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為微軟改變零售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近日,微軟宣布永久性關閉全球 83 家線下實體零售店,将專注于線上銷售。包括組建特殊背景和技能的團隊,為各種規模的使用者群提供遠端服務,線上虛拟研讨,線上教程視訊,1 對 1 視訊銷售支援服務等。
未來,微軟僅保留紐約、倫敦、悉尼、華盛頓雷德蒙德四地實體店,重新設計後作為「體驗中心」,而非零售店,來展示微軟最新技術的疊代。這是繼 3 月 16 日,微軟因新冠肺炎大流行關閉零售店以來,又一更新動作,為此微軟還将支付 4.5 億美元的關閉門店費用。
據了解,鼎盛時期,微軟在全球擁有 116 家實體零售店,北美地區就有 106 家,占比高達九成以上。因而,本次微軟關閉線下零售店,受影響的也主要是北美地區市場的使用者。
自 2009 年,微軟開設第一家實體零售店以來,一直飽受争議,從選址、零售店外觀、客流量、到每平方米銷售額受到 360 度「嘲笑」。GlobalData 零售分析師 Neil Saunders 甚至直言,「2009 年微軟商店首次亮相後,微軟模仿蘋果表現得一直很差勁。」
微軟關閉全球線下門店是其業務戰略從軟硬體一體到智能雲、線上辦公轉折的重要舉措,也将對微軟未來的市場定位産生重要影響。
難以模仿的蘋果回顧微軟近十一年的零售戰略,微軟的确踐行着沒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一切以蘋果周邊為「據點」。
Thinknum 就曾統計過,北美地區 274 家蘋果商店與 85 家微軟商店的選址重合度,最後的統計結果令人驚訝。每一家微軟商店一英裡之内就有一家蘋果商店,在 85 家微軟商店中恰好有 82 家與蘋果商店距離不到一英裡,有 75 家距離不到 0.5 英裡。特别是在紐約、多倫多等大型購物中心,微軟商店與蘋果商店往往就隔着一條街,距離不足 0.25 英裡。

不僅僅是門店選址的高度重合,在軟硬一體的銷售政策、以及門店外觀、門店内部設施、配件,如全玻璃透明外觀、展示桌、答疑台、Genius Bar 等,微軟也和蘋果高度相似。盡管如此,同樣的土壤結出的果實卻大不相同。
嚴格意義上來講,微軟的線下門店并未走出北美地區,而蘋果的線下門店遍布全球,在門店的數量上,蘋果遠遠超出微軟,是其規模的四五倍。客流量方面,兩者也相差甚遠。幾年以前,媒體就做過相關試驗,統計在同一個購物中心内,機關時間進入微軟商店和蘋果商店的人數,蘋果商店常常人滿為患,微軟商店卻空無一人。微軟商店即便有顧客,從業人員也往往比顧客都多。
客流量直接影響新零售的關鍵性名額「坪效」,即每平方米産生的營業額。早在 2017 年,蘋果一位進階經理就統計過蘋果商店的坪效,當時,蘋果的坪效就超過世界頂級珠寶商蒂芙尼近兩倍,超過最大汽油零售商之一美國墨菲 1.5 倍,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微軟則前 20 名都未進入。
在營收上的展現也更為突出。2019 年财年,蘋果實體店和線上商店産生的收入占總營收的 31%,多個第三方研究資料顯示,蘋果創造了最大的坪效。蘋果實體店與線上商店兩種管道勢均力敵,形成線下 + 線上的完整營銷組合。
相比之下,微軟線下實體店的營收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計。
2001 年 5 月 19 日,蘋果的第一家商店在弗吉尼亞開業,三個小時後,蘋果第二家商店在南加州開業。開業前兩天,蘋果就吸引了數千位顧客,銷售額達 60 萬美元,不得不需要保安維持秩序。此後,蘋果商店的擴張一路高歌。
