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末第一猛将張定邊的人生哲學

作者:活在陽光下zsn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末黃河發大水,天下百姓流離失所,起義軍席卷全國。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勢力最大的就是陳友諒的大漢政權。他的手下有一人是陳友諒的忠實兄弟,是朱元璋的生死大敵。雖是生死大敵,卻在投降後,得到了善終,比朱元璋手下還活得逍遙自在,終年100歲。下面看看他的人生處世哲學,是怎樣在陳友諒和朱元璋這兩猜忌嚴重的老闆和對手下安然善終的。

元末第一猛将張定邊的人生哲學

為魚販,卻不是走卒

張定邊出身湖北沔陽,是以打漁為生,雖然識字不多,卻非常敬重讀書人。和陳友諒和張必先結拜為兄弟。在陳友諒掌權之前就是陳友諒的忠實追随者。陳友諒雖然也是賣魚為生,但還兼職鄉村教師。是以張定邊對陳是相當尊敬。雖然一起販賣魚貨,但也對知識渴望,而且悟性很高。慢慢的知識積累,讓他也成為了知兵法、察地理、懂水紋的名将。是以學很重要

為叛将,卻不是小人

在湖北一帶的紅巾軍起義部隊和朱元璋算是同一陣營,但攤子鋪大了總要分家的,是以魚販子陳友諒和叫花子朱元璋大戰鄱陽湖,最後以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朱元璋取得最後勝利。在這大戰之前,陳老闆還得解決他的老闆徐壽輝。徐壽輝才是湖北一代紅巾軍的名義大老闆。但陳友諒容不下他,最終讓陳友諒在采石殺死了徐壽輝。這個一般人不好操作。他是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卻是死對頭眼裡的大丈夫,這個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他是怎麼做到的。

元末第一猛将張定邊的人生哲學

陳友諒

谏忠言,卻不推責任

在陳老闆掌權之後,馬上就調轉船頭和朱元璋死磕。在進行采石是,死谏陳友諒不要聽信康茂才,結果不聽勸阻,導緻龍灣慘敗,但在追究責任是,這是一個懂得給老闆找台階的,好手下,明知道失敗是陳友諒一手造成的,但在擔責任時,卻第一個站出來承擔,這是其一;在和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前,死谏陳友諒,要速戰速決九江,不要聽信朱文正的詐降,結果圍城85天,卻等來了朱元璋的20多萬大軍的集結。是以在面對新困難時,二話沒說,一人一船一劍,直插朱元璋大營,要不是常遇春一箭射中他,朱元璋就被活捉了。

舊主已死,不棄幼主;死敵不放,我當和尚

鄱陽湖大戰,最終叫花子朱元璋戰勝了魚販子陳友諒。面對朱元璋的招降,卻不為所動,趁着月黑風高夜,帶着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逃到了武昌。這也算是為老主子全了君臣之義。當朱元璋包圍武昌,并且擊敗張必先後,張定邊知道大勢已去,遣散士兵,帶着陳理投降朱元璋。面對這個差點置自己于死地卻有情有義的猛将,朱元璋甚是喜歡,但喜歡是你的,張定邊,卻不喜歡你,一轉身,在九峰山清涼寺出家做了和尚一口氣活到了100歲,史稱沐講禅師,比朱元璋還多活十年,也看見了他的子孫叔侄的對戰,間接的也告慰陳友諒的遺憾。

元末第一猛将張定邊的人生哲學

朱元璋

雖當和尚,卻不隻當和尚

出家之後的張定邊,率領衆僧侶開墾荒田(禅田,不用交稅),救濟周邊的窮苦人家,并且自學醫術,為周圍百姓免費治病,在九峰山一代頗有名聲,這也是朱元璋在他出家之後30多年裡,一直放任他不管,反觀他自己的手下,幾乎讓他殺了個幹淨。

在朋友眼裡是可靠的,在上司眼裡你是忠誠的,在敵人眼裡你是可敬的,在周圍人眼裡你是有威望名聲的。這就是元末第一猛将一百年的人生。

元末第一猛将張定邊的人生哲學

張定邊戲曲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