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7歲新四軍老戰士,鐵軍紅醫,救死扶傷 | 歐葆庭長輩專訪x丁位西

作者:歐葆庭養老
97歲新四軍老戰士,鐵軍紅醫,救死扶傷 | 歐葆庭長輩專訪x丁位西

丁位西,97歲,出生于江蘇省泗陽縣。1942年進入淮北中學學習,後轉入新四軍四師衛校學習。畢業後配置設定到第四後方醫院任醫務員,194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參加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生于戰火年代,一家人開飯店做小生意維持生活,自小愛聽唱書,從《隋唐演義》到《木蘭從軍》,故事裡的人物令人備受鼓舞。

無奈日軍掃蕩燒城,無家可歸,隻能離開家鄉。十四五歲的年紀,進入淮北中學學習,走上愛國救亡之路。

兩年後,進入新四軍衛校,從醫之路就此開始。曆經抗日戰争,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鐵軍紅醫,救死扶傷。

他就是新四軍老戰士丁位西。如今已經97歲的丁爺爺身體健康,聲音洪亮,熱情好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一聽丁爺爺講述那段曆史吧~

《紅色醫生》是國内首部反映戰争時期人民軍隊新四軍衛生工作的紀錄片,于2021年12月10日、13日、14日在央視播出。

2021年12月10日下午,紀錄片《紅色醫生》首播儀式在黃花塘新四軍文化園舉行。黃花塘中心國小的“鐵軍娃”與老戰士丁位西合唱了新四軍軍歌。

在戰時,新四軍的衛生工作深入基層、鄉村,并且不間斷地進行衛生宣傳教育,開展衛生防疫工作,提高了指戰員的健康水準,有效地控制了根據地常見傳染病的發病率。在戰地,醫務人員不怕流血犧牲,從戰場上搶救下成千上萬名傷員,有力地鼓舞了部隊的作戰士氣,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戰場上醫護人員就是将士們的定心丸”,“硝煙戰火擋不住我們的路,披荊斬棘也要把你救護”。這部反映新四軍衛生工作的紀錄片,先後采訪了新四軍老衛生戰士及親屬後代、被新四軍救治過的群衆及親屬後代、軍史研究專家、現代醫療專家、支援武漢抗疫醫療隊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30多人。

童年生活在您的印象中是怎樣的?

我的童年生活,13歲以前,1939年以前,童年的生活還是很有樂趣的,因為我家開飯館,是以生活基本是過得去的,沒有什麼大問題。是以我從國小上起,我先上私塾,後上國小,學習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從小喜歡聽唱書,《隋唐演義》、《水浒傳》、《劉備招親》、《長坂坡救阿鬥》。那個時候沒有電影,後來弄了一個黑白片子,無聲電影,隻能看到影像,沒有聲音,還有戰地演的《木蘭從軍》。1938年,國小四年級,我寫了一篇文章慶祝台兒莊大捷,受到了老師表揚。是以從小貫穿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戰争年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我覺察的時間就是日本人來了,1939年,全城跑完。最後鬼子把我們整個城市都燒掉了,一片焦土。是以那時候,我無家可歸,跟着父母跑到鄉下。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我們還需要生活。後來,我們就到了新袁鎮,在那個鎮上,我們家租房子做生意,否則坐吃山空是不行的。在這個期間,鬼子不斷地掃蕩,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是以這段時間我們是最痛苦了。有一次,鬼子集中了将近幾百号人,夜襲我們所在的新袁鎮,把鎮上搞得一塌糊塗。他們夜裡面來,我們都不知道,都躲在家裡面。幸虧那個時候他們沒有進到我們家裡面,他們在街上到處搶東西,是以這段時間,生活最困難。

艱苦年代,您是如何學習知識的?

1939年和1940年,我們到了新袁鎮以後,那時候是國小五年級,沒有地方上學了。後來聽說八路軍教導五旅過來了,他們在邊區辦了一個淮北中學。我們那個時候13-14歲,總是要學習的,不學習又不能做其他事情。後來我們就組織同學7-8個人,過洪澤湖,到泗洪縣青陽鎮淮北蘇皖邊區上淮北中學。淮北中學是共産黨辦的。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有了學習的機會,就在這個地方上學。在這裡上學條件非常艱苦的,都是打的地鋪,沒有講台,也沒有課堂,個人背一個背包做凳子,腿做桌子寫筆記。除了國文、數學、地理,化學講不起來,最主要的就是講中國的現代史:鴉片戰争、甲午戰争、台灣失守、香港劃給英國,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那時候不懂,為什麼上海那麼多個租界,讓外國人來管,不是中國人管。漸漸地弄明白了,國家在一個危亡的時刻,應該起來救亡。

淮北中學

江蘇省淮北中學坐落于泗洪縣城區中心,始建于1941年,原名“淮北蘇皖邊區公立淮北中學”,是劉少奇、陳毅、彭雪楓、劉瑞龍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創辦的一所抗日軍政學校。

您是如何走上“紅色醫生”之路的?

