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貧兒子下月“入倉”移植 單親媽媽還沒籌齊治療費

地貧兒子下月“入倉”移植 單親媽媽還沒籌齊治療費

■阿梅母子盼望通過骨髓移植手術,徹底根治賢森的重疾。

與病魔抗争近15年,阿梅盼着孩子通過手術獲新生

溫暖1483号

●溫暖訴求

單親媽媽撫養一名重型地貧兒子,是怎樣的人生體驗?近15年來 ,來自肇慶的阿梅便是咬着牙關走過來的。離婚後,她帶着身患重型地中海貧血的兒子王賢森過日子,打工,掙錢,給兒子輸血續命。今年1月,賢森終于盼來了一次入院移植幹細胞的機會。阿梅盼着兒子的病能通過移植手術“斷尾”,隻有這樣,他們的人生才有希望和出路。然而,入倉日子越來越近,她的治療費仍未湊齊,這讓阿梅發愁不已。

孩子确診患了地貧,她才知道婚姻不能“湊合”

2005年,34歲的阿梅經親戚介紹,與肇慶同鄉阿均(化名)結婚。對這段婚姻,阿梅這樣回憶:“我們的年齡都不小了,各自的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本想湊合過日子就行了,隻要肯工作,就算過窮日子,也不怕。”

阿均的父母在廣州市番禺區大石街道轄内一個肉菜市場賣豬肉,阿梅婚後便随丈夫來廣州定居,沒過多久,她發現自己與丈夫的性格和生活習慣都格格不入。

阿梅說,婚後她嘗試寬容、遷就,尤其是懷孕以後,更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2007年4月,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便是賢森。

但夫妻關系并未因孩子的出生而改變,更令阿梅絕望的是,孩子患有重症。

阿梅說,兒子出生時白白胖胖的,但一個多月後,膚色越來越黃,哭泣、感冒、發燒……折騰得初為人母的阿梅不得安生。“家裡經濟條件本來就不好,别說買不起奶粉,就連孩子的尿布也買不起,都是用舊蚊帳改成尿片”。即使發現兒子有異常,可阿梅沒錢帶他去檢查,直到當年12月,小賢森的臉色蠟黃中泛出蒼白,阿梅這才下狠心湊了錢,帶着兒子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就醫,一檢查,就查出了重型地中海貧血。

“醫生解釋了孩子得病的原因,我這才知道,婚姻真的不能‘湊合’。我和孩子他爸來自農村,沒有做過婚檢,都不知道自己攜帶了地中海貧血基因。”阿梅說。

得知孩子病情,家人說:“能養多大是多大吧。”

阿梅回憶稱,她抱着小賢森走出醫院時,真是失魂落魄。她最擔心經濟問題。當她告訴家人,孩子需要定期輸血和排鐵續命,家人無奈地說:“能養多大是多大吧。”

孩子生病,阿梅無法分身去打工,隻好全職照顧家庭,無法增收。因經濟條件不好,賢森從确診到兩歲多前,阿梅一直沒有帶他去輸血,自己則天天擔驚受怕。好在賢森生命力極強,身體很虛弱,卻熬下來了。

直到2009年,賢森熬不住了,在玩耍的時候突然暈倒,被送到番禺大石的醫院搶救,平生第一次輸血,才脫離危險。

其實,阿梅還有别的選擇。她的哥哥得知她的困境後,幾番勸她回肇慶老家,從頭開始。“你隻要把孩子交給他爸爸,一切都可以重來。”哥哥的建議讓阿梅心動,但她無法做到這麼狠心。“孩子最粘我,若離開他,我一萬個不放心。”阿梅說,有一次她難得外出,還沒回家就接到阿均來電,叫她回去哄孩子。“孩子睡醒沒看見我,哭個不停,直喊媽媽。我回去看到孩子的時候,他哭得大汗淋漓。我心疼極了”。

