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作者:邱處機1993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作者 | 邱處機

來源 | 邱處機

(ID:qiuchuji_1993)

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表彰大會上,李書福曾被授予“改革先鋒”的榮譽稱号。獲此殊榮,他當之無愧。

過去幾十年,李書福化身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勇于實踐,屢次闖入民營經濟的禁區。

他開照相館,被數次批評教育,堅持了兩年才轉向其他項目。

他辦冰箱廠,在無生産資質下,用三年時間幹出了台州最大民企。

他建汽車廠,奔走遊說8年後,才拿下中國第一張民營汽車執照。

可以說,李書福的探索和堅持,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李書福還立足國内,放眼全球。

無論是收購沃爾沃汽車,還是成為奔馳母公司最大股東,吉利都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上,樹立了優秀的典範。

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商業,李書福還有一份教育的情懷。

從北京吉利學院到三亞學院,李書福在20年間創辦了10所各類民辦院校,為社會培養輸出了15萬名技術和進階人才。

截止目前,在李書福的帶領下,吉利控股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全球性汽車工業集團,旗下擁有吉利汽車、幾何汽車、領克汽車、沃爾沃汽車、極星汽車、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倫敦電動汽車、遠端汽車、曹操出行和太力飛行車等品牌。

據《2021浙江省制造業百強企業》榜單顯示,在過去的2021年裡,吉利集團以3256.19億元營收,連續十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強。而作為吉利創始人的李書福,身價也超過2000億元。

李書福在業界一度被媒體稱為“汽車狂人”。無論是“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還是“像白菜一樣賣車”,他的那些“诳語”都曾引起人們的熱議。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句:“讓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中國。”

青萍之末

研究政策,放牛娃緊跟時代脈搏

1963年6月,李書福出生于浙江台州市路橋區的一個農戶家庭。他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弟弟。

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李書福就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給生産隊放牛,每天能賺1毛5,這樣放一個暑假的牛,李書福就能賺到近10元。

這對李書福來說是一筆巨款。因為當時學費免交,扣掉每學期1.2元的書本費後,李書福還頗有盈餘,他一舉成為同學當中的“富豪”。

在放牛的過程中,李書福還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

那時,八九歲的李書福個子矮小,為了爬上牛背,騎着放牛,他苦思好久才想出了一個辦法:

李書福先把牛牽到草勢長得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他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很輕松地登上了牛背。

後來李書福回憶這段經曆時,不由感慨:“隻要方法得當,态度真誠,就會實作有效溝通,就能實作合作共赢。既然人與牛之間都可以合作得很好,那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坦誠相處呢?”

放牛的時光雖然簡單,但是無憂無慮。這樣一邊看書、一邊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也成了李書福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這一聲春雷響徹神州大地,也在一個15歲少年的心裡激起了千層浪花。

那時剛上初一的李書福在家打開收音機,聽到裡面慷慨激昂的聲音響起:

“農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經營,農民可以離土不離鄉搞鄉鎮企業,也可以搞個體私營經濟.......”

李書福一聽,頓時傻眼。

“因為原來是不允許自己做買賣的嘛,會說你搞“資本主義”。現在竟然可以搞了,我真以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大好事?”李書福在自己的回憶錄裡提到。

心潮澎湃下,李書福的思緒早已飛離學業,他開始研究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方針和政策。

為了留出充裕的研究時間,李書福用兩年時間就匆匆完成國中三年的學業。但即使這樣,他還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路橋中學高中尖子班,不得不說,李書福在那個年代也算是學霸之一。

同時令人感歎的是,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國中生,李書福對時勢變化竟然如此敏感和熱衷,非常人能及。從某種程度來講,他就是市場經濟天生的弄潮兒。

而這個觀察世界的習慣,李書福後來也一直保持着:“我的大量時間都在研究世界,看看這個世界怎麼變,這是第一重要的。”

随着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李書福對高中的學習逐漸失去了耐心,他感覺好像一個個機會正在他眼前錯過,這讓他郁悶不已。

為此,他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辍學創業的想法,結果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态度讓李父大為惱火,把李書福狠狠揍了一頓。