在微軟線下管道建設正酣時,庫克一度挖來 Burberry 的安吉拉 · 阿倫茨負責蘋果新零售業務,打造蘋果的奢侈品定位。蘋果商店的成功之處在于,初期準确的定位,品牌的塑造,對時尚、使用者觸感體驗的重視,以及極高的使用者粘性、使用者忠誠度。
微軟難以複制蘋果的更重要一點,在于兩者的産品陣容組合、産品模式不同。蘋果産品覆寫手機、PC、TV、可穿戴裝置、智能音箱等硬體和流媒體、音樂、雜志、遊戲訂閱等軟體,通過硬體産品的銷售帶動軟體産品和第三方開發者生态。而微軟 Surface 系列電腦、Xbox 遊戲裝置等硬體系列産品單一,軟體生态體驗不足。
微軟戰略重置:「一個時代的終結」其實,微軟作為軟體巨擘,目前主要的業務營收依賴于企業服務,如智能雲、Office 辦公套件、Dynamics、Windows。SaaS 創業顧問吳昊告訴極客公園,「軟體産品很少通過門店銷售,微軟是有硬體才需要門店銷售和體驗。」
這裡不得不提到,微軟前 CEO 史蒂夫 · 鮑爾默掌舵微軟的十三年期間,微軟曾緻力于轉型硬體廠商,大舉進入移動端市場,視蘋果為「頭号」競争對手。包括 Surface、Xbox、Windows Phone、微軟線下商店等就是鮑爾默時代的産物。
後續的發展人盡皆知,微軟軟硬結合的轉型之路發展并不順利,微軟在 PC 端的軟體優勢沒有複制、移植到移動端和硬體端。Windows Phone 無法拉攏頭部手機廠商,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建構完整的服務生态,最後于 2017 年「壽終就寝」。
而 Surface 系列硬體,自 2012 年年底推出進入 PC 市場,卻一直未出現一款爆款、暢銷産品。Surface 的産品線在不斷增加,銷售額卻連續八年幾乎停滞不前,不及蘋果一條産品線的營收,甚至一度出現萎縮。獨立分析師 Neil Cybart 認為,微軟的 Surface 業務在電子消費領域将會愈發式微。
微軟線下商店作為微軟硬體業務的最後一塊堡壘,它的失守透露出一個重要信号,即微軟未來戰略資源将更加傾斜于智能雲、Office 等軟體業務,Surface 為代表的硬體業務戰略優先等級将會下降。微軟的直接競争對手不再是蘋果,而是 AWS、Slack、Zoom、Salesforce 為代表的雲計算、線上辦公巨頭。
戰略重置後的直接表現就是,微軟的銷售模式發生了根本轉變。「To B 銷售與 To C 銷售有很大的不同。To B 大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單一單地做,另一種是 B2C2B 模式,通過網絡效應,傳遞到 C 端,再傳遞到 B 端,但大部分還是通過一單一單的模式做。」SaaS 創業顧問吳昊說。
微軟軟硬結合的時代将正式終結,薩提亞 · 納德拉的智能雲時代全面到來。
多個第三方研究機構資料顯示,全球公有雲 IaaS+PaaS 市場,微軟 Azure 僅次于亞馬遜 AWS 位居第二位。盡管在營收上,微軟 Azure 暫時遜于亞馬遜 AWS。但在主導企業數字化的 C 級高管資源方面,如 CEO、CTO、COO、CIO,微軟的優勢明顯。
此外,微軟 Azure 還與 Office 365、Teams 相結合,微軟混合雲、多雲解決方案更加成熟,都讓微軟 Azure 超過亞馬遜 AWS 成為企業上雲的首選。
微軟錯過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卻抓住了雲機遇,蘋果未錯失移動時代,卻失去了公有雲市場的入場券。很難說在微軟與蘋果的對決中誰勝誰負。顯而易見的是,微軟正在重新找回自己的優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