。

王青松也确實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自從入學以來一直名列前茅,父母也為王青松感到驕傲。

當家裡看到信陽地委選拔通知時,第一時間就催促王青松去嘗試一下,看能不能選上。

1974年,那時王青松還在五頭公社高中讀高二,卻意外地通過了信陽地委的選拔,成為了一名機要員。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年紀輕輕就有了正式穩定的工作,這在街坊四鄰看來王青松的前途肯定不可限量。

不過這份工作并不像外人看來那樣光鮮亮麗,王青松每天的工作十分繁重,差不多一天要記500多個電話号碼,而且還不能出現任何差池。

這段時光雖然十分的艱苦,但也确實磨練了王青松的意志力,更造就了他過目不忘的本領。

1977年,聯考制度恢複後,王青松看到了機會,利用閑暇時間自學課程,當聯考成績公布的那一刻王青松出名了。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王青松成為了洛陽市文科狀元,而且還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了北大國政系79級的一名學子。

一時間就連王青松的親戚們也都出盡了風頭,所有的人都對他給予了厚望。

在王青松從老家出發去學校報到時,他特地穿上了之前在機關穿得正裝,腳上踩着一雙铮亮的皮鞋。

猛一看上去王青松這身打扮不像個學生,倒像是那個機關機關年輕有為的小上司。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王青松因為有過機關工作經驗,是以在入學後被任命為了團支書,他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适應過來大學的生活,仿佛還置身于機關機關,不管做什麼都是一闆一眼。

王青松在大學裡除了上課以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自從開學以來他對于莊子的作品十分的癡迷,尤其是《逍遙遊》中所描述的那種境界十分的向往。

1983年,王青松感覺當時學法律的出路比較好,便繼續深耕,考上了北大法律系的研究所學生,拿到碩士學位後王青松選擇了留在北大任教。

突然閑下來的王青松開始鑽研起養生之道,再結合自己小時候練過武,将二者融會貫通,王青松還真領悟到了些東西,并且還成立了一個養生教育訓練班。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當教育訓練班開課的那一天,到場的人數超出了王青松的預算,本以為這是個小衆愛好,沒想到課堂裡座位爆滿。

其實這要得益于當時的國内大環境,那幾年一股氣功養生熱潮在全國各地席卷而來。

這次機遇給王青松帶來了諸多好處,名聲、利益等等,而最為關鍵的是王青松在養生課堂上收獲了愛情。

比王青松小12歲的張梅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後來到北大英語系任教。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對于氣功養生的真實性她是保持懷疑的,但是看王青松的課如此火爆,忍不住好奇,于是才報名了養生課堂想要來一探究竟。

王青松一眼就喜歡上了張梅,在講課時時不時地會瞟一眼張梅,而在張梅的眼中,王青松侃侃而談的樣子實在令人着迷。

這天過後張梅經常會去聽王青松的課,漸漸地兩人暗生情愫,一來二去也就熟絡起來,兩人很快就互相表露心意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這種幸福并沒有持續多久。

養生潮過去以後,王青松的養生課堂也隻有寥寥數人,有了家庭以後王青松也開始為家庭考慮,為了謀求發展王青松左思右想選擇了考博。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可惜天意弄人,王青松連着兩年考博成績都是單科和總分第一名,可就是沒有導師願意錄取他。

另一邊妻子張梅的事業十分的坎坷,自來到北大任教以來一直勤勤懇懇,卻連續五年都沒能評上職稱,兩人同時落入了人生低谷。

心灰意冷的王青松跟妻子提議說,想要去郊區生活,遠離塵世的喧嚣,張梅對于這種惬意的田園生活也很向往,便欣然同意。

1994年,王青松夫妻倆搬離了北大,在北京與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區裡安了家,住進了嶽父留下來的老房子裡。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不過這樣一來日常上班就會受到很大的困擾,去上一次課就要坐5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很長一段時間夫妻倆都感覺到身心俱疲。

這天,夫妻倆忙活完以後躺在床上,呼吸着大山裡清新的空氣,張梅突然抛出一個問題:“你說,我辭職怎麼樣?”

