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紗(紗紗),◆細微。
圓紗(圓紗),◆即團紗。○[南朝][陳][張正見]《怨詩》:“舞袗飄冶袖,歌扇掩圓紗。”
羽紗(羽紗),◆一種薄的紡織品。用棉與毛或絲等混合織成,多用來做衣服襯裡。○[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羽紗羽緞》:“國朝[王漁洋]《香祖筆記》雲:‘羽紗、羽緞出海外[荷蘭]、[暹羅]諸國。○[康熙]初入貢,隻一二疋,蓋輯百鳥鷸毛織成。’按,近世所謂羽紗、羽緞者襲其名而非復是物矣。”
洋紗(洋紗),◆1.舊時稱用機器紡的棉紗。◆2.舊時稱用細棉紗織成的一種平紋細布,質地輕薄,多用來做手絹、蚊帳、窗簾和夏季服裝等。○[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如願》:“[何大媽]一下笑醒過來,見薄洋紗窗簾上隱隱透出白光,天還沒大亮呢!”◆補證條目■舊時稱用細棉紗織成的平紋細布。質地輕薄,多用來做手絹、蚊帳、窗簾和夏季服裝等。因其原由外洋輸入,故稱。○《海上花列傳》第十七回:“兩行排着七八張鐵牀,橫七竪八睡着幾個病人,把洋紗帳子四面撩起摜在牀頂。”
眼紗(眼紗),◆蒙眼的紗巾。○[明][沈德符]《野獲編‧司道‧布按二司官》:“﹝布政司、按察司﹞俱坐轎開棍,今則導以尺箠策馬帶眼紗,與京師幕寮無異矣。”○《隋唐演義》第四三回:“﹝[賈潤甫]﹞叫手下人兩個做土工的,把槽頭四五個牲口喂飽了牽出來,男女帶上眼紗,加鞭望[瓦崗]進發。”
香雲紗(香雲紗),◆一種表面塗有薯莨汁液的提花絲織品。適於作夏季衣料,主要產地是[廣東]。也稱薯莨綢、拷紗。○[冰心]《寄小讀者》五:“她母親穿一套青色香雲紗的衣服,五十歲上下,面目藹然。”
霞彩紗(霞彩紗),◆色澤紅艷而質地輕薄的織物。
烏紗帽(烏紗帽),◆1.帽名。○[東晉][成帝]時宮官著烏帢。○[南朝][宋]始有烏紗帽,直至[隋]代均為官服。○[唐]初曾貴賤均用,以後各代仍多為官服。○《宋書‧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宋][陸遊]《探梅》詩:“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繡毬拋下,恰打着[光蕊]的烏紗帽。”參閱[唐][劉肅]《大唐新語‧厘革》。2.指官位;領導地位。○[明][馮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浩然]《艷陽天》第一一四章:“﹝[馬之悅]﹞唯恐掉了烏紗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獄裏頭推?沒那事兒!”[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十二章:“[洪長嶺]點頭道:‘來,當然來!摘了我的烏紗帽,還能摘走我幹革命的這顆心?!’”
烏紗巾(烏紗巾),◆即烏紗帽。又稱唐巾。○[唐][李白]《翫月金陵城西往石頭訪崔四侍禦》詩:“草裹烏紗巾,倒被紫綺裘。”○[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之三:“烏紗巾上是青天,檢束酬知四十年。”參見“烏紗帽”。
烏紗髻(烏紗髻),◆罩着黑紗的髮髻。○[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見[憶娘]戴烏紗髻,著天青羅裙,眉目秀媚。”
