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作者:醫療空間

《畫人傳》~第459篇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文/盧秀輝

陳之佛(1896.9.23--1962.1.15), 又名陳紹本、陳傑,号雪翁,浙江餘姚人。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陳之佛父親陳也樵,字愛瑛,曾是一位讀書人,想以科考振興家業,可面臨家境頹勢,最後隻能選擇棄文從商。他咬牙再度變賣祖輩的田産。苦苦籌得經商資本,在浒山所城東門外的街上開了一家“振華大藥房”的西藥店,後又開了兩家染坊。陳之佛的母親是餘姚曆山翁氏望族的獨生女,自幼受到封建文化禮教的熏陶,盡力撫子治家,為陳愛瑛減輕負擔。母親翁氏一共生過十六個子女,但因先天等原因,有六個子女不幸夭折,留下的為六女四男。陳之佛是家裡的第七個孩子,并在男孩中排行第三。陳愛瑛的西藥店和兩家染房經營越來越有起色,小有賺頭後,漸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陳之佛六歲時,父親就把他送進了二伯父開設的學館,開始習讀四書五經。一年後。陳之佛被其父轉入鄰近的另一所私塾就讀。1904 年,浒山所城内出現了第一所新式學堂三山蒙學堂。陳之佛也奉父親之命,入該學堂就讀。翌年,三山蒙學堂的個别教師為了破除迷信思想,帶領學生來到廟宇,動手打了菩薩的耳光。引起了強烈的非議,大家都覺得三山蒙學堂的老師做得太過分了。一些家長紛紛讓自己的孩子離開三山蒙學堂,轉學他處。經陳愛瑛及多位族長族兄商議,動用家族公産,自行開辦了一所“承先學堂”。聘請了三名秀才教書。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1910年,在父親的允準下,陳之佛去錦堂學校讀書,安排他直接升入預科二年級學習。8 月,陳之佛突然患上了重病,主要症狀是高燒不退、四肢乏力、不思飯食,以至于卧床不起,無法正常學習。在療治過程中,陳之佛的四姐和大嫂都為他付出了很多。後來,大嫂因病盛年去世,陳之佛極為悲恸,覺得自己這一生連報答她的機會都沒有了。

1912 年,陳之佛的父親的好友黃越川,曾經留學日本,在他的建議下,決定送陳之佛去杭州投考浙江公立甲種工業學校。陳之佛選擇了機織科,系統學習了繪畫、圖案等課程。1916年,陳之佛畢業留校任教,教授染織圖案、機織法、織物意匠、圖案和圖畫等課程。與陳之佛同時執教的有位日本籍教員管正雄,此人擅長圖案與意匠,而且懂得照相術與風景、人物像制織技術,陳之佛深受影響。在管正雄的幫助下,陳之佛編寫出《圖案講義》,以備教學之用,由杭州省立甲種工業專門學校石印成冊,在内部發行使用,《圖案講義》成為大陸關于圖案學的第一本著作。

甲午戰争後,中國開始派遣留學生到日本以尋求改良中國社會的良方。當時不直接取法西洋是基于諸多考量的,康有為、張之洞、梁啟超等人都曾撰文解釋,比如距離近、所需費用少、日文容易通曉,以及日本已經在學西的過程中“去蕪存精”,而大陸必須正視近代科學文化的落後狀态,奮起直追,組織大規模的留日活動是彎道超車。中國新式美術教育最初受日本影響,最早的一批美術留學生多赴日本求學,其中有陳師曾、何香凝、李毅士、李叔同、高劍父、陳樹人、陳抱一、汪亞塵、朱屺瞻。關良、豐子恺、陳之佛、丁衍镛、許幸之、倪贻德、傅抱石等人。他們學成回國後,成為 20 年代國中國美術教育最為重要的師資力量。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1918年,陳之佛考取浙江省教育廳留日官費生。10月東渡日本,經戎昌骥先生舉薦,得以在日本畫家三宅克已先生處研習水彩、水粉,後又經三宅先生介紹,到白馬會洋畫研究所學習素描,并進入洋畫家安田稔畫室訓練素描人體。陳之佛留學期間在西畫技巧方面的訓練,對他後來的工筆花鳥創作必然有所助益。翌年,陳之佛參加東京美術專科學校入學考試,但該校工藝圖案科向來不對外招生,隻有美術部招收外國留學生。為了學習圖案,陳之佛在三宅先生的幫助下,幾經周折,終于考取日本文部省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工藝圖案科,師從日本圖案法創立者島田佳矣教授,成為該科首位外國留學生,也是中國官費留學日本專門學習工藝圖案第一人,陳之佛的美術教育觀念也直接受到了日本近代教育的熏陶。

