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番「幡」067

幡幡,◆1.翻動貌。○《詩‧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漢][枚乘]《梁王菟園賦》:“遊風踴焉,秋風揚焉……枝葉翬散,摩來幡幡焉。”○[明][何景明]《南山篇》:“葛葉幡幡,豈無枝蔓。”◆2.往來貌;反覆貌。○《詩‧小雅‧巷伯》:“捷捷幡幡,謀欲譖言。”○[毛]傳:“幡幡,猶翩翩也。”○《魏書‧任城王傳》:“反覆往還,譬彼讒賊,膚受既通,譖潤罔極。緝緝幡幡,交亂四國。”○[宋][曾鞏]《代書寄趙宏》詩:“一心耿耿浪誠直,百口幡幡競訶誚。”○[宋][範成大]《題潭帥王樞使佚老堂》詩:“匹馬幡幡恃天日,危言岌岌愁鬼神。”○[明][方孝孺]《雜詩》之四:“幡幡市井人,出納量錙銖。”◆3.輕率不莊重貌。○《詩‧小雅‧賓之初筵》:“曰既醉之,威儀幡幡。”○[毛]傳:“幡幡,失威儀也。”○[朱熹]集傳:“幡幡,輕數也。”○[唐][獨孤及]《送史處士歸滏陽別業序》:“三酌而威儀幡幡,深衷畢見。”

珠幡,◆飾珠的旗幡。○[南朝][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珠幡轉曜,寶鈴韻響;聞聲者入道,見形者除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秣兔羅國》:“珠幡布列,寶蓋駢羅。”○《花月痕》第五回:“白馬素車,猶是[範][張]同氣;珠幡寶蓋,終殊[娟][潤]雙棲。”

朱鳥幡(朱鳥幡),◆畫有朱鳥的旗幟。古代用以表識官號。○[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信幡,古之徽號也,是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謂之信幡也……東方郡國以青龍幡,南方郡國以朱鳥幡。”

朱幡,◆見“朱旛”。

中幡,◆雜技節目之一。表演時,舞弄頂上有幡的高大旗杆。

紙幡(紙幡),◆亦稱“紙引”。◆紙製的招魂幡。舊時喪家用紙作旗幡,上書死者名諱及生卒年月日,謂之招魂幡。○[元][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十四齣:“挑着個紙幡兒,招展着痛苦傷情。”○[碧野]《沒有花的春天》十:“[阿興]把招魂紙引插在潮濕的墳堆上。”

執幡(執幡),◆舊時葬儀,父母之喪,子持紙幡導柩而行。○[梁斌]《紅旗譜》二三:“出殯的時候,[嚴志和]跟[濤]他娘穿着大孝,執幡摔瓦。”

雲幡(雲幡),◆亦作“雲旛”。◆1.飾有雲形圖案的旗幟。○[宋][仲殊]《定風波‧獨登多景樓》詞:“花戟雲幡擁上方。畫簾風細度春香。”○《再生緣》第六一回:“一聲傳旨應哄然,忙壞了伺候宮娥與內官,這幾個日月平分開寶扇,那幾個玉蛇亂舞展雲旛。”◆2.出殯時用的靈幡。○[理由]《高山與平原》:“他一口氣跑到街上,遇到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在發喪。雲幡高挑,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銀幡(銀幡),◆見“銀旛”。

陰魂幡(陰魂幡),◆招魂的旗子。○[楊朔]《中國人民的腳步聲‧望南山》:“天大黑了,屋裏點着盞胡麻油燈,昏沉沉的,燈後設着個木頭牌位,供着碗白水。○[許老用]和[趙璧]媳婦不知從哪弄到幾張舊紙,正在燈裏糊陰魂幡。”

續命神幡(續命神幡),◆即五色續命神幡。佛教、道教均稱用此幡祈禱,可得延命之益。○《藥師經》:“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亦省作“續命幡”。○《太平禦覽》卷八一四引[晉][葛洪]《神仙傳》:“仙人用五色絲作續命幡,幡安五色。”