烏紗(烏紗),◆1.指古代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唐][皮日休]《夏景沖淡偶然作》詩:“祗隈蒲褥岸烏紗,味道澄懷景便斜。”○[宋][王禹偁]《<李太白真贊>序》:“龍竹自攜,烏紗不整;異貌無匹,華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聲未絕,隻見班部中閃出一官,烏紗象簡,趨跪丹墀。”◆2.泛指官帽。○[清][洪楝園]《後南柯‧辭職》:“想當年司憲護高牙,誤軍事褫烏紗,如爐王法便追拿。”參見“烏紗帽”。3.借指官位。○[明][孫仁孺]《東郭記‧與之大夫》:“覷了這人情笑殺,可道當今底是識烏紗。”參見“烏紗帽”。◆4.黑紗織物。參見“烏紗髻”。
團紗(團紗),◆團扇的別稱。古代團扇多以絹紗為之,故稱。○[南朝][宋][庾肩吾]《賦得轉歌扇》:“團紗映似月,蟬翼望如空。迴持掩曲態,轉作送聲風。”
頭紗(頭紗),◆婦女蒙在頭上的紗巾。多用於防風或裝飾。○[柯岩]《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姑娘很美,微風吹着頭紗,真是飄飄欲仙,似乎她就要淩空而去。”程乃珊《藍屋》三:“隔着薄薄的頭紗,[芬]怯怯地發問。”
鐵紗帽(鐵紗帽),◆比喻穩固的官職。○[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土司妻》:“[廣西]、[雲]、[貴]多有土司,雖有降罰處分,例不革職,其廢弛不法者,奏革後擇其子襲之,故俗謂土司曰‘鐵紗帽’。”
鐵紗(鐵紗),◆用細鐵絲縱橫交錯編結成的網狀物。多用來做紗窗、紗門。○[曹禺]《雷雨》第一幕:“中間的門開着,隔着一層鐵紗門。”
素紗(素紗),◆亦作“素沙”。◆白色縐紗。○《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鄭玄]注:“素沙者,今之白縳也。”○《禮記‧雜記上》:“內子以鞠衣、褒衣、素沙。”○[鄭玄]注:“素沙,若今紗縠之帛也。”○《明會典‧冠服一‧皇帝冕服》:“中單以素紗為之。”
紗子(紗子),◆方言。即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綿州]諸邑,各有所出,謂之八子:[巴西]紗子、[魏城]扇子……[巴西]紗一疋重二兩,婦人製夏服,甚輕妙。”
紗罩(紗罩),◆1.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製頭巾。○[清][李漁]《奈何天‧驚醜》:“[醜摸着老旦代揭紗罩介]小姐,請安置了罷。”◆2.蒙紗的燈罩。◆3.蒙紗的防繩罩子。◆4.煤氣燈或揮發油燈上的主要附件。用亞麻或人造絲編成網狀再在硝酸釷、硝酸鍶溶液中浸製而成,遇熱即發強光。這種燈稱紗罩燈或汽油燈。
紗帳(紗帳),◆紗製帳幕。張設於殿堂,以隔內外。○《後漢書‧馬融傳》:“﹝[馬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南齊書‧高帝紀下》:“內殿施黃紗帳,宮人皆著紫皮履。”○[唐][雍陶]《和河南白尹》:“藤架如紗帳,苔牆似錦屏。”
紗元(紗元),◆狀如紗緞和元寶的紙製迷信用品。舊時送喪家備焚化用的禮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直捱到開吊那天,他還買了點香燭紗元,親來吊奠。”
紗羊(紗羊),◆蟲名。蜻蛉之別名。
紗箱(紗箱),◆迷信用品。○[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閩]人最重中元節,家家設楮陌冥衣,具列先人號位,祭而燎之。女家則具父母冠服袍笏之類,皆紙為之者,籠之以紗,謂之紗箱,送父母家;女死,婿亦代送。”
紗扇,◆紗織的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谲》:“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蔔!’”