雖然挨了一頓打,但是李書福依然對市場經濟充滿憧憬,他開始在腦海裡構想各種商業計劃。

初出茅廬

120元起家,靠拍照賺到第一桶金

李書福第一個商業想法的實踐,發生在高中畢業以後。那時的李書福,剛以三分之差落榜聯考。

不過鑒于他以前的學習成績,處機有理由懷疑李書福是否故意放水,為的就是能夠趕緊投身改革開放的市場洪流。

是以李書福既不複讀,也不找工作,而是選擇了創業。

李父拗不過自己的孩子,幹脆就放任李書福的決定,心想讓他撞撞南牆也好,沒準到時就能知難而退。

就這樣,李書福向父親要來120元人民币買了一台手提照相機,便開啟了往後40年激蕩的創業征程。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騎着家裡那輛自行車,李書福開始走街串巷、逛公園,見人就問要不要照相。在台州人的眼裡,當年的李書福也就是個“野照相”,即使今天,在中國一些地方也有這樣的生意存在。

由于腿腳勤快,服務熱情,照相品質也不錯,李書福的生意絡繹不絕。半年後,他不但把相機的本錢賺了回來,還攢下1000多元,這也算是他創業的第一桶金。

随後,為了提升服務,做大拍照生意,李書福決定開一家照相館。

據李書福回憶,當時因為資金有限,他隻能将錢全部用在裝置和場館租賃上,剩下的燈光、道具、甚至照相機底座,都是由他自己設計制作。

創業早期就是這樣,由于資源有限,公司的一分錢往往需要當兩分錢花,而創始人也經常需要一個人當幾個人用。

王衛在順豐早期時,既需要出去招攬業務,也需要在店裡幫忙分揀和搬運貨物。聶雲宸也是如此,在喜茶早期時,他不但要研發調試産品,還要親自設計店裡的菜單。

經營照相館雖然給李書福帶來了不少收入,但其業務的合法性一直面臨着考驗。

“那個年代開照相館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警察局準許。因為照相行業屬于特種行業,由于我沒有特種營業執照,多次接受教育與處罰。但可能是因為我的态度比較好,即便要求關門停業,照相館仍然堅持了近兩年時間。”李書福後來談到。

如果說拍照是李書福的第一次創業,那煉金就是他的第二次創業。

經營照相館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書福發現他用高中學習的化學方法,能從廢舊電器零部件中分離出各種金屬,他眼睛一亮,這種變廢為寶的技術豈不是商機無限?

嘗過幾次甜頭後,李書福便把“不合法”的照相館關閉,全心投入這個項目。

他一邊把自己家改裝成作坊,一邊從台州廢舊電器市場大肆收購零部件,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循環經濟”。

多年後,李書福回憶這次創業時感慨萬分:“當時的經濟效益還不錯,但後來我的這些技術被其他人學會了,因而出現了激烈的供應鍊競争,廢舊零部件成本也越來越高,我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艱難轉型。”

少年成名

賣“北極花”冰箱,28歲成千萬富翁

1984年的一天,李書福來到台州一家鞋廠定做皮鞋。不經意間,他發現鞋廠的4個勞工不做鞋,反而在生産一種冰箱零部件。

一番打聽後,李書福發現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商機。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電冰箱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李書福決定再次踏上創業的旅程:研究所學生産電冰箱配件。

因為公司初創,既沒土地,也沒有廠房,李書福隻能租用一個街道辦的工房進行冰箱蒸發器、冷凝器和過濾器的研究與試制。

其實很難想像,幾個高中學曆的草台班子,在條件設施簡陋的情況下,可以研發出多少有點技術含量的冰箱零部件。

但那個時代對未來充滿激情的創業者,總是能夠創造奇迹,尤其是李書福。

經過近400個日夜的反複失敗與總結,當李書福的手掌被折騰得找不到一塊完好無缺的皮膚時,他們終于試産成功。

産品的研發雖然已經解決,但是生産的廠房再次成為李書福面臨的難題。

由于街道辦自己要發展工業,之前的工房就被他們收了回去,李書福他們隻能轉移到其它地方。

幸好,在同學家長的幫助下,李書福租用了路橋中學校辦工廠,并可以用校辦工廠的名義進行生産銷售。

但無奈的是,剛搬過去生産不到一個禮拜,由于噪音的影響,李書福的工廠遭到老師們的集體罷課抗議。學校迫于壓力,也隻能讓李書福趕緊搬走。

吸取教訓後,這次李書福請人幫忙找到一個周邊無人居住的地方:廢舊的自來水廠。

李書福心想:這次總該沒問題了吧,老天爺已經夠折騰我了。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可是命運再次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由于這個水廠已經切斷電源,重新用電的話必須找供電局審批。李書福嫌麻煩,結果因為私自接電被人舉報,縣電力局是以要求縣檢察院對他們監視居住并立案調查。