續命幡(續命幡),◆見“續命神幡”。

熊幡,◆見“熊轓”。

信幡,◆見“信旛”。

蝦蟆頭幡(蝦蟆頭幡),◆古代兵器上的飾物。○[宋][高承]《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戟》:“《龍魚河圖》曰:[蚩尤]造戟也。○《續事始》曰:[魏武]加蝦蟆頭幡。”

五幡,◆[西漢]末年一支農民起義軍的稱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又別號諸賊[銅馬]……[五幡]等,各領部曲,眾合數百萬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鮑丘水》:“[後漢][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將追[大槍]、[五幡]。及[平谷],大破之。”

童幡,◆紺蝶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魚蟲》:“紺蝶,一名蜻蛉,似蜻蛉而色玄紺,[遼東]人呼為紺幡,亦曰童幡。”

素幡,◆白旗。指戰敗者表示投降的旗。○《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契苾何力]會[勣]軍于[鴨淥],拔[辱夷城],悉師圍[平壤],九月,[藏]遣[男產]率首領百人樹素幡降。”

勝幡(勝幡),◆佛家設道場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幟。○《維摩經‧佛道品》:“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僧肇]注:“外國破敵得勝,則豎勝幡,道場降魔,亦表其勝相也。”○《法華經‧授記品》:“佛有大威德,名常立勝幡。”○[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勝幡西振,貞石南刊。”

喪幡(喪幡),◆亦作“喪旛”。◆喪家懸掛的白色狹長形的旗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伍秋月》:“七日啟關,去喪旛,人始知其復甦。”○[歐陽予倩]《屏風後》:“我連送終都沒有能去,扶着病回家,看見挂着喪幡白布,父親還是很嚴歷地不讓我進門。”

三幡,◆道家謂色、空、觀三者最易搖蕩人心,故以三幡為喻。○[晉][孫綽]《遊天臺山賦》:“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清][姚鼐]《九月八日謁明孝陵遊覽靈谷寺晤其方丈僧祇園》詩:“寘彼萬古懷,企此三幡通。”

青龍幡(青龍幡),◆繪有龍形的青色旗幡。代表東方。○[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信幡,古之徽號也……[魏]朝有青龍幡、朱雀幡、元武幡、白虎幡、黃龍幡五,而以詔四方,東方郡國以青龍幡,南方郡國以朱鳥幡,西方郡國以白虎幡,北方郡國以元武幡,朝庭畿內以黃龍幡。”

青幡,◆見“青旛”。

旗幡,◆見“旗旛”。

龍子幡(龍子幡),◆繡花的旗幟。○《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宋書‧臧質傳》:“﹝[臧質]﹞之鎮,舫千餘乘,部位前後百餘裡,六平乘並施龍子幡。”亦省作“龍子”。○[明]孫臨《江南曲》詩:“東風四角吹龍子,劄劄橈聲送急流。”

龍幡(龍幡),◆1.畫有龍的旗幟。○《黃庭內景經‧腎部》:“蒼錦雲衣舞龍幡,上緻明霞日月煙。”○[蔣國祚]注引[呂祖]曰:“龍幡是水生龍之象也。”○[清][魏耕]《董逃行》:“矠鱉射鯉整後廚,龍幡阿娜客來遲。”參見“龍旂”。2.中軍主帥之旗。○[宋][孔平仲]《紫髯將軍》詩:“龍幡遮火燒[赤壁],東南風急天絳色。”○[明][孫仁孺]《東郭記‧為將軍》:“從軍苦,黃花綠野,畫角促龍幡。”參見“龍旂”。

靈頭幡,◆見“靈頭旛”。

靈幡(靈幡),◆見“靈旛”。

經幡,◆即嘛呢旗。○陳宗烈《目擊雪域瞬間·吉祥婚禮》:“這時家人在屋頂四角插起新經幡,新娘家的代表向着經幡緻祝詞。”○陳旸《坐着火車去西藏·終點站聖城拉薩》:“站在布達拉宮頂上俯瞰拉薩全城,整個拉薩市區到處是一片片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角街一帶飄揚着經幡。”■參見“嘛呢旗”。