“兒子患的不是絕症,隻要有辦法,我都不能眼睜睜看着他斷送小命。”阿梅說,從那時起,她下決心要給兒子續命。

白天打工晚上做手工周末做鐘點工,掙錢靠“拼”

日子不能在這樣的雞飛狗跳中繼續。最終,阿梅決定離開夫家,帶着孩子獨立生活。她和丈夫辦理了離婚手續,借住在夫家附近的一個單間。

為了孩子,阿梅白天在工廠打工,周末去做鐘點工,晚上回家安頓好孩子,就開始剪線頭,做手工活,一進制一角地掙錢,好給兒子輸血,走上一條每個地貧患兒家庭都經曆過的艱辛輸血之路。為了省錢,她精打細算,每次都熬到孩子血色素降到40左右時,才帶他去輸血,縮減搭車買票的頻率。可惜收入太低,給孩子輸完血,阿梅母子就隻剩下生活費了。

賢森越長越大,要開始排鐵治療,排鐵藥一打就是八九個小時。很多病友為了讓孩子一邊打針一邊睡覺,會購買一個排鐵泵。儀器價值上千元,阿梅舍不得買,隻好找城中村的小診所配藥、紮針,讓賢森帶着針架回家注射。“晚上我根本不敢合眼,生怕孩子睡覺動作大,導緻針頭插歪了,打不上藥,又傷到身體。”阿梅說。

賢森不止一次對媽媽提及:“我不想再輸血,不想打針,想你休息好一些。”病友們也勸阿梅,考慮給賢森做幹細胞移植,根治重型地貧。“隻要移植成功,就能斷尾。不然,你們母子倆往後的日子一定過得越來越艱難。”一名要好的病友家長這樣勸阿梅。

2016年,賢森在東莞的一家醫院建檔配型,盡管等待時間漫長,他還是在2019年找到了合适的比對者,這一年,賢森已經12歲。

新快報愛心團年飯帶來希望,2022年能否幸運依然?

找到配型相合的供者幾率很低,可謂很幸運。但阿梅根本沒可能籌到高達數十萬元的手術費,移植隻能一拖再拖。“我要做更多工作,攢錢給兒子治病。”她加倍努力掙錢,可直到2022年1月,賢森依舊沒有條件做手術。“入倉要交20萬元押金。我們母子倆再節省,也籌不到這麼大一筆錢。”阿梅說。

阿梅自尊心很強,她說,這些年一直受娘家照顧,哥哥、嫂子隔三差五接濟孩子的學費、家裡的開銷,已經讓她過意不去。加上娘家都是務農的家庭,經濟條件也不好,幫助阿梅的能力有限。

今年元旦一過,東莞的醫院再次催促賢森入院移植。“醫生說,賢森已經快15歲了。再不做手術,風險就越來越大。”阿梅說,她隻得咬牙帶孩子入院。現在賢森已認證了體檢,移植倉排期在2月底,入倉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媽媽,我們入倉費籌得怎樣了?”賢森問媽媽。阿梅不忍心告訴兒子,她其實身無分文。

1月16日上午,2022新快報愛心團年飯啟動儀式在羊城創意産業園舉行,廣州地貧家長會的志願者特意将賢森母子帶來現場。“去年有個孩子也代表地貧患兒參加了活動,新快報天天公益報道了他的情況,有很多好心人幫助他,已經完成移植了!”志願者的話讓阿梅燃起希望。“過年了,我真的很想願望成真,不知賢森有沒有這樣的幸運。”阿梅如是說。

公益指引

●公益賬戶: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天天公益專項基金

●銀行賬号:44032601040006253

●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廣州遠洋飯店支行

注:捐款時請注明“新快報溫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報溫暖1483号賢森”。如需捐款收據,請在彙款時附注捐款收據回郵位址、聯系人姓名及電話。請務必将銀行的轉賬回執傳真至新快報(傳真:020-85180284),逐日登報明細以傳真為準,分批公示以天天公益基金到賬為準。

■本版統籌: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本版采寫: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本版攝影:新快報記者 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