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到3點,孩子走向社會不再焦慮男孩上了高中以後,他們的視野已經不再局限于家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生理基本已經發育成熟

做到3點,孩子走向社會不再焦慮

男孩上了高中以後,他們的視野已經不再局限于家庭。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生理基本已經發育成熟,但是在心智上卻需要我們加以正确的引導,以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标,面對社會的挑戰。

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一、勝不驕,敗不餒,讓孩子站得更高。

一場比賽有赢就會有輸。不可否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笑到最後,可是勝者隻有一個,那麼面對失敗,我們應該如何去調整自己呢?

學會接納自己,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

就像我們小的時候對積木一樣,在我們小心翼翼的往上面加蓋積木的時候,積木嘩的一下全部倒了。 我們一下子把積木全部推到地上,眼淚唰的一下就出來了。這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才導緻我們的情緒失控。

如果換做是現在的我們,還會做出那麼幼稚的舉動嗎?當然不會,因為我們成長了,知道了該如何從錯誤中學習。

就像一場球賽當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就算最後輸了比賽也沒有什麼遺憾,至少為喜歡的東西努力過,最後的結果不重要,我們重要的是在比賽過程中我們努力的樣子。從失敗中獲得成長,輸也輸的體面。

與其說他們失去了很多,不如說他們從這次失敗中得到了更多,或許這一刻他們在彼此鼓勵繼續努力,或許他們在共同分擔痛苦。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會由于這一幕而變成更加成熟的人。

當我們取得勝利的時候,也不要嘲笑對手,狂妄自大,總是令人生厭。懂得謙虛是才一個人刻在骨子裡的修養,因為每個對手都值得我們尊敬。

二、善良和愛心,讓孩子的人際關系像海洋一樣寬廣

管仲曾說:“善人者,人亦善之。”意思是說:“你對别人好,同樣的别人也會對你好”。

漢代名臣張良年輕時,一次在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丢進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于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可誰料,當他剛把鞋遞與老人時,老人卻又順手将鞋丢進了河裡,就這樣,一連三次,最後張良終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老人會心一笑,通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将聞名于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此後,張良輔佐劉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一統天下。

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好就是給予物質上的富足,可是物質上的東西終究會用光,隻有善良的品格才能伴随孩子一生,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三、接納和包容,讓孩子走得更遠。

相信大家都聽過廉頗和蔺相如的故事,講的是:廉頗有一次坐馬車的時候,蔺相如主動避開地位不如自己的廉頗,讓廉頗很得意。但蔺相如卻不和他計較,他認為趙國正是有廉頗坐鎮才使得秦國才不敢侵犯。

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裡,廉頗才知道自己錯了。于是他脫光上衣背上荊條去給相如道歉,從此二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廉頗負荊請罪,造就“将相和”這一段佳話,促成了趙國固若金湯的強盛時期。

正如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讓孩子覺得被認同,有歸屬感,那他自然會以乖巧和懂事回報家長。

孩子從父母那裡學會接納和包容,他就學會了與人交往的智慧,學會了包容與接納,就有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好的人際關系,反過來讓人的生活更快樂。

願孩子人生道路越來越寬,走得越來越遠遠,能在社會上飛得更高。

做到3點,孩子走向社會不再焦慮男孩上了高中以後,他們的視野已經不再局限于家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生理基本已經發育成熟
做到3點,孩子走向社會不再焦慮男孩上了高中以後,他們的視野已經不再局限于家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生理基本已經發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