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作者:蕭然文史

還定三秦是楚漢争雄的第一場戰役。由漢中反攻關中的勝利,是劉邦集團突破封鎖,由困頓走向發展的關鍵一步。沒有這一戰的勝利,劉邦集團将被困死在蜀漢地區,在富饒而封閉的天府之國中被消磨殆盡。而攻取了這塊戰略要地之後,劉邦擁有了較為穩固的大後方,也擁有了東出争奪天下的實力。是以,這場戰役對漢帝國的建立意義非常重大。

這場戰役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由漢中反攻關中的成功戰例。四百多年後,諸葛亮五次由漢中北伐,試圖重演當年的曆史,無一不以失敗告終。這也從反面印證了韓信用兵的巧妙和這場戰役的不易,不可不謂是軍事史上的奇迹。這場戰役讓韓信一戰成名,在漢軍将士中獲得巨大的威信。

然而,《史記·高祖本紀》對這場戰役的記載很簡略,隻用了68個字: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鹹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将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本文從九個方面,作較為詳盡的闡述。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壹:為什麼把還定三秦作為争奪天下第一戰?

劉邦被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漢王國北與章邯的雍國、司馬欣的塞國相鄰,東與共敖的臨江國相鄰,東南與吳芮的衡山國相鄰,西北和西南則都是當時的蠻荒之地。漢王争天下,有向北、向東和向東南三種進兵方略,劉邦為什麼要選擇北上還定三秦呢?

一、還定三秦政治輿論有利

1.根據“懷王之約”,劉邦先入定關中,應該受封為“秦王”或“關中王”。但項羽撕毀“懷王之約”,并強詞奪理地說巴、蜀也是關中之地,因而讓劉邦到巴蜀地區當漢王。當時項羽實力最強,諸侯皆忌憚,劉邦無奈隻能暫時先到漢中就國。但楚懷王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且楚懷王明确表态,之前的約定不能更改。是以,劉邦打着“懷王之約”的旗号還定三秦,在政治輿論上是對自己有利的。是以,在奪取三秦之地後,張良寫信給項羽,說漢王隻是想按照約定稱王關中,再沒有其它非分之想,不敢東出争奪天下。項羽權衡之後,也就沒有西向發兵來攻擊劉邦。

2.還定三秦可以被看作是内部戰争,不會對其它諸侯王國産生大的影響。根據李開元先生的解讀,“懷王之約”是想回到戰國七雄的時代,關東六國複國,共同消滅秦國後,讓建有滅秦大功的人來繼位秦王。項羽撕毀“懷王之約”,大封十八位諸侯王,但實際上也是在原戰國七雄疆域的基礎上,将一國析分成幾個小國。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的疆域,就被析分成漢、雍、塞、翟四個諸侯王國。是以,劉邦還定三秦,可以看作是“秦國”内部的戰争,和向東攻擊臨江王共敖相比,還定三秦的輿論影響要小得多。

二、三秦大地戰略位置重要

三秦,即今之陝西,是周王朝龍興之所,也是秦帝國崛起之地。這裡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奪取了三秦,進可東出争奪天下,退可固守以求自保。清代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陝西方輿紀要序》中寫道:

陝西據天下之上遊,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而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三秦大地的關中地區,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張良譽之為“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1.金城千裡。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它介于秦嶺和渭北山系(橋山、黃龍山、子午嶺、隴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50公裡,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号稱“八百裡秦川”。關中平原有山河之險,同時經過曆代開山辟谷,修關設隘,使其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素有“四塞之固”的美譽。

2.天府之國。整個關中地區河川縱橫,著名的有窟野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北洛河、泾河等,渭河橫穿關中平原,長安周邊更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戰國後期氣候溫潤,秦國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和白公渠,長300多裡,覆寫良田40000餘頃,是當時中國農業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所謂“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三、關中父老擁護劉邦

劉邦進入鹹陽後,封秦重寶财物府庫,還軍霸上,與民秋毫無犯。當時秦法嚴苛,诽謗者就要被誅滅三族,交頭接耳也有可能被判處死刑。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餘的秦法全部除去。秦人非常高興,争先拿出牛羊酒食犒勞劉邦軍士。沛公又推辭不接受,對百姓說:“我們儲存的糧食還很多,物資不缺乏,不需要你們破費”。一番話說得秦地百姓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當秦王。是以,三秦群眾是非常擁護劉邦軍的。