這可吓壞了李書福,他一度不敢再去那個自來水廠,冰箱零部件的生産也陷入了停滞。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李書福絕望之時,台州黃岩縣的工業辦公室主任主動找到了他們。為了發展縣裡的鄉鎮企業,主任願意為他們解決這個麻煩。

在主任的協調下,李書福在廢舊自來水廠的生産裝置得以解除限制。重新搬家的那一天,即使時隔多年,李書福依舊記憶猶新:

“這些裝置的搬運,我們都是用人力手拉車,像蝸牛挪動般實作轉移。一輛手拉車三到四個人,一共有幾十輛手拉車,邊推邊拉。

而且那幾天碰巧老天還下了傾盆大雨,雖然汗流浃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還是汗水。我當時想,隻要能向前挪動一步,就是我們的成功,就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後來一幹就是幾十公裡,道路泥濘,坑窪窄小。由于這些裝置太重,捆綁鎖緊難度很大,幾個晝夜我們才搬運完成。那種艱辛與折磨,與我當年牽牛時,對牛在耕地時的感受是一樣的。”

因為搬遷,路橋中學校辦工廠的名稱就不能再為李書福所用。後來在工辦主任的幫助下,李書福才拿到了鄉鎮企業的營業執照,化身正規軍,名字叫做黃岩縣石曲電冰箱配件廠。

證件齊全後,李書福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研發新品,擴大産能。

由于技術過硬,市場供不應求,石曲電冰箱配件廠的産品一度銷往全國幾乎所有的電冰箱廠。

李書福看到企業發展如火如荼,野心進一步膨脹,他決定向産業下遊終端進軍,開始生産電冰箱、電冰櫃等制冷裝置。

這又是一個頗具魄力的決定。彼時,民營經濟還未獲得國家正式認可,而電冰箱這種之前國家統一配售的商品,也沒有生産政策落實。

但李書福膽子夠大:你雖然沒有準許生産,但也沒有禁止啊。既然是改革開放,摸着石頭過河,那我就先生産看看。

1986年,李書福正式組建黃岩縣北極花電冰箱廠,再一次闖進民營經濟的禁區。

由于質優價廉,供不應求,沒過兩年,北極花便成為國内知名的冰箱品牌。

高峰時期,北極花年銷售額一度超過國營冰箱廠,達到4000萬元,成為了台州最大的民營企業。當時年僅26歲的李書福,也成為了十足的千萬富翁。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但好景不長,1989年6月,國家頒布定點生産冰箱的企業名錄,北極花未能位列其中。

“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加上内部股東意見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憊,然後我把全部資産送給了鄉政府。政府接管後,我雖然一夜回歸無産階級,但渾身輕松,就跑去上大學了。”後來李書福回憶道。

關于李書福的這段說法,處機是半信半疑。把企業的固定資産送給政府不無可能,但是否保留配置設定一些流動性資産,還有待考證。

畢竟如果沒有一些财産傍身,我想李書福不太可能暫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再戰乾坤

中途辍學,重燃創業激情

從高中畢業到離開冰箱廠,李書福在商海也闖蕩了8年,他覺得是時候好好沉澱一下自己,便跑到深圳大學進修學習。

說是學習,但現在回想起來,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李書福去深圳根本就是考察市場。

有一次,李書福和朋友去一處裝潢材料市場閑逛時,發現一種叫“美鋁曲闆”的進口材料很有市場前景。

幾番了解之後,李書福覺得機不可失,便決定中斷學業,回到台州再戰商場。

很快,李書福和兄弟聯合創辦的工廠,便生産出中國第一塊美鋁曲闆。由于品質過硬,價格便宜,很快替代了進口産品,在國内一炮打響。

生意最好的時候,李書福生産的美鋁曲闆不但内銷,還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直到今天,這個企業還是李書福家族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不過李書福在這個行業沒呆多久,就選擇個人退出,把公司交給了哥哥李書通打理。原因和當初煉金一樣:被人抄襲,同質化競争,利潤下降。

