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考人物|科羅廖夫:蘇聯第一位宇宙飛船總設計師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參考消息網1月22日報道俄羅斯《消息報》1月12日發表題為《造火箭的人:第一位宇宙飛船總設計師是怎樣的人》的文章,作者為《曆史學家》雜志副主編阿爾謝尼·紮莫斯季亞諾夫,全文摘編如下:

在他的有生之年,隻有幾十個人知道他——秘密科學家、重要政治家和軍人。如今,根據俄羅斯所有社會調查,他是20世紀十大偉人名單上的常客。他的命運就像一本小說,充滿夢幻和冒險。1月12日是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誕辰115周年。《消息報》追憶了這位把人類送入太空的偉大科學家。

夢想星際旅行

1907年1月12日,謝爾蓋·科羅廖夫生于日托米爾一個文學教師家庭。5歲時,他第一次看到傳奇飛行員謝爾蓋·烏托奇金駕駛的飛機。這一天決定了這個男孩的命運。他讀了很多關于飛行和飛行器的文章,然後開始自己制造,并與敖德薩海上飛行中隊的飛行員成了朋友。

1926年,科羅廖夫從鮑曼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當時,他已經被認為是一位天才飛機設計師。但在接觸了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的作品後(據說,科羅廖夫曾經拜見過這位卡盧加的大隐士),太空成了他的夢想。

1929年9月,科羅廖夫和著名飛機設計師謝爾蓋·柳申在科克特貝爾舉行的全蘇聯競賽中,展示了一架不同尋常的滑翔機——它像坦克一樣重。科羅廖夫本人駕駛飛機升空,并創下滑翔紀錄,在空中逗留了兩個多小時。

在填不飽肚子的20世紀20年代,他卻夢想着星際旅行。當時,他身邊不乏支援者,如果沒有這些人,進入太空是不可能實作的。第一位就是未來的院士瓦連京·格盧什科,他研制的發動機把科羅廖夫的火箭送入軌道。

首款彈道飛彈

1933年,科羅廖夫被任命為噴氣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在那裡研發飛彈系統。

1938年夏,這位31歲的設計師被捕。苦難的曆程由此開始:他先被關進布特爾監獄,然後去科雷馬的礦場勞改。1940年,科羅廖夫被轉到内務人民委員部特别監獄。在那裡,一批科學家在航空設計師安德烈·圖波列夫(也被捕)的帶領下,為國防工業效力。他們在法律上都是服刑人員,但條件還過得去。

1943年,科羅廖夫成為喀山“沙拉什卡”研發噴氣裝置的總設計師。直到1944年,他才重獲自由。一年後,他主持研發了蘇聯第一款彈道飛彈R-1。美國人俘獲了為希特勒制造“複仇武器”的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事實上,他是美國飛彈計劃之父。科羅廖夫卻不得不自己工作,因為蘇聯的戰利品隻有德國V系列飛彈的一些研究成果。但到上世紀50年代初,科羅廖夫已經領先美國人半步。

開啟太空時代

征服太空源自國防需要:必須制造一種把核彈送到假想敵領土的工具。這就是科羅廖夫及其同僚獨一無二的研究成果——R-7,它在幾年時間裡確定了蘇聯航天業的世界領先地位。作為全世界第一款洲際飛彈,R-7在射程和可靠性上超越了美國同類産品。它于1957年夏天接受測試,同年10月4日就把曆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太空時代由此展開。

與大多數科學家不同,科羅廖夫善于和管理者、指揮官,以及蘇聯重要部門的上司打交道。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他與德米特裡·烏斯季諾夫、阿列克謝·柯西金、尼基塔·赫魯曉夫、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找到了共同語言。

科羅廖夫身邊主要的國家和軍隊代表是傳奇飛行員、首批蘇聯英雄之一的尼古拉·卡馬甯上将,第一批航天員稱他為“飛行之父”。這兩人經常争吵,甚至發生過沖突,但從未失去諒解。

科羅廖夫在上司面前從不唯唯諾諾,是以得到尊重。當然,這不是這位院士的唯一秘訣。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決心,以及既善于冒險又能及時妥協的本領。年輕同僚想要抓住時機,給第一顆衛星安裝複雜裝置。但科羅廖夫明白:最重要的是穩當邁出第一步。1957年10月4日,攜帶無線電發射器的簡單航天器進入太空,向全世界發出聲音。