反觀項羽,先是在新安城坑殺二十萬秦降卒,後來進入鹹陽又大肆屠殺,秦王子嬰也被殺死;燒秦宮室,火三個月不滅;收秦國貨寶婦女而回,讓秦人大失所望。

再看章邯等三人,本來為秦将,三秦父老企盼他們能率領子弟戰場殺敵,建功立業,可幾年征戰,戰亡者不計其數。後來三人又投降項羽,導緻二十萬降卒全部被坑殺,唯獨他們三人不僅沒有被殺,後來還被分封為王,統治秦地。三秦對此三人痛入骨髓。

四、關中軍事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在近三年的滅秦戰争中,王離上司的長城軍團被消滅殆盡,章邯的刑徒軍和新征發的秦國子弟兵也被全部坑殺。周文、劉邦和項羽先後攻破關口,進入關中,項羽在鹹陽還大肆屠殺,燒毀宮室,是以戰争結束後,三秦大地滿目瘡痍,兵力虛弱。

為了制衡劉邦,項羽将秦地一分為三,分封了三個諸侯王。但在用兵時,實際上是分化了秦地的軍事力量,因為三位諸侯王很難形成統一排程,合力禦敵。

五、攻取臨江國和衡山國的不利

臨江王共敖和衡山王吳芮雖然是項羽所封,但并不是項羽的鐵杆盟友。在整個楚漢戰争期間,我們很少看到他們站在項羽的陣營來進攻劉邦軍。反而是在劉邦西進滅秦的過程中,吳芮的部将梅鋗曾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是以,吳芮和共敖是有可能被拉攏過來的,即便拉攏不過來,劉邦也完全可以暫時利用他們的中立立場,通過還定三秦來擴充自己的力量。如果首先進攻他們,無疑是多方樹敵,這對實力還比較小的劉邦集團是不利的。

從地理位置來看,臨江國和項楚的西楚國相鄰,劉邦進攻臨江國,必然會激起項羽的攻擊;衡山國和九江國相鄰,且當時關系密切,進攻衡山國,九江王英布很大可能會發兵相救。并且臨江國和衡山國無險可守,劉邦即便暫時攻取了,也很難長期據守。

綜合以上考慮,劉邦集團将還定三秦作為争奪天下的第一戰,是非常正确的選擇。

貳: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還定三秦?

漢元年四月,諸侯罷兵戲下,劉邦率軍到漢中就國。同年的八月,劉邦就發兵還定三秦。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時間?

1.項羽忙于北上作戰,無暇西顧

項羽的叔叔項梁,曾解救過被章邯圍困的齊國貴族田榮。本來田榮應該知恩圖報,但由于田假的原因,田榮與項梁産生裂隙,在章邯圍攻項梁之時,田榮不肯出兵相救,最終導緻項梁被殺。

項羽由此怨恨田榮,滅秦後也就沒有分封田榮。田榮聯合同樣怨恨項羽的陳餘和彭越,發兵攻占了三齊之地,自立為王,并攻打魏國和常山國。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惱怒,于是就起兵北伐田榮。項羽北伐田榮,給劉邦還定三秦提供的絕佳的時機。

2.劉邦受封漢中王,将士思歸

巴蜀地區,交通閉塞,是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加之漢軍多是中原人士,南征北戰近三年,沒有回家的機會。現在暴秦已滅,天下息兵,他們非常思念家鄉。是以,許多将士不願意跟着他去漢中就國,在去南鄭的路上,就有許多人偷偷逃走了。到了漢中以後,偷偷逃走的人依然很多,就連兵仙韓信也打算逃走。

這個時候,如果聽任将士逃亡,将會大大削弱自身實力。反之,有效利用将士思鄉的情緒,還定三秦,進而東出争奪天下,會極大地激發将士奮勇殺敵的勇氣。

3.三秦大地受巨創,尚未恢複

上文已經說到,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在近三年的滅秦戰争中,三秦大地遭受巨創。這時距離秦亡僅數月,當地的軍事、經濟等尚未得到很好的恢複,實力正弱。此時還定三秦,正是趁虛而攻。若等到章邯、司馬欣等招兵買馬、強化防禦之後,想要還定三秦,難度将非常之大。

4.韓信申軍法,将士正欲建功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和韓信促膝長談。一番深談之後,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非常認可,于是舉辦隆重的儀式,拜他為大将軍。随後,韓信申軍法,将漢軍使用的楚爵改制為原秦國的軍功爵。在這種軍功爵制之下,士卒依靠戰場殺敵能獲得很高的爵位,享受到很好的待遇。渴望建功立業的将士和巴蜀土著,積極準備征戰疆場。