後來李書福不免吐槽:“雖然當時我們有專利,有所謂的知識産權,但被别人拷貝,也許是那個年代的命運安排。”

其實不僅是90年代,即使是現在,中國的創業環境依然是全世界競争最為激烈的環境。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企業要想不被别人模仿,就需要不斷鞏固自己的護城河。誠如馬斯克所說:

“隻要你的創新速度足夠快,就不用擔心知識産權保護的問題,競争對手永遠隻能追着你的屁股跑。”

像很多私營老闆一樣,李書福也曾在預期利潤的驅動下,頭腦發熱,抑制不住擴張的沖動。

退出裝潢行業後,恰逢92年海南房地産市場如火如荼,李書福便帶着數千萬元奔赴海南,加入了炒房大軍。

可惜在李書福之前,已有潘石屹、馮侖、王功權等大佬先行入場,是以李書福不幸地當了一回接盤俠,把幾千萬元雪花花的銀子都葬送在了海南的天涯海角。

多年以後,每當記者提到這段經曆時,李書福都諱莫如深,不願多談。

他隻說到,海南炒房給我最大的教訓就是:“我隻能做實業。”

暗度陳倉

不知“天高地厚”,打造中國首家民營車企

在深圳學習期間,李書福就曾花6萬元買了一輛中華牌轎車。沒想到的是,幾年後當他敗走海南時,竟然動起造車的念頭。

不過整個90年代,國内汽車行業都沒有向民營企業開放,是以當李書福找到台州市黃岩區經委的上司,剛把要搞汽車的想法說出口時,就得到了一句“不可能”的答複。

李書福不甘心,又找到省機械廳,得到的答案還是“不可能”,相關上司告訴他:“你去北京也沒用,國家不同意,工廠不能建,汽車就是生産出來也不能上牌。”

幾次打擊并沒有讓李書福徹底放棄,他決定曲線救國:先辦機車廠,再伺機造車。

1993年,李書福便花費數千萬收購台州臨海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郵政機車廠,開啟了浩浩蕩蕩的造車浪潮。

一開始,李書福造的是跨式機車,但銷量并不好。

後來一次意外,李書福發現踏闆機車簡單易造,但進口價格昂貴,國内又沒人制造,他便轉變了産品方向。

經過一年研究,中國第一輛踏闆式機車誕生,産品投放市場後供不應求。

緊接着,李書福又與行業老大“嘉陵”合作生産“嘉吉”牌機車。不到兩年的時間,他的機車銷量不僅占據國内踏闆車龍頭地位,還出口到美國、意大利等32個國家。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機車事業紅火的同時,李書福也不忘為将來造車布局。

1996年6月,不久前正式成立吉利公司的李書福把剛畢業的安聰慧叫到身邊,後者現在已經成長為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兼CEO。

李書福指着一張圖紙告訴安聰慧:“你去臨海造一個機車廠吧。”

一個月後,在辦事的路上,李書福突然對安聰慧說:“那塊地我們要用來造車。”

“是那種車嗎?”安聰慧很驚訝,指着車窗外的一輛皮卡問。

“不,就要造這種奔馳車!”李書福看着對方,拍了拍車内的座椅說。

“我們審批的不是機車廠嗎?”安聰慧驚呆了。

“如果我們說是汽車,能被批下來嗎?我們就給他來個暗度陳倉。”李書福狡黠一笑。

在基地秘密建設的同時,李書福也開始了造車運動。

他買來幾輛奔馳車,又從一汽弄來紅旗的底盤、發動機等主要部件,然後用玻璃鋼敲打出外殼,最後将它們組裝起來,造出來了一輛“新車”。

随後,李書福興奮地開着這輛車上街兜風,但很快就受到主管部門的警告:沒有生産許可證造出來的車是“犯法的”。

1997年,在一次閑聊中,李書福了解到四川德陽有一家國有車廠瀕臨破産,當即投入數千萬将其收購。

但對方的資質隻能生産微型客車,要想生産兩廂車的話,就必須與政策打擦邊球。但這對于一向膽大的李書福來說,已經足夠。

随後,吉利正式宣布投資5億元,進軍汽車産業。

消息傳開後,吉利引來很多人嘲笑。在他們看來,汽車行業屬于國企壟斷,一個毫無造車經驗的民營企業也想來插一杠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對此,李書福的回應相當霸氣:

“造汽車沒什麼難的,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嘛?”