1923 年,陳之佛于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畢業,歸國後受聘于上海東方藝術專門學校,任該校圖案教授,更名“之佛”,從此開啟了他的執教生涯。陳之佛在教學之餘,投入大量精力獨立籌資建立了“尚美圖案館”,館址位于上海福生路德康裡二号,這是大陸第一所專門從事圖案設計的事務所和培養專業設計人才的教學實踐機構。陳之佛帶領學生為廠商設計工藝品,尤其是絲織、染織等相關行業的圖案及意匠創意,以理論結合實踐,推行他的教育改革理念,培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圖案設計人才。“尚美圖案館”的成立,在當時代表了全新的設計理念和營運模式,标志着現代工業生産中設計與制造分工的萌芽,确立了陳之佛作為大陸現代工藝美術先驅的地位。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陳之佛為“尚美圖案館”編寫了《圖案》第一、二集,他們的設計取材廣泛,色彩典麗,式樣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實用價值。當時的資本家十分短視,經營手段陳舊,不願為無形的藝術和更為長久的利益投資。一些企業甚至還以保護國貨為名提議模仿和抄襲外國産品的樣式。而“尚美圖案館”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可是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中,他們未能形成有效的商業投資和營運系統,難扭時風,陷于窘境,被迫于1927 年停辦,未能實作陳之佛培養專門設計人才與民族工業共同發展的構想。

陳之佛辭去中華藝大教職前往廣州出任市立美專教授兼圖案科主任,同時任教的還有他在日本留學時的朋友關良、丁衍镛、倪贻德等人。1931年,陳之佛應徐悲鴻邀請,來到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1933 年,53 位畫家在南京發起組織成立了中國美術會,成為當時中國美術界的核心組織。美術會由王祺、高希舜、李毅士、張道藩、潘玉良五人籌備,在當年11月舉行的成立大會上,陳之佛被推選為9名理事之一。作為核心機構的一名重要組織者,陳之佛在美術界的影響和作用與日俱增。1934年9月,陳之佛第一次以“雪翁”署名,在南京中國美術會第一屆美展上,展出了自己10 件工筆花鳥作品,反響熱烈,使人們看到了工筆花鳥新的希望。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1940 年 5 月,中國美術會與美術界抗戰協會合并成立中華全國美術會,取代早期的中國美術會,陳之佛再次被推選為常務理事。徐悲鴻、張大千、呂斯百、常書鴻、劉開渠、王臨乙、許士骐、張書族、黃君璧等一代名流均先後來到重慶,美術活動又逐漸活躍起來。翌年3月,陳之佛首次個人畫展在重慶隆重開幕,所展作品均為工筆花鳥畫,其别具一格的品味和大膽創新的風格引起畫界的極大反響。著名學者潘菽在《中央日報》上寫道:“陳之佛先生是我所認為當代作手中最具藝術風度的一個人。他的态度是很認真、沉着的,他在作畫時确守着規矩、準繩,不讓自己的步伐有一點錯亂,這是他每一幅畫面上無論誰都能看到的,他已由熟而巧,浸浸乎出我入紀了。”

1946年12月12日,由徐悲鴻和陳之佛倡議,“徐悲鴻、陳之佛、呂斯百、傅抱石、秦宣夫聯合展覽”在南京隆重開幕。此次展覽中西合璧,形式多樣,内容豐富,有力推動了戰後中國美術的發展。陳之佛個人參展作品達 54 件,均為工筆花鳥作品。1947年,陳之佛被任命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兼藝術組專門委員。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解放後,南京中央大學更名“南京大學”,陳之佛繼續在藝術系任教。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成立南京師範學院,陳之佛任該院美術系教授。1956 年,擔當系主任。

陳之佛在40歲前,山水和畫鳥都有所涉獵,既無明顯的師承關系,也不曾專攻。後來,憑籍自身的才情與勤奮,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而專事工筆花鳥。陳之佛看畫冊,讀畫論,日夜鑽在筆墨丹青中,緻廢寝忘食,他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與藝術風格的形成是互相促進的。他在藝術上的成功,是他對藝術的極大熱忱,才使他深入探研中國繪畫之傳統堂奧,走出傳統而開工筆花鳥繪畫之新風。

盧秀輝有《為陳之佛雪翁歌》一首,詩雲:

雪翁立山峰,頓覺眼前空。

超邁獨到處,掠過塵世蒙。

東洋學藝庇,歸來若乘風。

設計似插翼。時情如盲聾。

鳳立古丘壑,龍展馭仙公。

此迹渾入市,豈能快胸勤?

辛苦無昏旦,忘食有蔥茏。

由熟而巧融,規矩準繩同。

平生前賢蹤,又與後學隆。

筆下得從容,心中能綠紅。

萬世古柏松,全在出稚童。

師生仰一體,純仁正明聰。

探研堂奧動,工筆新風中。

走出古人囿,破卻傳承統。

清歌震蒙茸,呼鳥閑雲從。

陳之佛在40歲後,迅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專事工筆花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