總而言之,這個時候還定三秦,時機成熟,且機會難得。

叁:還定三秦之前的防禦戰

項羽雖然不是一流的政治家,但他仍然清醒地認識到,劉邦絕不甘心偏居巴蜀做漢中王。是以,項羽三分關中,封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為王,以此來抵禦劉邦。

章邯的20萬士兵在新安被坑殺,三秦大地兵力明顯不足。章邯等整體采取了防禦,以“塞渭上”“塞陳”“距塞漢道”,來“距塞漢王”。

當時的劉邦,實力也比較弱,他采取的也是防禦戰略。他在去漢中就國的途中燒絕棧道,一方面是向項羽示意自己無東出野心,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戰略防禦,防備諸侯兵的攻擊。《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阿陵侯郭亭的戰功“以塞路入漢”,塞路就是遮塞要路,以備敵寇。

同時,進攻也是最好的防禦。當時蜀郡是漢王封地,章邯卻私自任命蜀郡郡守。這是在表明與劉邦的敵對狀态,也是政治上的咄咄逼人、以攻為守。

(平棘侯林執)以客從起亢父,斬章邯所署蜀守。《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面對章邯的政治挑釁,劉邦任命郦商為隴西都尉,當時的隴西,尚在章邯掌控之下。

漢王賜(郦)商爵信成君,以将軍為隴西都尉。《史記·樊郦滕灌列傳》

劉邦與章邯或明或暗地較勁,隴西和蜀郡地區的戰争似乎一觸即發。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肆:還定三秦,為何先要出兵隴西?

出兵隴西,是還定三秦的序幕。攻取了隴西,既鞏固了巴蜀和漢中之地,也起到了迷惑章邯的目的,為後來暗度陳倉奠定了基礎。

遠古以來,今天的漢水與西漢水是一條河道,發源于今甘肅天水西南,流經隴南地區的禮縣、成縣進入陝西略陽,再流經漢中地區,與今天的漢水一體連通。

當時,漢水上遊略陽一帶,有巨大的山間水道型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由于天池大澤儲水擡高水道的原因,漢水上遊的各個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從漢中出發,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達隴西。由天池大澤北上,可以沿故道靠近陳倉。

如此交通條件之下,韓信暗出陳倉的戰略,在糧草和兵員的輸送上不會有重大的障礙。韓信兵出陳倉之前首先攻擊隴西,是為了封鎖漢水航道,防止隴西的雍軍順流而下,在漢軍大出陳倉後襲擊漢中,從背後攻擊劉邦軍。

秦昭襄王時,司馬錯正是從隴西發兵,随着漢水攻取了楚國黔中郡。光武帝劉秀給圍攻西城的岑彭寫信說:“如果西城、上邽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可見,進攻蜀郡,隴西郡是必由的門戶。

前文已經提到,章邯私自任命蜀郡郡守,這是政治上的挑釁,也是軍事上的引誘。劉邦出兵隴西,正是将計就計。這樣進攻隴西,把章邯的注意力吸引到隴西地區,進而放松其對陳倉道、子午道的警惕,為後來出其不意、暗度陳倉作準備。

漢元年八月,漢軍向隴西進發。曹參率領一支先譴隊,攻擊隴西郡西南部的下辨縣(今甘肅省成縣西北);樊哙率領另一支先譴隊,沿西漢水繼續向西北進軍,軍鋒直指西縣(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鹽官鎮)、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大有一舉攻取隴西郡之态勢。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伍:出兵陳倉,攻取三秦

曹參、樊哙進攻隴西郡隻是虛張聲勢。與此同時,劉邦的主力部隊正沿着故道向關中進發。

攻取下辨之後,曹參的先譴部隊折向東北,與劉邦大軍彙合于故道縣。

故道縣是陳倉道上的重要據點。秦漢時期的故道縣,在今陝西鳳縣東北的秦嶺山梁上,其北就是著名的大散關。許多人誤以今甘肅省兩當縣為秦漢故道縣,其實兩當縣東楊家店一帶是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設故道郡的治所,并非秦漢故道縣。見史黨社、周振鶴文《故道的早期曆史——以考古材料為主的論證》