紗囊(紗囊),◆紗製的袋。○[晉][王嘉]《拾遺記‧周》:“﹝[江][漢]之民﹞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味,採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並沉水中,以驚蛟龍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
紗帽圓領(紗帽圓領),◆泛指官服。○[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二:“舅前番來賀,紗帽圓領。此日登門,朝珠補挂。”
紗帽生(紗帽生),◆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小生的一種。大都扮演文官。如京劇《玉堂春》中的[王金龍]等。
紗帽(紗帽),◆1.紗製官帽。○《北齊書‧歸彥傳》:“[齊]制,宮內唯天子紗帽,臣下皆戎帽,特賜[歸彥]紗帽以寵之。”○《舊唐書‧輿服志》:“[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古裝的武將和文人,文戴紗帽,武披甲胄。”◆2.[明]代定為文武官員常禮服。參閱《明史‧輿服志三》。因借指官位、官員。○[明][湯顯祖]《南柯記‧臥轍》:“白頭紗帽保平安,職掌批行和帶管,有的錢鑽。”○《紅樓夢》第一回:“因嫌紗帽小,緻使鎖枷扛。”○[清][沈起鳳]《諧鐸‧窮士扶乩》:“竊料近日名流,專於紗帽下求詩。”○[韓北屏]《非洲夜會‧河東便是亞洲》:“[英國]另一個首相[艾登]卻為了[運河]丟掉了紗帽。”◆3.紗製夏帽。○[唐][白居易]《夏日作》詩:“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宋][朱敦儒]《鷓鴣天》詞:“竹粉吹香杏子丹,試新紗帽紵衣寬。”
紗羅(紗羅),◆輕軟細薄的絲織品的通稱。○[宋][米芾]《畫史》:“其後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頂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過糊》:“凡糊用面筋、小粉為質,紗羅所必用,綾綢或用或不用。”○《紅樓夢》第四十回:“紗羅也見過幾百樣,從沒聽見過這個名色。”
紗籠中人(紗籠中人),◆舊指具有宰相福命的人。○《太平廣記》卷一五五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李固言》:“﹝[李固言]﹞曾詣而問命。先生﹝[胡盧先生]﹞曰:‘紗籠中人,勿復相問。’……僧([聖壽寺]僧)又謂曰:‘子紗籠中人。’”[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五:“[李藩]未第時,有僧告曰:‘公是紗籠中人。’公問其故,曰:‘凡宰相,冥司必立其像,以紗籠護之。’後果至台輔。”
紗籠(紗籠),◆1.紗製燈籠。○[唐][白居易]《宿東亭曉興》詩:“溫溫土爐火,耿耿紗籠燭。”○[宋][高觀國]《禦街行‧賦轎》詞:“歸來時晚,紗籠引道,扶下人微醉。”○[元][張子堅]《得勝令》曲:“錦衣搭白馬,紗籠照道行。”○[清][納蘭性德]《生查子》詞:“獨夜背紗籠,影著纖腰畫。”◆2.謂以紗蒙覆貴人、名士壁上題詠的手跡,表示崇敬。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飧。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向之題已碧紗幕其上。○[播]繼以二絕句曰:‘……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後用作詩文出眾的贊詞。○[宋][劉過]《沁園春‧題黃尚書夫人書壁後》詞:“記[東坡]賦就,紗籠素壁,[西山]句好,簾捲晴珠。”○[清][李漁]《憐香伴‧議遷》:“他日重來,駟馬難容。四壁佳篇,早着紗籠。”○[甯調元]《柬蛻庵三什》詩之三:“偶栽紅豆便盈枝,仗汝紗籠壁上詞。”◆3.猶紗罩。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巾。○[清][李漁]《風箏誤‧婚鬧》:“你們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紗籠看阿嬌。”○《天雨花》第三六回:“弟們雖在來觀看,紗籠罩面怎分明?”◆4.馬來語saron的音譯。○[東南亞]一帶用以圍裹身體的長布,為服飾之一。○[許傑]《兩個青年》:“那[馬來]人是披着純白的紗籠,紗籠的一端,從左邊的背部圍過右邊的頸際,再披了下來。”◆5.法語salon的音譯。客廳。今多譯作“沙龍”。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巴黎]文人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談場所。○[魯迅]《二心集‧關於翻譯的通信》附J‧K來信:“這種人物如果不徹底的脫胎換骨,始終隻是‘紗籠’(salon)裏的哈吧狗。”○[瞿秋白]《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她想一腳跨進摩登化的貴族廳堂--在所謂‘紗籠’裏去和當代名流‘較一日之短長’。”