多年後,當記者問起當年為何有如此堅定的造車決心時,李書福坦言:

“雖然當時沒有多少人相信吉利能造車,但是我堅信未來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會更加成熟,中國現代化也會持續推進,中國也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而那時,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那将是多麼糟糕的事情。

在這個曆史性的商業機遇面前,盡管進入汽車行業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成長,這是用錢買不到的機會效益。

是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時間視窗,堅定不移地進入汽車領域。”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輛汽車“豪情”下線,李書福發出700多張邀請函,辦了一場100桌的酒宴。

當天,李書福穿着西裝,打上領帶,等候嘉賓到來。但由于吉利還是黑戶,沒什麼嘉賓敢來捧場。

7點,8點......直到10點,嘉賓席那幾桌仍不見人影,李書福心如刀割。

“開始!”他實在等不及了,便大聲喊道。

就在這時,一個聲音響起:“書福,我來了!”

李書福轉身一看,原來是時任浙江省副省長的葉榮寶。那一刻,他熱淚盈眶。

多年後,李書福再次談起當時的場景,仍然覺得有些心酸。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豪情下線後,李書福繼續為吉利奔走,他在媒體和公衆面前,為民營企業搖旗呐喊。

1999年,當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視察吉利時,李書福還動情地懇求上司:

“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一個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

2002年11月初,漫長的等待終于有了結果。在中國入世前夕,吉利終于如願拿到轎車的生産許可證,成為了國内首家民營車企。

一鳴驚人

收購沃爾沃,上演“蛇吞象”

在吉利汽車初期,和大多數民營企業家一樣,李書福用成本效益打開了國内市場。

當時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輛價格都在3萬元左右。高檔一點的吉利優利歐售價也不過4萬元。超低價位也引發了同類小轎車的降價風潮,汽車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

在價格的優勢下,吉利汽車很快就成為中國汽車十強企業。但與此同時,吉利卻成為廉價低端的代名詞,它甚至被戲谑:“開吉利車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

另外,因為過于模仿其他汽車,吉利也沒少吃官司,李書福的處境一度十分尴尬,情緒也極端低落。

有人說他當時快瘋了:見人就講自己是怎麼造出3萬元的轎車。甚至有一回,他與同僚喝酒後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搶,每天從早晨6點半工作到晚上11點,辛辛苦苦辦企業,為什麼别人總嘲笑我?”

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李書福萌生了收購高端汽車品牌的念頭。

2006年,随着零部件和鋼材成本的上漲,李書福發現吉利幾乎沒有什麼利潤空間,他意識到,享受幾年市場紅利的吉利是時候痛下決心了。

次年,在李書福的主導下,吉利釋出《甯波宣言》,開始實施全方位的戰略轉型:不打價格戰,打技術戰、打品牌戰、打服務戰、打道德戰。

口号也從以前的“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向了“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

慶幸的是,實施戰略轉型的第三年,當自由艦、金剛、遠景等新車型逐漸替代豪情、美日、優利歐時,吉利便度過了陣痛期,銷量達到33萬輛,比2008年淨增10多萬輛,并實作銷售收入165億元。

一個全新強大的吉利汽車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清晰起來。

在吉利不斷苦練内功的同時,李書福也清楚知道,高端品牌的建立和技術的提升,絕非一日之功。

為了讓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他必須給吉利找一個“好老師“。是以李書福選擇收購一些國外整車和零部件廠商,其中最被他看重的,就是沃爾沃。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早在2002年,拿到汽車生産許可證不久的李書福就語出驚人。他在一次内部會議上對員工們宣布:“我們要收購世界名牌沃爾沃!”

台下的員工一臉迷茫:老闆是在開玩笑嗎?

