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是著名作家、散文家,他的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

  篇一

  讀了這麼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覺他是以寫父母的愛和人生哲理為主的。 像《打開内心的窗》中,散發着母愛光輝的母親呵護着因第一次坐車而害怕的弱智兒子;父親葬禮上在分财産的兄弟們,把他們唯一的母親分給了自己,而他們自己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在下棋的老人帶着的随身聽,隻為了随時了解海上的情況,擔心着兒子;為了不讓孩子怨恨自己,而避居大陸的父親;林清玄先生的母親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滿滿的愛,和那句“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還有林清玄先生離開故鄉是的一瓶鄉土„„ 由病母引出的快樂源自内心的道理;讓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換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看到的假乞丐,覺得他們可憐,是因為他們演的好。

  那我們給他的錢就當做給他的演出費,那又有騙錢這一說了呢;有時候要慶幸我們不在最高點或中間,因為我們在最低部時,就隻能進步不能退步了;學會感謝:在交通如此擁擠、發達的現在,我們應感謝我們還活着,感謝事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所謂的誓言隻是智者耳中的戲言,魚缸打破了,為什麼不去趕緊換一個魚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們能不恐懼、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軟,常懷感恩之心,跌倒就不會受傷了;我們重視一些事物的時候,真的是因為他們自身嗎?我們真的不是在意他們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權位而重視的嗎?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我們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難,我們才會孕育出屬于我們的珍珠,一顆圓而亮的白珍珠;我們追求很多東西,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買鞋一樣:同樣的價錢不一定要買最大的,而是買合适的;人生就像圍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經曆;“人生如戲”。

  忘了是誰說過的了,但他是否知道戲是有劇本的,NG了可以再來一遍,但人生卻不可以;失敗,使成功顯得更珍貴;當我們用美的眼睛與心靈去看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便是美麗的;我們身邊許多事物像水晶一樣,清澈、無不如實、明白;有些事情我們隻要在意他們的内在就好,至于名字外表我們可以不用太在意的;夢,讓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們用收藏我們喜歡的東西去收藏我們的情感,那這是個世界會怎樣呢;感謝困難,因為困難我們才能提高、進步;鲑魚,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歸魚;無知與野蠻,阻擋我們平等的去對待衆生;有時候我們該問一下自己: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心強加在無幹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異地尋找家鄉的記憶,找不到卻更加思念;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佛是什麼或佛存在在哪,那我們又何必到寺廟裡去拜佛呢;我們要達到的每一個超遠目标,都是要從現在的每一個小目标開始的;真理,其實就是萬物存在的價值吧。

  前世與今生,其實就是昨天與明天,把這兩者聯系起來的隻有林清玄先生吧;時間就像鳥一樣,飛走了不會再回來,也不會屬于誰;佛堂,使我們對佛虔誠的内心的展現;天堂,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能放下手下的東西,也是幸福;“生命的意義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每一天都對世界有一些奉獻與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們的仁慈之心;用最樂觀的心靈的去對待每件事物,因為百年之後這些都沒有了; 在順境之時,要使生活有風采,在逆境之時,要不散亂,保持靜心;生命像酒,時間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們去讀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時,應該是和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麼會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從生活中領悟人生、領悟哲學的呢!也許正因為林清玄先生能對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從萬物中去領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說:“我的寫作,不隻是在告訴人關于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着的美麗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說,他的文章以最樸實的語言告訴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篇二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産的台灣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于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台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禅”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裡,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道地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内心充滿甯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歡台灣作家,不是被台灣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淺淺的台灣海峽所使的一種好奇與敬慕,隻是覺得他們的鉛墨字下有一種平易近人的力量,即為檢討。

  光之四書,收于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線來檢討人性的淪陷,城市的進步所緻人對自然感覺力的退步,對于自然的漠視,第四篇是對陽光的忽略。主體是人與太陽所代表的自然,以人為,和諧社會,台灣的作家大多有這良知,能夠對人有所關懷,私以為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舉了塞尚的蘋果色彩的不同。而後是在陽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顔色,當陽光隐去,在黑暗裡,事物全失去了顔色。”想想,人在陽光的照耀下,到底還是保持着本色,黑暗裡本色失去,一隻蘋果可以藍,可以七彩,人還有什麼不可為呢?陽光本色的失落是現代人最可悲的一種,許多人不知道在陽光下,稻子可以綠成如何,天可以藍到什麼程度,玫瑰花可以紅到透明,那是因為過去在陽光下工作的占人類的大部分,現在變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麼顔色呢?我常在都市熱鬧的街路上散步,有時走過長長的一條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時一年看不到一隻蝴蝶;這時我終于知道:我們心裡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我們心裡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這是全文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認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這樣了解的,這個社會在進步各種表層上所顯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說明這個社會亦或是民族正在進步,朝着一個他們所認為的理想的目标行進着,可能不得以實作,但現實是行進着就好。光鮮亮麗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興,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會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蟲殘骸,是的我說的是人們日漸缺少的作為一種生物的感覺自然的能力與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會人們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憐。“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輕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對于蝴蝶的印象無非是這些,活力。這是指人吧我想,蒼白沒有血色,人怎麼可以這樣呢,但現實确實如此沒有什麼可以申辯的。林清玄大緻上便是如此的一人,隻想充實人,從内而至外。隻是想讓蝴蝶恢複亮麗與血色而已,他選擇了鉛墨這條路,執意行走到底,義無反顧。

  可悲可歎可憐可敬。

  作家有很多,從古至今可以說一大把,供不應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氣,秀麗,内有蘊含,挺好的。

  篇三

  細細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

  他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長長胡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贊歎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過或聽說的故事,由故事而發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灣很不友善,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托運又很容易破碎,是以他決定舍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也讓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許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鍛煉!”

  翻開各個章節,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着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着他對世界萬物的贊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是來自于他小時在鄉裡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生的事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癡了。”不過,或許他是很癡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後,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隻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着,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溫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懷。”我想我在這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林清玄《忘情花的滋味》閱讀答案

2.《水中的藍天》林清玄閱讀答案

3.林清玄《緊抱生命之樹》閱讀答案

4.林清玄《思想的天鵝》讀後感

5.林清玄短篇散文2篇

6.林清玄桃花心木課件

7.林清玄與散文

8.林清玄關于心靈的經典散文

9.林清玄散文好段摘抄

10.林清玄經典作品欣賞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相關文章:

1.林清玄經典散文

2.林清玄散文經典

3.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範文

4.林清玄經典優美散文

5.林清玄經典散文選

6.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

7.林清玄短篇散文經典

8.林清玄經典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