旌幡,◆見“旌旛”。

金幡,◆亦作“金旛”。◆1.縷金的旌旂。○[隋][江總]《幡贊》:“金幡化成,搖蕩相明。”○《法苑珠林》卷三六:“﹝[阿育王]﹞見[歡喜],便使取金旛金華懸諸剎上。”◆2.用銀箔製作的幡勝。○[宋][範成大]《立春郊行》詩:“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旛綵勝何。”

節幡(節幡),◆麾節幡旌。○[唐][盧仝]《月蝕詩》:“此時九禦導九日,爭持節幡麾幢旒,駕車六九五十四頭蛟螭虯,掣電九火輈,汝若蝕開齱齵輪,禦轡執索相爬鉤。”

降幡,◆見“降旛”。

魂幡,◆見“魂旛”。

黃幡(黃幡),◆見“黃旛”。

畫幡(畫幡),◆亦作“畫旛”。◆有畫飾的長方而下垂的旗子。○《史記‧封禪書》:“其秋,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為太一鋒,命曰‘靈旗’。”○[明][袁宏道]《侵曉見閨人禮懺》詩:“殘月微微散曉星,窗風吹動畫旛鈴。”

告止幡,◆亦作“告止旛”。◆[唐][宋]時官吏儀仗,在前引道者所執之旗,上有“告止”兩字,以禁止行人,猶後來所用的“肅靜”、“回避”牌。○《新唐書‧儀衛志下》:“親王鹵簿。有清道六人……次告止旛四,傳教旛四,信旛八。凡旛皆絳為之。”○[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今上[熙寧]五年,方講日朔[文德殿]視朝立仗之儀……黃麾幡一,告止幡一。”

佛幡,◆佛寺所用的幡蓋。○《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二年》:“[武周]進逼[介州],沙門[道澄]以佛幡縋之入城,遂陷[介州]。”

風幡(風幡),◆亦作“風旛”。◆風中的旗幡。○《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對論,一雲幡動,一雲風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師曰:‘可容俗疏輒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後用為典實。○[宋][陸遊]《示客》詩:“風旛畢竟非心境,瓦礫何妨是道真。”

幡子,◆旗幟。○[唐][裴鉶]《傳奇‧聶隱娘》:“半宵之後,果有二幡子,一紅一白,飄飄然如相擊於床四隅。”○[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下赦》:“旋立雞竿,約高十數丈,竿尖有一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四字。”

幡紙(幡紙),◆古代裁剪成一定規格,用來寫字的絹帛。○《太平禦覽》卷六○五引[晉][王隱]《晉書》:“[魏][太和]六年,博士[張揖]上《古今字詁》,其巾部雲:‘紙,今紙也,其字從巾。古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絹,枚數重沓,即名幡紙,字從系。’”[宋][董逌]《廣川書跋》卷十:“古人治紙,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舊書長短,隨事截之,則為幡紙……自[漢][魏]遺字多用幡紙,[晉][宋]多用麻紙,而[隋][唐]多用經紙。”○[餘嘉錫]《書冊制度補考‧糊縫》:“又考[竇泉]《述書賦》自注雲:‘[皇象]寫《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紙每一大幅有一縫線聯合之。’蓋[皇象]所用必是幡紙,故可用線縫聯,此昔人所未知也。”

幡信,◆題表官號以為符信的旗幟。○《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是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六曰鳥蟲書,是以書幡信也。”○[沈從文]《邊城》二:“地方還有個厘金局,辦事機關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廟裏,經常挂着一面長長的幡信。”

幡校,◆軍中掌管旗幡的校尉。○《晉書·隐逸傳·夏統》:“〔賈充〕欲耀以文武鹵簿,覬其來觀,因而謝之。遂命建朱旗,舉幡校,分羽騎爲隊,軍伍肅然。”○《漢書·成帝紀》:“從胡客大校獵”唐顔師古注引如淳曰:“合軍聚衆,有幡校擊鼓也。”