确實,當時的沃爾沃是全球四大豪車之一,歸屬于福特集團,有着近70年的光輝曆史。而吉利隻不過是個剛剛踏入行業的新人,既沒品牌,也沒資金,談收購無異于癡人說夢。

李書福的這個想法,被無數人瘋狂嘲笑。但他沒有放棄,此後幾年一直在默默準備。

到了2007年,一場金融危機為李書福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彼時,福特公司深陷财政困境,虧損額高達126億美元。時任福特CEO的穆拉利便推出“一個福特”戰略,陸續出售路虎、捷豹等子品牌,但仍然舍不得出售沃爾沃。

沃爾沃自從1999年被福特收購以來,始終沒有扭轉虧損的局面。李書福覺得機不可失,決定全力出手。

他先是跑到英國彙豐控股的總部“找錢”,在得到對方的融資支援後,親自前往美國拜訪福特高層,不過很快碰了一鼻子灰。

李書福沒有放棄,又連續兩年跑到美國底特律參加車展,目的就是找機會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财務官喝杯咖啡,聊聊沃爾沃。

最初,在福特公司高層看來,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的計劃,完全是“蛇吞象”式的妄想,是自不量力的表現。

然而,李書福軟磨硬泡的時間長了,福特公司的很多人都記住了這個黃皮膚、笑眯眯、執着的中國民營企業家。

是以,2008年底,當福特公司決定甩掉沃爾沃這個包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書福。

為了能夠順利收購沃爾沃汽車,李書福還挖來了4位業界的頂級精英——原華泰汽車集團總裁童志遠、原英國石油公司的高管張芃和袁小林、原菲亞特動力科技中國區總裁沈晖,打造全新的管理團隊。

這個團隊既了解國際并購事務的規程,也熟悉與歐美國家政府打交道的套路,是以成為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行動的決策機構。

據說談判時,吉利收購團隊光是準備的資料就重達幾十公斤,成員經常往返于國内和歐洲,有時早上醒來都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

在所有收購條件中,工會問題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行動中經常遇到的“攔路虎”,李書福也碰上了這個難題。

有一次,在和沃爾沃公司的工會代表談判時,對方給李書福出了一道難題,問他能不能用3個詞來說明,為什麼吉利是最合适的競購者。

當時場上的氣氛有些尴尬,主持人本打算出來圓場,但李書福擺擺手,決定自己面對這道難題。

英文不太好的他這樣回複:“我想說的3個詞就是I loveyou。我愛你們,我愛沃爾沃這個品牌。營運好沃爾沃品牌,以及愛護沃爾沃的員工、保障員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責任和義務!”

李書福的這番表白,赢得了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終于在兩個競購者——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和中國吉利集團當中作出了選擇:吉利集團被列為優先競購者。

此時,再也沒有人譏諷李書福的“癡心妄想”。

2010年3月28日,吉利與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簽約,以18億美元拿下了沃爾沃汽車,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擁有豪車品牌的車企,一舉改寫了曆史。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相容并蓄

優勢互補,登頂國産汽車品牌之首

收購完成後,很多人擔心吉利無法融合沃爾沃汽車。

畢竟自1999年被福特收購後,沃爾沃一直處于虧損狀态,而早前上汽收購南韓雙龍的失敗也是前車之鑒。

但李書福似乎很有信心,他發誓用兩年時間讓沃爾沃盈利。

在李書福看來,沃爾沃之是以虧損,原因是規模小,研發投入大,導緻機關成本很高。他認為隻要将規模做上去,就能盈利。

那怎樣把規模做上去呢?李書福的辦法是充分放權。

之前福特收購沃爾沃後,派了一兩百人過去,導緻很多中高層都是美國人,嚴重影響了對方員工的積極性。

與之相反,吉利對沃爾沃實行“港人治港”式的管理。李書福認為,沃爾沃就像一隻困在籠子裡的老虎,吉利要做的就是放虎歸山,恢複它的野性。

他還提到:“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兩者是兄弟,不是父子,未來的方向是像大衆和奧迪那樣。同時,雙方要通過聯合研發、聯合采購來發揮協同效應。”

事實證明,李書福的這一政策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吉利的支援下,沃爾沃從一家主要依賴北歐市場的區域性公司,開始走向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三大主流市場。其中,中國市場成為其主要增長市場。