大散關是從陳倉道進入關中的重要關隘,章邯清醒地認識到大散關的重要性,早早就在這裡布下重兵,強化防禦。在易守難攻又重兵把守的險關之前,劉邦一時無法攻破。這時,趙衍求見劉邦,指出了一條通往陳倉的小道。劉邦軍繞過大散關,通過這條小道包圍了陳倉城。

(趙衍)雍軍塞陳,谒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章邯得到消息,火速馳援陳倉。抵達雍縣(今陝西鳳翔縣)時,陳倉城已經陷落。漢軍乘勝進攻,與章邯軍戰于雍城。這時,樊哙也率部來到雍城,章邯不敵,被迫退回廢丘(今陝西興平市)。

章邯的弟弟章平率領一部分敗退的雍軍退守好畤(今陝西乾縣東),兄弟二人分守兩城,成犄角之勢阻止漢軍東進,等待塞國和翟國軍隊的增援。

順利進軍的漢軍主力,沿渭河東進,直逼廢丘。别部漢軍在曹參與樊哙的統領之下,追擊章平,圍困了好畤。

退守廢丘的章邯,得到增援之後,軍勢複振,舉軍西出廢丘,由壤鄉(今陝西武功東南)和高栎(今陝西武功東南)出擊反攻。漢軍在正面頂住章邯軍攻擊的同時,秘密調動圍困好畤的曹參軍和樊哙軍南下,從側翼突襲章邯軍。在漢軍的兩面夾擊之下,章邯軍大敗,再次退回廢丘。

(曹參)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栎,破之。複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史記·曹相國世家》

廢丘之戰,是漢軍反攻關中的一次決定性大戰。經過這場大戰,三秦軍的主力被擊潰,喪失了主動攻擊漢軍的能力。廢丘之戰以後,章邯困守孤城,從此沒有再出廢丘一步。

取得了廢丘之戰的勝利後,漢軍一路向東,攻占了鹹陽。又分兵北上、西向,先後奪取了北地郡、上郡和隴西郡。

還要說明的是,章邯被圍困于廢丘,堅守了近九個月,直到漢二年五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城,才逼得章邯自殺、将士投降。而章平在好畤被攻破後,先向北逃往漆縣(今陝西彬縣)、向西逃往汧縣(今陝西隴縣),後沿祁山道進入隴西郡,直到漢二年正月,被漢軍俘虜。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陸:闆楯蠻作先鋒

闆楯蠻夷是古巴人部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東北部的營山、阆中、巴中、渠縣等廣大地區。他們善弩射,因使用木闆為楯,沖鋒陷陣,被稱為“闆楯蠻”。

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出沒秦國巴蜀漢中等地,傷害了上千名百姓。秦昭王重金懸賞,招募能殺虎的勇士。闆楯蠻用白竹做成弩,登樓射殺了白虎。因為是蠻夷,秦昭王沒有給他們封官賜爵,但對當地居民實行減免租稅和犯法從輕處罰等優待政策。

闆楯蠻能歌善舞,他們的舞蹈是一種集體武舞,是他們在長期與猛獸、部族鬥争中發展起來的,氣勢磅礴,悲壯肅殺,劉邦看過之後,評價其為武王伐纣之歌舞。後來還讓樂人學習,此舞便進入漢宮,後來命名為“巴渝舞”。

在還定三秦戰役之前,闆楯蠻中有一個叫範目的頭領,在阆中一帶很有恩信威望。他很有戰略眼光,慧眼識英才,料定劉邦一定會奪取天下。于是拜見劉邦,自告奮勇要招募當地土著居民,跟随劉邦平定天下。這支招募的少數民族軍隊,熟悉巴蜀漢中地形,善長山地作戰,在還定三秦戰役中,他們為漢前鋒,多次在沖鋒陷陣中取得勝利,為劉邦軍隊順利還定三秦,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定三秦後,劉邦尊重他們的意見,遣返他們回到原籍。為表其功,劉邦先後封範目為建章鄉侯、慈凫縣侯,範目固辭不受,最後劉邦還是封範目為渡沔鄉侯,讓其衣錦還鄉,享受榮華富貴。對于跟随範目将士,劉邦免除了羅、樸、咎、鄂、度、夕、龔七姓的租賦,讓當地享受了和劉邦老家豐、沛同等的優待政策。

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阆中人範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将讨關東,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阆中慈(凫)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侯。故世謂三秦亡,範三侯也。複除民羅、樸、咎、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華陽國志·巴志》
  及漢高祖為漢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求還鄉裡,高祖以其功,複同豐、沛,不供賦稅,更名其地為巴郡。土有鹽鐵丹漆之饒,俗性剽勇,又善歌舞。高祖愛其舞,诏樂府習之,今《巴渝舞》是也。《晉書·李特李流傳》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柒:燒絕和重修的是哪一條棧道?