幡舞,◆[晉]代舞名。○《宋書‧樂志一》:“[晉]《鞞舞哥(歌)》亦五篇,又《鐸舞哥(歌)》一篇,《幡舞哥(歌)》一篇,《鼓舞伎》六曲,並陳於元會。今《幡》《鼓》哥(歌)詞猶存,舞並闕。”○《說郛》卷一二○引[宋][樂史]《柘枝譜》:“[漢]則《巴渝舞》、《女舞》,[晉]則《白紵舞》、《幡舞》、《扇舞》,[唐]則《霓裳舞》,視《柘枝》舞態、曲調各有攸勝。”

幡勝(幡勝),◆即彩勝。用金銀箔羅彩製成,為歡慶春日來臨,用作裝飾或饋贈之物。○[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亦是以相承設之。或於歲旦刻青繒為小幡樣,重累凡十餘,相連綴以簪之。此亦[漢]之遺事也。俗間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誤也。”○[宋][蘇軾]《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翦宮花。”○《宋史‧真宗紀二》:“詔宮苑、皇親、臣庶第宅。飾以五綵,及用羅製幡勝、繒帛為假花者,並禁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

幡剎,◆寺前所立幡柱。也稱“剎竿”、“剎”。求道的僧侶得一法,每於此建幡昭告遠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禍兆》:“[蕭澣]初至[遂州],造二幡剎施於寺,設齋慶之。齋畢作樂,忽暴雷霹靂,剎各成數十片。”○[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僎]([馮僎])一夕夢登[崇孝寺]幡剎極高處打‘方響’。”

幡然,◆劇變貌。○《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荀子‧大略》:“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楊倞]注:“幡與翻同。”○[唐][皇甫湜]《答劉敦質書》:“無所歸適,乃幡然復故,即日裝貧策羸而歸。”○[宋][李綱]《與張相公》:“因[淮西]之變,痛自懲創,輯睦將帥,博詢眾謀,惟其是之為從,幡然改圖,則未必不轉禍而為福也。”○[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喧(宣)諭讀書士子》:“茲留數語,令爾細思,或有幡然之悟。”○[魯迅]《而已集‧“公理”之所在》:“問問你們所自稱為‘現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變計,另外運動,收受了新的戰勝者的津貼沒有?”

幡旗,◆旗幟。○《史記‧天官書》:“故北夷之氣如群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後漢書‧劉盆子傳》:“[寶]([李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唐][岑參]《送郭僕射節制劍南》詩:“鐵馬擐紅纓,幡旗出禁城。”

幡節(幡節),◆幡旌麾節。○[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有‘霓裳曲’者,率皆執幡節,被羽服,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

幡戟,◆旌旗和棨戟。泛指前驅儀仗。○《南齊書‧東昏侯紀》:“每三四更中,鼓聲四出,幡戟橫路,百姓喧走相隨,士庶莫辨。”

幡緝(幡緝),◆《詩‧小雅‧巷伯》:“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毛]傳:“緝緝,口舌聲。翩翩,往來貌。”又:“捷捷幡幡,欲謀譖言。”○[毛]傳:“捷捷,猶緝緝也。幡幡,猶翩翩也。”因以“幡緝”形容往來啾唧不休。○[清][杜岕]《小鳥》詩:“小鳥何幡緝,飛來不擇音。”

幡麾,◆指揮用的幡旗。○《吳子兵法‧應變》:“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後漢書‧禮儀志中》:“以小黃門幡麾節度。”○《晉書‧藝術傳‧戴洋》:“說死時天使其為酒藏吏,授符錄,給吏從、幡麾。”

幡華(幡華),◆見“幡花”。

幡花,◆亦作“幡華”。◆供佛的幢幡彩花。○[唐][康駢]《劇談錄‧真身》:“坊市以繒綵結為龍鳳象馬之形,紙竹作僧佛鬼神之狀,幡花幢蓋之屬。”○《舊唐書‧王縉傳》:“[代宗]七月望日於內道場造盂蘭盆……是日,排儀仗,百僚序立於[光順門]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二年》:“唯取內庫彩物大造幡花,又出諸服玩,令僧散施貧乏以求福。”○[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濟顛化緣疏》:“屋勢壓頭,人難住足。神鬼將近于悲泣,幡華莫稱于莊嚴。”