王青松聽到這句話時内心猛地一緊,其實他很久之前就有這個打算了,隻不過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一直沒能實施,如今妻子提出這個想法正和他的心意,兩人立刻就開始為隐居的生活早做打算。

然而兩人的想法卻遭到了全部親朋好友的極力反對,他們很不了解夫妻倆怎麼會想着辭去穩定的工作到深山老林裡生活。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情緒最激動的當屬夫妻倆的父母,他們态度十分的堅決,不可能允許倆人辭職歸隐深山,甚至還以斷絕關系為要挾。

可是夫妻倆對于内心的想法十分的堅定,無論誰來勸、怎麼勸他們都不為所動容,堅持要去深山老林裡生活。

隐居深山的田園生活

其實王青松夫妻倆又何嘗不痛苦,一旦決定到深山裡去生活,就要忍受惡劣的生存條件,而且山裡沒有電,沒有電器,也沒有網絡。

這意味着一旦這一步邁出去了就與世隔絕了,雖說夫妻倆前程受挫,但是仍有不少交心的好友。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想到以後再也見不到這些老朋友,甚至連父母也見不到時,夫妻倆的内心也會産生動搖。

夫妻倆為此也認真思考了很久,最終他們确認内心真正想要的就是歸隐深山的生活,沒有塵世的喧嚣,這時才終于堅定信念。

2000年,王青松徹底脫離北大,夫妻倆在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無名大山區域承包了2500畝的土地,準備開刀闊斧建造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最初夫妻倆打算的是在山腳下的村莊落腳,既可以感受人間煙火的氣息,又能夠随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然而村子裡的人在得知兩人是北京大學的老師後,對夫妻倆的行為褒貶不一。

大部分的村民覺得這夫妻倆人在瞎胡鬧,不去好好地教書育人,跑到這荒郊野嶺要搞什麼歸隐。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或許外面的世界就是這麼浮躁,是以這麼優秀的一對夫妻才會選擇歸隐深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那是夫妻倆的權利。

為了追求極緻的甯靜,王青松放棄了原有的計劃,帶着妻子繼續往大山深處進發。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剛進入深山生活時其實就跟野外露營一樣,連個像樣的家都沒有,這樣的日子過了有一陣,夫妻倆才終于住進了剛蓋好的小屋。

屋裡的陳設十分簡單,但是卻不會給人簡陋的感覺,反而能感受到一絲溫馨。

有了家以後,夫妻倆又開始忙着種地,雖說倆人都是高材生,但是對于這些農活還有很多知識盲區。

在張梅的眼中能夠吃上自己種出來的蔬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是當她真正開始入手時,她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簡單。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光是翻土、平整這些環節就耗費了她巨大的精力,不過她依舊很享受做農活時的那種惬意。

很快他們的小屋周邊就圍起了一個小菜園,每一塊土地都規劃得清楚明了,種滿了豆角、蕪菁、辣椒、蕃茄、黃瓜等等。

不過這麼大一片地,如果都種上蔬菜,靠夫妻倆的力量肯定是忙不過來的,于是王青松幾經周折找來了十多位勞工,專門負責照看這些蔬菜。

而他對于勞工的要求十分嚴格,晚上不能住在山裡,平時不能抽煙,所有吃的、用的垃圾每天都要随身帶走。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王青松甚至還有個荒唐的想法,他認為勞工剛開始來幹活時會攜帶污染,進而對蔬菜造成污染,按他的說法應該3年後再給勞工開工資。

不得不說王青松已經幾近精神上的潔癖,除了他們一家人外,王青松不允許任何人進到他們家裡,即使是父母也不允許,用王青松的話說就是“污染太嚴重,三天散不盡”。

值得一提的是,夫妻倆在山裡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王青松跟勞工們一起一趟趟挑進來的。

王青松隔三差五就會挑着擔,裝上羊糞後挑出去,随後再挑着磚回來,一擔就有一百斤左右。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可能學霸的腦回路一般人都難以了解,王青松每次在挑擔運東西時,都會在心裡默默地計時,跟勞工相比他足足快了有十分鐘左右,這便是王青松的快樂源泉。

生活在大山裡每日做大量的體力勞動,磨練的是身體,但富足的是心靈,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樂是教書所體會不到的。

夫妻倆每天除了勞作之餘,也會手牽手在山野中漫步,似乎隻有這裡才能讓兩人的心靈得到淨化。

回家時,王青松的手裡總會拿着一捆野菜,在他們眼中這些自然生長的野菜才是真正的美味。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在山上生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夫妻倆非但沒有感覺到不适應,反而張梅曾經咳嗽、失眠、胃痛等症狀也都消失了,兩人看上去容光煥發,精神頭十分的足。

為了完全融入這種田園生活,夫妻倆不再穿買來的衣服,而是手工制作純棉的衣服,雖然樣式有點醜,但是穿在身上特别的舒服。

沒過多久,張梅開始經常犯惡心,而且例假已經推遲了一個月,随着她的小腹微微隆起,王青山才确信他們有孩子了。

自從張梅懷孕後,家裡大大小小的活王青山都包攬下來,恨不得讓她整天躺在床上,生怕會發生什麼意外。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眼看妻子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王青松關切地跟張梅說道:“眼看孩子就要出生了,我們去首都醫院生孩子吧?”