劉邦和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廣為流傳,但燒絕和修複的到底是哪一條棧道,從西漢以來就有争議。有人認為是子午道,也有人認為是褒斜道,雙方各有論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辛德勇先生所著《論劉邦進出漢中的地理意義及其行軍路線》和漢中市檔案館館員孫啟祥先生所著《漢王劉邦就國南鄭時“燒絕棧道”考辨》發表之後,燒絕和修複的是子午道的說法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史記·高祖本紀》有比較明确的記載。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辄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

杜縣在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其南就是子午道。

2.東漢桓帝時镌刻于褒斜道石門隧洞的《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通稱《石門頌》)摩崖文中,有“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3.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有相關記載:“(直)水北出子午谷岩嶺下……又南徑蓰閣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直水今名池河,發源于秦嶺南坡甯陝縣腰竹嶺,向西南流至石泉縣境内注人漢水,與子午道方位和走勢一緻。

4.自關中穿越秦嶺到達漢中的幾條谷道中,子午道北口距當時劉邦的宿營地最近,劉邦自此入山,有利于很快擺脫項羽乃至其他諸侯王的威脅,也便于已經别定漢中的郦商部的接應。

5.《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張良送至褒中”語,這裡的“褒中”系訛文,因為“褒中”作為縣,始置于漢昭帝元鳳六年(公元前75),在司馬遷時代還未出現。而且一部《史記》,“褒中”隻在這一處出現,卻又與曆史背景和相關記載沖突,其錯訛可能性很大。辛德勇先生以唐司馬貞《史記索隐》中的解釋,考證“蝕中”、“褒中”都是“鳋(金字旁)中”之訛,一個是因字形相似緻誤,一個是因讀音相近緻誤。

6.此時的褒斜道壅塞,無法通行。褒斜道形成時代很早,至遲在春秋戰國時已成為通衢大道。但是,從秦王政即位後,一直沒有對這條道路予以維修。而這一時期秦地發生過兩次地震,對道路的破壞嚴重;始皇帝營造阿房宮,遂于此取材,更會對随後褒谷自然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是以到秦漢之際,已經壅塞日久,不可通行。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認命張湯為漢中太守,征發數萬人重修了五百裡褒斜道。

7.關于樊哙在褒斜道上修棧道的遺迹,不過是明清以來的附會流言。如今去漢中,留壩褒斜道旁有樊河,河上有樊河鐵索橋,相傳為樊哙修棧道時所建,橋旁有“建立樊河鐵索橋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似乎人證物證俱在,其實不過是明清以來,附會流言修建的觀光建築。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捌:關于樊哙和灌嬰的行軍路線問題

一、樊哙的行軍路線

《史記·樊郦滕灌列傳》記載,樊哙“還定三秦,别擊西丞白水北,雍輕車騎於雍南,破之”。于是就有人認為,樊哙攻取隴西郡西縣後,沿着渭水東下,直達雍南。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從隴西進出關中平原,必定要翻越隴山。

今日從關中平原最西端的寶雞市向西至甘肅天水,是幾乎一條直線的連霍高速,與渭河的走向一緻。但這條高速路的中間有着幾十個隧道和橋梁,那是2009年依靠現代技術才修成的高速公路。

之前數千年翻越隴山的主要通道,并不在現在的連霍高速或渭河,而是北移約50公裡,從今日陝西隴縣向西,途經關山草原,穿過隴山,到達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這條“關隴大道”,幾千年來雖然位置屢有變動,但是大緻走向應該差不多。

是以,樊哙攻取西縣後,并未攻取天水,而是虛晃一槍後立即退回下辨,并沿着這條已經被打通的陳倉道,來到雍城合擊章邯。

關于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二、灌嬰的行軍路線

《史記·樊郦滕灌列傳》記載,灌嬰“從還定三秦,下栎陽,降塞王”。因為對于灌嬰還定三秦的行軍路線記載簡略,于是有人猜測,在攻破陳倉和雍縣的同時,灌嬰率部分漢軍向東進軍,攻取了栎陽。