另外,沃爾沃汽車擁有品牌,掌握技術,卻沒有一個好的産品政策。而吉利總能很快跟随潮流,知道什麼車型會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在這種優勢補充下,過去11年,沃爾沃汽車全球年銷量翻倍,成為發展最快的豪車品牌之一。

2021年10月29日,沃爾沃汽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超220億美元,成為瑞典20年來國内規模最大的一次上市。

在吉利賦能沃爾沃的同時,也從後者身上獲得了中國車企最渴望的技術。

并購11年來,吉利在全球建起了五大工程研發中心和五大設計中心,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

通過與沃爾沃汽車聯手,協同全球資源和人才,打造SPA、CMA等子產品化架構及新的三大件技術,吉利在很多技術領域跻身世界主流制造商水準。

擁有強大的技術,再加上市場的敏銳,吉利先後推出了帝豪、博瑞、博越、星越、領克等多款令人驚豔的中高端汽車。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2017年,吉利汽車全年銷量突破124萬輛,登上了國産汽車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這個成績一直蟬聯至今。

總的來說,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創造了雙赢局面,先後被收入哈佛、沃頓、中歐等全球著名商學院案例庫,堪稱全球汽車并購史上的成功典範。

百年樹人

教育大王,深耕民辦教育20年

吉利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還跟李書福重視教育和人才有關。

1997年,李書福剛踏進汽車行業時,中國汽車行業不僅裝置條件落後于國際水準,人才儲備也是極為匮乏。

秉着“要造好車,先造人才”的理念,李書福創立了吉利控股集團的第一所學校: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

後來這所看似普通的民辦學院,成為了吉利控股集團的“教育胚胎”,孵化出浙江豪情汽車工業學校、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三所全日制院校。

辦學20餘年,這三所學校共為汽車産業鍊輸送了23000餘名人才,成為汽車行業各個環節上的中堅力量。

到了2000年,李書福不滿足于辦一所隻輸送技術人才的技術學院,他希望能創辦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為中國汽車行業、乃至更多高精尖行業和整個中國社會培養、輸送人才。

不過在當時,全部高校都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創辦和管理。這樣的想法,不亞于天方夜譚。

但李書福還是突破重重困難,最終建成了一座耗資上億的北京吉利學院。

時至今日,北京吉利學院成為了“國家汽車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已有2000多位校友成長為中國大中型企業的高管。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2005年,李書福又将目光瞄準了教育資源匮乏的海南,出資建設三亞市最早、規模最大的大學院校:三亞學院。

作為三亞市第一所大學院校,如今的三亞學院不僅被評為六星級中國頂尖民辦大學,還連續6年躍居中國綜合類民辦大學排行榜第二位。

涉足教育行業20多年,吉利一共開辦了10所院校,覆寫從職高到研究所學生院不同的層次,為社會培養人才超過15萬人。其中,10%的人才進入了吉利,成功反哺了當初為自己提供求學機會的企業。

顯然,“校企合作”這條支援中國高精尖科技發展的閉環鍊條,李書福已經走通。

“除了造車,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軟的情懷。”在一次公司高管會上,李書福動情表示,“到今天為止,吉利唯一跟别人不一樣的,就是我們擁有強大的教育教育訓練系統。”

破繭重生

智能電動浪潮起,老将披挂再突圍

回顧李書福過往幾十年的創業經曆,你可以發現一個關鍵詞,那就是“轉型”。

從照相館到冶金,冰箱配件到冰箱,裝潢材料到機車,中低端汽車到高端汽車品牌,本土化再到全球化,李書福帶領吉利抓住時代每一個機遇,迎難而上,不斷更新打怪,才有了今天屹立于世界五百強的全球性汽車工業集團。

曾經有一個記者問李書福:“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李書福的回答是:“世界發生了改變,而我卻還不知道。”

從這個答案可以看出,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的企業家,李書福的成功得益于緊跟時代的脈搏,是以最怕的就是被時代抛棄。可能對他而言,這既是一種失利,也是一種恥辱。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想要抓住每一個時代的紅利,其實并不容易。

而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吉利最近幾年的轉型就遭遇了不少挑戰。

其實說到發現趨勢,李書福和吉利的感覺并不遲鈍。

早在2016年,在緻全體員工的新年賀辭中,李書福就提出了“藍色吉利行動”計劃,稱到2020年,吉利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将實作由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車企的戰略轉型。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在這個目标的指導下,吉利在過去幾年也做了不少努力。