紗巾(紗巾),◆紗製頭巾。○[唐][劉長卿]《贈秦系》詩:“向風長嘯戴紗巾,野鶴由來不可親。”○[唐][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絕》之二:“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宋][陸遊]《風入松》詞:“自憐華髮滿紗巾,猶是官身。”○[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一章:“出獄後因為怕穿壞,她才脫下來不再穿它,而用一條極華美的紗巾包起它藏在箱底。”
紗冠(紗冠),◆紗製官帽。○《宋史‧吳奎傳》:“﹝[吳奎]﹞奉使[契丹],會其主加稱號,要入賀。○[奎]以使事有職,不為往。歸遇[契丹]使於塗,[契丹]以金冠為重,紗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見,其衣服重輕必相當。至是,使者服紗冠,而要[奎]盛服。○[奎]殺其儀以見,坐是出知[壽州]。”參見“紗帽”。
紗燈(紗燈),◆用紗罩籠住的燈。○[唐][韋應物]《寄璨師》詩:“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紗燈。”○[唐][劉禹錫]《和牛相公雨後》:“曉看紈扇恩情薄,夜覺紗燈刻數長。”○[宋][賀鑄]《羅敷歌》詞:“半掩蘭堂,惟有紗燈伴繡床。”○[元][張可久]《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夢怯,月暗紗燈滅。”◆補證條目■用紗罩籠住的燈。○李碩儒《彼岸回眸》:“走在北京的街頭,衆商家已經挂出一串串紅色紗燈,稀稀落落地也能窺見一幅幅大紅春聯和更紅更大的智語。”
紗窗恨(紗窗恨),◆詞牌名。雙調。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兩體。原為[唐]教坊曲名。○[前蜀][毛文錫]詞有“月照紗窗,恨依依”句,故名。參閱《詞譜》卷四。
紗窗(紗窗),◆蒙紗的窗戶。○[唐][劉方平]《春怨》詩:“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宋][柳永]《梁州令》詞:“夢覺紗窗曉,殘燈掩然空照。”○[元][張可久]《一半兒‧梅邊》曲:“枝橫翠竹暮寒生,花淡紗窗殘月明。”○《紅樓夢》第三回:“﹝[黛玉]﹞從紗窗中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非別處可比。”○[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四章:“她呆呆地望着紗窗外面的藍天,許久功夫動也不動了。”
紗廚(紗廚),◆見“紗幮”。
紗布(紗布),◆1.一種經緯稀疏而輕薄的絲織品。○《南史‧王僧孺傳》:“[僧孺]幼貧,其母鬻紗布以自業。”◆2.經緯稀疏的棉織品。可以做蚊帳,或用以作醫療用品等。特指經消毒後用以包紮傷口者。○[茅盾]《兒子開會去了》:“這一個臂上綁着紗布的,好像比你大不了幾歲呢!”
軟翅紗巾(軟翅紗巾),◆古代官員戴的一種頭巾。○《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那槐枝上掛的,不是大爺的軟翅紗巾麼?”
輕紗異錦,◆泛指華美精緻的衣服。○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您穿的是輕紗異錦,俺穿的是坌絹的這麤紬。”
青紗帳(青紗帳),◆1.青紗製成的帳幕或床帳。○[後蜀][閻選]《虞美人》詞:“水紋簟映青紗帳,霧罩秋波上。一枝嬌臥醉芙蓉,良宵不得與君同。”○《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兒]﹞說罷檢出一頂青紗帳來,教婆子自家掛了。”○[康有為]《自都歸鄉黃季度別駕以詩慰問奉次原韻》:“講堂漫有青紗帳,春信偏知黃葉村。”◆2.指夏秋間長得高而密的大面積高粱、玉米等莊稼。○[老舍]《神拳》第四幕:“到城外,咱們人熟地熟,又有青紗帳,憑咱們的勁頭兒,再鬥點智,準能打勝仗!”[峻青]《在英雄的村莊裏》:“夏天,青紗帳起來了,[李家埠]從防守轉入了進攻。”○[郭小川]《青紗帳--甘蔗林》詩:“北方的青紗帳啊,你至今還這樣令人神往。”
喬其紗(喬其紗),◆一種有細微均勻的皺紋的絲織品,薄而透明,多用來做窗簾、舞裙、夏季婦女衣服等。