幡竿,◆繫幡的杆。○《宋書‧武帝紀上》:“大軍至左裡,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沈水,眾並怪懼。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唐][蕭至忠]《三會寺應制》詩:“網戶飛花綴,幡竿度鳥迴。”○[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殿前兩幡竿,高數十丈,左則京城所,右則修內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藝解。”

幡蓋(幡蓋),◆幡幢華蓋之類。○《南齊書‧高帝紀上》:“至是又上表禁民間華偽雜物:不得以金銀為箔……不得用紅色為幡蓋衣服。”○[唐][岑參]《登千福寺楚金禪師法華院多寶塔》詩:“焚香如雲屯,幡蓋珊珊垂。”○[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一》:“其西有[桃源洞],相去五裡,須秉炬深入,中多幡蓋纓絡之物。”參見“旛蓋”。

幡綵,◆幡旗絲條。○《普曜經·現書品》:“諸天龍神及犍沓和,在虛空中各各異形,散華燒香,垂珠幡綵。”○《經律異相·目連遷無熱池現金翅鳥》:“有龍婇女各二千人,其色姝妙,姿媚無量,口出熏香,擎持雜花,末香塗香,調作諸妓,以詠佛德,興悅衆會,於虛空中幡綵垂間,寶鈴和鳴,音踰諸聲。”

幡布,◆抹布。

幡薄,◆丹書符籙之類。○《呂氏春秋‧觀表》:“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雲也。綠圖幡薄,從此生矣。”○[高誘]注:“幡亦薄也。”○[陳奇猷]校釋:“[譚]([譚戒甫])謂‘綠圖’即‘籙圖’,頗似[漢]代讖緯書,[楊]([楊樹達])謂‘綠圖幡薄’蓋豫言人世禍福之書,如‘亡[秦]者[胡]’、‘赤伏符’之類,皆是也……‘簿’(薄)即‘符’之同音假字。”○[章炳麟]《訄書‧訂實知》:“既知政教,又以暇遊藝,藉物以詗其姓名人地,則綠圖幡薄自此作。”參見“丹書”。

春幡勝(春幡勝),◆春幡和春勝。○《東京夢華錄‧立春》“立春”[鄧之誠]注引[宋][金盈之]《醉翁談錄》:“是日自郎官禦史寺監長貳以上,皆賜春幡勝,以羅為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十三年》:“立春節,學士院始進文章詞,百官賜春幡勝。”

春幡,◆春旗。舊俗於立春日或掛春幡於樹梢,或剪繒絹成小幡,連綴簪之於首,以示迎春之意。○[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綵幡(彩幡),◆見“綵旛”。

寶幡(寶幡),◆亦作“寶旛”。◆佛寺中懸掛的旗幡。○《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於階道側豎諸寶幢,無量寶幡懸其幢頭。”○[唐][綦毋潛]《題鶴林寺》詩:“珊珊寶幡挂,焰焰明燈燒。”○[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這中元節,村中男女,許到[白雲庵]與皇後[周娘娘]懸挂寶旛。”

白武幡,◆見“白虎幡”。

白獸幡(白獸幡),◆見“白虎幡”。

白虎幡,◆有白虎圖像的旗。古代用作傳布朝廷政令或軍令的符信。○[晉][崔豹]《古今注‧輿服》:“[魏]朝有青龍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黃龍幡五,而以招四方……今[晉]朝唯用白虎幡。”○《宋書‧百官志》:“殿中將軍……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白虎幡監之。”○《南史‧蕭穎胄傳》:“初,[山陽]出[南州],謂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還矣。’”[唐]避[太祖][李虎]諱,改為“白武幡”或“白獸幡”。○《晉書‧職官志》:“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鹵簿陳列齊肅。”○《北史‧封敕文傳》:“[敕文]謀於眾曰:‘困獸猶鬥,而況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賊眾,若能歸降,原其生命。應時降者六百餘人。”○《隋書‧禮儀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給二馬軺車一乘,白獸幡及節各一。”

白幡,◆戰敗者表示投降的白旗。○《南史‧劉劭傳》:“[蕭斌]聞[大航]不守,惶窘不知所為,宣令所統皆使解甲,尋戴白幡來降,即於軍門伏誅。”○《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始得[昭王]怕懼之心,遂即白幡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