我認為,灌嬰根本就沒有跟随漢軍主力從陳倉道進入關中,他走的是子午道。

當漢軍先譴部隊虛擊隴西之時,灌嬰正奉命大張旗鼓地修複子午道的棧道,作出一副兵出子午的假象來迷惑三秦軍。當漢軍主力從陳倉道出兵,攻取了陳倉和雍,圍困章邯于廢丘時,司馬欣率塞國軍隊緊急馳援。

趁着塞國布防空虛,灌嬰兵出子午,一舉攻取了栎陽。後來又乘勝向西進軍,與漢軍主力合圍廢丘。

當然,這也隻是推測,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劉邦的主要将領,如曹參、周勃、樊哙等,都參與了進攻雍城和追擊章邯、章平的戰争,而史書上沒有灌嬰參與以上戰争的記載。

二、灌嬰還定三秦,首先攻取了塞國都城栎陽,而栎陽離子午道比較近。如果說他是從雍城出發,繞過關中平原一連串的城邑,直接攻取栎陽,其沿路沒有和三秦軍任何的遭遇戰,實在是難以想像。

三、《三國志》記載魏延要求和諸葛亮分兵進攻關中,就像當年韓信的策劃一樣。說明還定三秦時,除了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還有漢軍别部從另外的通道進攻。而劉邦的主要将領,除灌嬰外,沒人有分兵從他道進攻關中的可能。

玖:還定三秦戰役中的韓信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

劉向的《新序》中記載:“漢王東出,秦民歸漢,漢王遂誅三秦,定其地,收諸侯兵讨項王,定帝業,韓信之謀也。”

史料明确記載,還定三秦戰役是韓信的策劃,千百年來少有質疑者。但近年來不少人開始懷疑,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下文列舉四個問題來進行探讨。

1.當時漢軍有沒有大将職位,韓信有沒有被拜為大将?

漢王國初立的時候很多制度都是臨時出現,根本沒有定制,故說漢軍沒有大将職位是正确的,但劉邦可以随時随地設立任何一種職位。大将一職在戰國就頻頻出現,《通典》關于大将軍一職開頭就寫到:“大将軍,戰國時官也。楚懷王與秦戰,秦敗楚,虜其大将軍,屈匄是矣。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将軍。”

意思再明顯不過,大将軍是戰國時期各國已存在的職位,漢王國當時确實沒有,劉邦就是為韓信專門設立這個職位,逐漸形成制度,成為漢朝軍事地位代表性官職。劉邦在鴻門宴時稱範增做大将軍,當時陳餘為趙國的大将軍。楚國和趙國可以有大将軍,劉邦就不能有拜韓信為大将?

2.還定三秦後,諸将皆有封賜 ,獨韓信沒有,證明韓信功勞很小?

還定三秦後,好多将領都得到了賜爵、益封的賞賜,但韓信在戰後有沒有賞賜,史書沒有記載。但我們不能因為韓信沒有封賜就否定他的功勞,就像史書也沒有記載蕭何在還定三秦後得到什麼封賜,我們不能否認蕭何的功勞。事實上,當時的封賜主要是依據攻城略地的戰功,韓信當時雖被拜為大将軍,但軍隊還是由劉邦親自指揮的,韓信暫時隻能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是以沒有戰功,也就沒被封賜。

但我們可以看到,到了第二年八月,韓信就以左丞相的身份領兵攻擊魏國,若沒有過人的能力和功勞,是不可能這麼快就得到這麼高的官位。

3.司馬遷是不是把“韓王韓信拜太尉”的故事移花接木到“淮陰侯韓信拜大将軍”上?

《史記·韓信盧绾列傳》記載:“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将兵略韓地。”韓王韓信是南韓的太尉,并非漢王國官員。

韓王信确實曾經建議劉邦,趁着将士急切盼望回家的情緒,東出與諸侯争天下。這和淮陰侯韓信的“漢中對”有相似之處,但我們不能因韓王韓信說過這話,就武斷“漢中對”是移花接木。

再看韓信拜大将軍一事,劉邦在蕭何的勸說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可謂隆重之極,而任命一個南韓的太尉,何須如此大禮!

4.攻陳倉是趙衍、範目的功勞,與韓信無關嗎?

韓信作為參謀給劉邦做整個戰略部署,當然不會專門去管細節的事情,劉邦是在進攻陳倉途中受阻,得到趙衍引路進入平地進攻陳倉。而範目作為漢軍先鋒,确實立下很大的功勞。但這些都是具體的細節問題,并不能是以否認韓信的戰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