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鸠工庀材搭景隻為真——電影《六福客棧》的外景

作者:天涯咫尺長相随
鸠工庀材搭景隻為真——電影《六福客棧》的外景

電影拍攝基地

《六福客棧

》是1958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拍攝的一部人物傳記片,從其中式化的名稱亦能猜測到此影片與中國有莫大的關聯。影片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位英國女傭葛拉蒂,克服重重困難到達中國山西東南端的陽城縣,開設六福客棧,作為傳教據點,并參與管理當地社會事務。當侵華日軍的戰火延燒到陽城時,葛拉蒂帶領100多名孤兒,爬山涉水,風餐露宿,曆盡艱辛,走了一個多月,終于轉移到千裡之外的大後方西安,完成了一般人視為不可能完成的壯舉。

《六福客棧》的劇本源于真實故事,在陽城生活9年的葛拉蒂絲·艾偉德,于1941年返英後寫出自傳《我的心在中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又根據她的故事撰寫小說《小婦人》,出版後風靡世界,感召無數美歐人士自願前往中國助力中國人民抗戰,包括飛虎隊的許多飛行員都是受其影響。

這部由馬克·羅賓遜執導,由當時号稱“好萊塢第一夫人”的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飾演主人公的影片,開機時由于中美處于敵對狀态,不可能深入中國拍攝,本準備到台灣取景的計劃,卻又被蔣介石婉拒。無奈之下,攝制組便花費巨資,在倫敦臨時搭建外景。

要在英倫還原中國内陸山區一座古縣城及其附近村莊,極非易事。更主要的是,陽城不是默默無名之鄉,曾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并列為清朝鼎盛年代的文化發達之地。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素有“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在抗戰之前,陽城的各類建築還相對完好,這也給搭建景觀的工作,帶去較大的挑戰。要拍好這部影片,就得搭建一個山寨版陽城。當然,還得邀請衆多的華人去做群衆演員。

相信凡觀賞過影片的人,如果不知曉拍攝花絮,不清楚幕後情形,多會以為,這影片就是在中國實地取景。蜿蜒而厚實的城牆,高大挺拔的城門,莊嚴肅穆的府衙,飛檐翹角的戲台、涼亭、閣樓,古樸典雅的石質牌坊,石闆鋪就的街巷,鱗次栉比的房屋與商鋪,殘破如廟宇的客棧,無不展現中國特有的建築元素,無不呈現古老東方的文化底蘊。尤其是縣府内的雕花格式門窗、錦繡屏風、彩色壁畫,完全可用精美一詞加以形容,還有中式家私,廚櫃桌凳太師椅,香爐筆架及硯池,以及縣府門口一對精雕細琢的石獅子。此外,還有客棧的招牌、門廊、立柱、院牆、天井、火坑、柴竈等,野外的佛塔、小廟、墓碑,和農村的磚木民居,處處展露中國風采,活脫脫的中國風光。

為着再現陽城風物,制片方可謂鸠工庀材,絞盡腦汁,不惜工本。也正是因為如此,影片正式公映之後,好評如潮,并且以“最能促進國際間的了解”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