漆紗(漆紗),◆用漆刷過的紗。○《續資治通鑒‧宋光宗紹熙五年》:“一時倉卒不及詳議,遂用漆紗淺黃之服,使[壽皇]已行之禮,舉而復墜,臣竊痛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襆頭》:“襆頭,朝服也,[北周][武帝]始用漆紗製之,至[唐]又有紗帽之制,逮今用之。”○[清][方以智]《通雅‧衣服》:“以漆膠紗曰漆紗。○[隋]皮弁用漆紗為之。”
破紗帽(破紗帽),◆喻卑微的官職。○[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你怎曉得,捨了那頂破紗帽,何處巖穴著不得這個窮道人。”
泡泡紗(泡泡紗),◆一種棉織物。組織雖是平紋,但布面凹凸起伏。○[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小夥子,真不講衛生!瞧那枕頭布,已經由白變黑;被頭呢,吸飽了你脖子上的油;還有床單,那麼多折子,簡直成了泡泡紗。”
面紗(面紗),◆婦女蒙在臉上的紗。後亦泛指覆蓋在頭上的遮蓋物。○《新民晚報》1992.7.25:“那裏的婦女和兒童都不戴面紗,男子卻戴着面紗。面紗是一大塊染成靛藍色,繡着褐色花邊的毛織物,披在頭上,遮蓋着除了眼睛以外的整個頭部。”
棉紗(棉紗),◆用棉花紡成的紗。◆補證條目■用棉花紡成的紗。○夏衍《包身工》:“按照棉紗的特性,張力和濕度是成正比例的。”
麻紗(麻紗),◆1.用麻的細纖維紡成的紗。◆2.用細支棉紗或棉麻混紡織成的平紋布。常有縱向的突起條紋。適合做夏季的服裝。○[冰心]《寄小讀者》五:“那女兒二十上下年紀,穿着一套麻紗的衣服。”
籠紗(籠紗),◆即紗籠。用絹紗作外罩的燈籠。○[宋][姜夔]《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詞:“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嫁女》:“少選,籠紗一簇,導新郎入。年可十七八,豐采韶秀。”
龍紗(龍紗),◆指鮫綃。○[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南海]出蛟綃紗,泉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庫紗(庫紗),◆一種優質紗羅,為[清]廷內務府庫藏物,故名。參見“庫緞”。
繫臂紗(系臂紗),◆見“繫臂”。
婚紗,◆新娘在婚禮上穿的紗制禮服。○海岩《永不瞑目》第一章:“比如說他們一緻反對照那種藝術婚紗照,倒不是為了省錢,隻是覺得俗氣。”○《文彙報》2006.9.13:“我的婚紗是用白緞子做的有中國特色的裙子,上衣繡着白色柑橘,頭戴白色面紗,腳穿印有白柑橘花樣的純白緞子的中國鞋,手持白玫瑰花束。”
花紗布(花紗布),◆棉花、棉紗、棉布的合稱。
花紗(花紗),◆1.織有花紋的經緯密度較稀而質薄的一種織物。古代多以絲為之。○[唐][元稹]《離思》詩之三:“紅羅著壓逐時新,杏子花紗嫩麴塵。”○《宋史‧食貨志上三》:“[天聖]中,詔減[兩蜀]歲輸錦綺、鹿胎、透背、欹正之半,罷作綾花紗。○[明道]中,又減[兩蜀]歲輸錦綺、綾羅、透背、花紗三之二,命改織紬、絹以助軍。”○《金史‧輿服志中》:“[大定]十三年,太常寺擬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師號、並良閒官八品以上,許服花紗綾羅絲紬。”◆2.棉花和棉紗合稱“花紗”。○[茅盾]《子夜》二:“‘標金’、‘大條銀’、‘花紗’、‘幾兩幾錢’的聲浪,震得人耳聾。”
黑紗(黑紗),◆1.黑色的布帛。○[唐][周賀]《贈道人》詩:“布褐高眠石竇春,迸泉多濺黑紗巾。”◆2.現常用作表示對死者哀悼的標志。○[李瑛]《梅園青松‧一月的哀思》:“啊,汽車,紮起白花,人們,黑紗纏臂。”○[楊大群]《東北王世家》第五八回:“靈堂前並排站着二八一十六個衛兵,袖子上繫着黑紗。”
皓紗(皓紗),◆飾有團花的輕紗。○[清][俞樾]《茶香室續鈔‧皓紗》:“[蔣]乃易以團花疏朵,輕薄如紙,攜售五都,市廛一鬨,甚至名重京師,名曰皓紗。”
龜紗(龜紗),◆紗眼織成六角、其形如龜紋的紗簾。○[宋][趙長卿]《浣溪沙‧初夏》詞:“霧透龜紗月映欄,麥秋天氣怯衣單。”
官紗(官紗),◆[杭州]、[紹興]一帶特產的一種絲織物。經用生絲,緯用熟絲,細密輕薄,宜為夏服。古時以此貢奉內廷,故稱“官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三回:“﹝[黃銀寶]﹞穿一件[廣東]白香雲紗衫子,束一條黑紗百襉裙,裏面襯的是白官紗褲子。”○[魯迅]《華蓋集續編‧記“發薪”》:“這組的旁邊還坐着一位很胖的官,大概是監督者,因為他敢於解開了官紗--也許是紡綢,我不大認識這些東西”○[老舍]《趙子曰》第十七:“[趙子曰]除製了一件肥大官紗袍外,還買了一頂紅結青紗瓜皮小帽。”