為了提高自身電動化的技術,吉利在2018年用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

而就在不久前,吉利還花了33億美元成為沃爾沃卡車集團最大股東,積極布局新能源商務車賽道。

為了提升自身智能資訊化的能力,吉利在去年年初和百度達成合作,雙方合資成立百度智能汽車。

顯然,百度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積累,能給吉利帶來很大幫助。

除此之外,李書福最近兩年還緊鑼密鼓布局了車載晶片、手機、衛星等領域,最終的目标應該是想打造一個車聯網生态。

李書福曾經暢想過汽車的未來:“它一定會成為智能空間移動終端,一定會幫助主人解決更多的困難和問題;一定會垂直起降,自由飛行在江河山川、城市鄉村;一定會成為主人的秘書、保镖,為主人賺錢,幫主人消費,逗主人高興,與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幫助主人增長知識;一定會自己去清洗、保養等。”

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過去幾年,吉利的轉型并不順利。

2016年,吉利就推出了“帝豪EV”系列純電動車。但由于各項技術參數不佳,這些車型很快就被市場淘汰。

2019年4月,吉利又推出高端純電動品牌“幾何汽車”。但和旗下沃爾沃高端純電品牌“極星”一樣表現不佳,最近一個月的銷量才堪堪破萬。

截止目前,吉利電動車的年銷量隻占總量的5%,和當初定下90%的目标相去甚遠。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經說過:“相比傳統燃油車,智能電動車是個新物種,要想造出這個新物種,理想組建的團隊也必須是一支全新的跨界團隊。”

李書福也顯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為此,2021年3月,吉利又成立了一個完全獨立的高端純電品牌:極氪汽車。

一年狂賺3300億,恐怖的李書福

據極氪汽車CEO安聰慧透露,極氪目前的團隊隻有30%來自傳統燃油車廠商,而70%是跨界人才。

傾力打造之下,極氪也沒讓李書福失望,其首款量産車型極氪001在去年高調亮相後,就廣受好評,獲得了超出預期的訂單量。

不過當下新能源車賽道如火如荼,不但各大傳統廠商在積極轉型,更有許多網際網路和科技巨頭躬身入局,未來幾年的競争将異常激烈。

有人說,2024年将是新能源車行業競争的一個轉折點,那時的吉利是否能夠轉型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寫在最後

120元起家,從一開始小打小鬧的照相館,到最後扛起民族汽車品牌的大旗,李書福在商海浮沉中七進七出,經曆堪稱傳奇。

李書福的人生不可複制,但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 勇于探索,緊緊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
  • 勤奮鑽研,每次創業之初都深入一線參與生産;
  • 重視人才,懂得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
  • 目光長遠,早早就為吉利全球化做出諸多布局;
  • 持之以恒,為中國汽車産業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如今站在汽車行業變革的關鍵節點,李書福将繼續披挂上陣,乘風破浪。

有記者曾問李書福:“您害怕吉利有一天會倒閉嗎?”

李書福笑答:“不害怕,沒有一點壓力。

因為我是農村來的,你說我怕什麼,失敗了沒有關系,回去種地、養龜、養蝦,對不對?承包兩畝地,一畝地種菜,一畝地種水稻,怕什麼呢?有吃有喝。”

的确,沒有這樣的心态,李書福或許很難堅持到現在。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

福建龍岩人,大學畢業于國内一所商學院,後在多家網際網路公司就職,現從事創業投資相關工作。公衆号專注于撰寫商業牛人的成長經曆和認知更新,讓我們一起向他們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參考資料:

1、《李書福自述成長曆程:緻敬改革開放》,李書福,吉利控股集團

2、《汽車狂人李書福》,袁昱,環球人物

3、《吉利集團李書福:如何把握緻富機會?這3點特質必不可缺!》,吳昕,大佬說

4、《李書福:從120元照相起家,如今花500多億買奔馳,成其最大股東》,張靜波,華商韬略

5、《吉利集團李書福:讓中國汽車“跑”向全世界》,中華工商時報

6、《造車23年,李書福終于遇到麻煩了》,郭儒逸,商業人物

7、《李書福,一位被汽車“耽誤”的教育家》,方君翊,正和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