可是這個提議卻遭到了張梅的拒絕:“我的身體棒得很,順産就可以了,那還用得着去醫院。”

張梅時年30歲,已經屬于高齡産婦,如今又堅持要在家順産,王青松怎麼能不擔心母子倆的安危,可是他又拗不過妻子,隻好答應下來。

事情果真如張梅所預想的那樣,整個生産過程十分的順利,而且張梅的身體很快就恢複。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王青松給兒子取名王小宇,王小宇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又增添了一絲歡樂與溫馨。

小宇從三歲開始就每天跟着出去放羊,在深山老林裡自由穿梭,從小就跟大自然融為了一體,他還給自己取了個綽号叫“山羊司令”。

或許這種放養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小宇從出生後就沒生過什麼病,身體一直很健康。

就像王青松所說的:“孩子就是要裸養,你再看看那些在空調房裡長大的孩子,天氣稍冷一點就感冒,還必須打針吃藥,标準的溫室花朵。”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随着小宇慢慢長大,這對高材生父母也開始教給他一些淺顯的知識,兩個人合理分工,每一門課都沒有讓小宇落下。

除此之外王青松對培育孩子最重視的就是國學教育,在小宇還小的時候王青松就跟他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類的知識。

随着年齡的增長,小宇的知識儲備确實遠超同齡兒童,但是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發展,這顯然是王青松夫妻倆所要面對的問題。

“孩子需要和外界接觸”

王青松最終還是選擇了把孩子放在首位,畢竟當年選擇歸隐時就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給孩子一個無污染的成長環境。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夫妻倆也仔細商讨了回歸社會的好處,除了能給兒子更好的發展環境以外,也可以解決家裡的經濟危機。

當年王青松趁着風口賺了不少錢,夫妻倆帶着350多萬歸隐深山,如今已經所剩無幾。

很多人聽了感覺不可思議,都已經在深山裡生活了有錢也花不出去,這夫妻倆是怎麼把350萬的積蓄折騰光的?

這麼大一片山林,僅靠夫妻倆是肯定忙活不過來的,是以王青松基本上每年都會固定支出近30萬元的農工工資,這樣算下來加上租地的錢,夫妻倆的積蓄确實都被花光了。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以後孩子走出大山回歸社會需要用錢,夫妻倆呆在深山裡又沒有任何的收入,隻能說是自給自足滿足溫飽。

目前大山裡的純淨無污染的農産品規模已經逐漸形成,如果可以将這些綠色蔬菜推銷出去,那不僅能夠解決經濟困難,說不定還能攢更多的錢,為以後繼續歸隐深山做準備。

王青松甚至已經為這種純天然綠色蔬菜想好了後路,簡單來說就是走特供模式,買家直接先交全年的定金,随後會源源不斷的收到綠色蔬菜。

除此之外,王青松還寫了一本書叫《原生态》,裡面記錄了夫妻倆從進入深山,到今天所經曆的真實的生活,雖然才剛剛完成初稿,但是一些國内外的學者讀了以後紛紛提議讓他朝着諾貝爾獎努力。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可惜王青松要回歸社會的消息隻是炒了個噱頭就沒有下文,不少人紛紛好奇王青松夫妻倆怎麼又突然消失了?

直到2016年,王青松的好友唐師曾在微網誌釋出了一則視訊,其中提到了王青松的有關消息。

當初王青松為了讓兒子王小宇接受更好的教育,全方面發展,他打破了自己的規則,選擇回歸社會,王小宇也已經通過了北大附小的稽核。

可偏偏這時王青松發表了一篇文章,卻觸了北大的眉頭,後來也就沒了後續,這也是為什麼王青松又突然消失的緣由。

北大學霸王青松攜妻隐居山林,花光350萬積蓄,結局令人唏噓

從那以後王青松這個名字似乎被網絡和媒體所淡忘,當初說要沖刺諾貝爾獎的作品也沒有發表,要做綠色蔬菜生意最後也沒了動靜,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不管王青松在哪裡,他又為什麼選擇了再次隐退,總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自己的選擇,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就像飛蛾撲火一般,即使再多的阻撓也不能阻止他靠近。

又或許是長時間呆在深山老林裡,王青松夫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山裡沒有電器,更不要說用手機,可能當他看到攤販脖子上挂的收款碼時也會感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