宮紗(宮紗),◆平紋絲織品。輕薄而透明,多染成鮮艷的色澤。適於作窗簾和糊製宮燈、摺扇等。○[宋][蔣捷]《小重山》詞:“銀紅裙襉皺宮紗,風前坐,閒鬥鬱金芽。”○[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這封書不是箋紋,摺宮紗夾在斑筠。”
葛紗(葛紗),◆以葛的纖維織成的紗布。○[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賜葛》:“內廷王公大臣至端陽時,皆得恩賜葛紗及畫扇。”
扶風帳紗(扶風帳紗),◆見“扶風帳”。
方目紗(方目紗),◆古代絲織物名。○《後漢書‧章帝紀》“方空縠”[唐][李賢]注:“方空者,紗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紗也。”
兜紗(兜紗),◆舉行婚禮時新娘遮面的紗。
春紗(春紗),◆生絲織成的薄紗。○[唐][萬楚]《五日觀妓》詩:“[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
窗紗(窗紗),◆糊在窗上的紗。○[唐][白居易]《三月三日》詩:“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宋][楊萬裡]《初夏睡起》詩之一:“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元][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曲:“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紅樓夢》第三六回:“那[黛玉]卻來至窗外,隔着窗紗往裏一看,隻見[寶玉]穿着銀紅紗衫子。”
抽紗(抽紗),◆刺繡的一種。用亞麻布或棉布等材料,根據圖案設計,將花紋部分的經線或緯線抽去,然後加以連綴,形成透空的裝飾花紋。主要產地為[山東]、[廣東]、[江蘇]、[浙江]等地的農村。產品多為臺布、窗簾、盤托、椅靠、手帕、服飾等。
蠶紗餅(蠶紗餅),◆一種以酥油製成的薄餅。○[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下:“小食則以蠶紗餅、椒卷、玉蘭酥、芙蓉餃、水餃、蘇葉餅,鳧茨糕諸種為最佳。”
碧紗籠(碧紗籠),◆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飧。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播]繼以二絕句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寇準])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後以“碧紗籠”為詩以人重的典故。○[宋][楊萬裡]《行部決獄宿新隆寺觀鄒至完題壁》詩:“若愛殿前蒼玉佩,斷無身後碧紗籠。”○[明][李東陽]《次韻寄題鏡川先生後樂園》之一:“多少舊題詩句在,碧紗籠底認青苔。”亦省作“碧紗”。○[宋][孫覿]《再至》詩:“懸知不是[唐][王播],慚愧高僧護碧紗。”◆2.綠紗燈罩。○[五代][齊己]《燈》詩:“紅燼自凝清夜朵,赤心長謝碧紗籠。”
碧紗窗(碧紗窗),◆裝有綠色薄紗的窗。○[前蜀][李珣]《酒泉子》詞之四:“秋月嬋娟,皎潔碧紗窗外照。”○[明][馮夢龍]《山歌‧無郎》:“姐兒立在碧紗窗,眼觀孤雁好恓惶。”○《紅樓夢》第二六回:“﹝[寶玉]﹞覺得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
碧紗廚(碧紗廚),◆見“碧紗幮”。
碧紗(碧紗),◆見“碧紗籠”。
白紗帽(白紗帽),◆白紗製的高頂帽。自[晉]至[南朝][梁]皇帝平時所戴。○《梁書‧侯景傳》:“[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隋書‧禮儀志六》:“﹝[梁][天監]八年﹞帝改去還皆乘輦,服白紗帽。”○[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八:“[蕭道成]既誅[蒼梧王],[王敬則]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令即位……蓋[晉]、[宋]、[齊]、[梁]以來,惟人君得著白紗帽。家有[範瓊]畫[梁武帝]本,亦着白紗帽也。”
白紗(白紗),◆白色的紗。○[漢][王充]《論衡‧率性》:“白紗入緇,不練自黑。”○[晉][張敞]《東宮舊事》卷三:“太子納妃,有白縠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紅樓夢》第二二回:“隻見一個小太監,拿了一盞四角平頭的白紗燈,專為燈謎而製,上面已有了一個,眾人都爭着亂猜。”○[張秀峰]《東歐遊蹤‧四季在伏契克公園》:“婚禮上新娘都要穿上白紗飄漫的長裙,以示忠貞不渝,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