在衛星發射前,科羅廖夫有時還能在會議上用自己的名字發言。在進入太空後,這不再可能。外國同行隻能猜測世界航天之父到底是誰。

務實的幻想家

他在報紙上被稱為總設計師,在火箭圈也備受尊重。獲得獎章不是科羅廖夫的優先任務。他不接受“老總”的職位,沒有夢想過諾貝爾獎——因為一直被保密,是以沒能獲得諾貝爾獎。這位總設計師沉浸在自己的“小王國”裡——莫斯科附近的波德利普基,火箭從業者都住在那裡,從大科學家到普通勞工。在那裡的科學生産中心,科羅廖夫的話就像黃金一樣珍貴。科學家都是雄心勃勃的人,要在這個環境裡成為無可争議的領袖絕非易事。

關于科羅廖夫的傳說很多:有他在第一顆衛星發射後讓号手吹号慶祝,也有他如何解決關于月球表面的争論——是堅硬的,還是像枕頭一樣軟綿綿,當時沒有确切資訊。總設計師拿出張紙寫了幾個大字:“月球表面是堅硬的——科羅廖夫。”他為自己的話負責。

航天員兼科學家康斯坦丁·費奧科蒂斯托夫寫過一篇關于總設計師的文章,他說:“科羅廖夫最鮮明的特點是能量充沛。他能用這種能量感染别人。他是一個意志非常堅定的人,常常相當嚴厲。科羅廖夫是理性與幻想的融合。”

許多人回憶起總設計師的暴脾氣:他曾在辦公室裡把檔案扔得滿地都是。但在做重要的決定時,他會耐心聽取各方意見。

宇宙飛船遠征

因為科羅廖夫,世界知道了幾個新的俄語單詞——從“衛星”開始。1960年底的一天,這位院士召集從業人員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為載人航天器征名。大家給出各種方案:“火箭動力飛機”“星際飛機”“太空器”……科羅廖夫說:“我叫它‘宇宙飛船’”。大家都笑了——難道這個容器看起來像船嗎?但後來所有人都承認:科羅廖夫是對的。這個詞讓人想起地球,想起向着星辰大海的遠征。如今,在我們看來,這一概念一直存在。宇宙飛船——還有什麼能比它更自然的呢?

科羅廖夫還夢想成為第一位星際旅行者。他不怕危險,甚至準備永遠留在軌道上——隻為實作這一飛躍。但心想未能事成。在籌備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之際,科羅廖夫覺得有必要選擇年輕的王牌飛行員。在美國,馮·布勞恩看重未來宇航員的經驗;在蘇聯,年輕占了上風。無所畏懼、身強體壯的年輕軍官入選第一支航天員隊伍。俄羅斯第二位航天員格爾曼·季托夫至今仍是進入太空最年輕的人。

1961年4月12日發射前,科羅廖夫通過無線電台對尤裡·加加林說:“一切要冷靜。莫斯科見。”他們的對話成為首位航天員在起飛和降落的最艱難時刻牢牢抓住的線索。當時,沒有人能準确判斷太空過載有多大。他們向未知領域邁出了一步——并且獲得勝利。

總設計師把航天員稱為“天鷹”,對加加林則一直使用“名字+父稱”的敬稱,盡管他比加加林年長27歲。順便說一個驚人的巧合:1934年3月9日,加加林在斯摩棱斯克州克盧希諾鎮出生的那一天,科羅廖夫寫了一篇關于人類乘坐火箭進入平流層的報告,這是他第一部出版作品的基礎。

醫生的失誤

科羅廖夫近60歲時還相信,5到10年後,對航天員的身體要求就不會那麼苛刻,他便能實作自己的飛天夢。他不認為自己是個老人,根本沒有時間認真考慮自己的健康。

對他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第一次多人飛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名女航天員……勝利有一長串。隻有兩件事他沒能成功:親自飛天和學會休息。至少20年裡,他一直過着過度緊張的生活,睡眠時間短,心律不齊。

1966年1月初,他做了一次在他口中“不值一提的小手術”——切除直腸息肉。手術由蘇聯衛生部長鮑裡斯·彼得羅夫斯基親自操刀。在手術台上發現,原來診斷是錯的:不是息肉,而是緻命惡性良性腫瘤。惡性良性腫瘤被切除了,但病人未能從麻醉中醒來。

國家低調安葬了他。在隻言片語的官方聲明後,人們立即意識到,離開的是那位總設計師,是衛星發射和加加林飛天的功勳之人。躺在天鵝絨墊上的院士戴上了勳章——其中包括兩枚“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勳章。克裡姆林宮牆下出現一座新墓。科羅廖夫死後,蘇聯航天業在數年裡陷入危機,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現在,他的名字能在歌曲裡聽到,他的肖像能在課本和郵票上看到。他成為20世紀最美好事物的象征:對科學的信仰,對人類能夠征服浩瀚宇宙和進步無法阻擋的信心。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