後來在淮中上了兩年以後,我們就轉到新四軍四師衛校上學。“紅色醫生”就是從這個地方講起。我們的老師是衛生部的齊部長,齊仲桓,後來被衛生部提拔當了部長助理。再後來被打成右派,打成右派的極右分子,被下放到北京北邊的承德教書,不久就去世了。後來又給他平反。這個事情搞得很不好。後來我們四師的醫務人員為了紀念他,跟衛生局要了700塊錢,搞了紀念品。非常不幸。1945年,鬼子投降了,大家都很高興,日本人無條件投降,我們中國翻身了,戰鬥勝利了。可是不久46年8月份,蔣介石發動内戰。

人物介紹:齊仲桓

曾任中央衛生部部長助理,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1929年考入奉天醫科大學,1935年畢業後曾任北平第三衛生事物所醫師。

“七七”事變後,參加了葉挺上司的新四軍。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衛生部醫務主任。先後任新四軍三師,四師衛生部部長,并在四師建立衛生學校。抗日戰争勝利後,先後擔任華中軍區衛生部長、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衛生部副部長。全國解放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副部長、部長;中南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華中行政委員會衛生局長。1955年任中央衛生部部長助理,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下放到河北省承德醫學專科學校當教員。

您所在的野戰醫院經曆了哪些戰役?

我後來從衛校配置設定到第四後方醫院當醫務員,我們醫院變成野戰醫院,叫第十二野戰醫院,我們參加了不少戰役。第一個:宿北戰役(宿遷以北),殲滅敵人2萬多人,救護不少傷員。有一位營長,腦袋上打出來一個乒乓球大的地方,從前方下來,不到7-8個小時,衛生部有一些部長,随從醫生馬上做手術,手術做得很好,這位營長被救活了。第二個打的是萊蕪戰役,消滅敵人7萬多人。你們應該看過《南征北戰》,打得最後敵人投降了。但我們聽不見,因為到處都是槍聲。後來國民黨的士兵把帽子挂在槍杆子上喊:投降了,投降了。第三個戰役:孟良崮戰役,打張靈甫。這個戰役打得非常艱苦,我們在沂蒙山區的費縣,兩邊都是高山。我們的部隊原先白天不行軍,都是夜裡行軍。後來戰争比較緊急,要白天行軍。白天行軍,國民黨的飛機大概有七八架,四架大飛機,四架小飛機輪番轟炸。我們就看到騾馬拉的炮彈被飛機打中了,炮彈打炸了,騾子炸死了,戰士也炸死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是運轉傷員,重傷員我們搶救,往下轉,下面有手術室,有醫生。《紅色醫生》說的就是這個,我們在前線搶救傷員。重傷員到後方醫院開刀做手術,搶救。孟良崮戰役以後就打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我們死了10萬人,它在三個地點:一個地點碾莊圩,打的黃伯韬兵團;一個是陳官莊,是“剿匪”司令部逃到那邊去的;還有一個雙堆集,打的是黃維兵團,12萬人馬全部打光了。後來我們就到了渡江戰役了,那個時候我已經是中隊長了,這是那個時候我和一位醫務員一起拍的一張照片。

您身邊有沒有特别敬佩的人?

我很敬佩的人,我們淮中的老校長,那時候他已經七十多歲,白發蒼蒼。他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産黨,他是無黨派人士。當時淮中,從老師、同學,一直到邊區主席,對他都非常尊敬。他上課不備課,他講國文、政治,上課就講,一直講到下課,他非常多才多藝。是以我們到現在全體同學都非常懷念他。

離休之後您有哪些喜歡做的事?

我喜歡兩件事情。我上老年大學大概上了十年。先學的書法,學的王羲之;第二個我學的唐詩,唐詩也學了四五年時間。是以我就有事可做了。我到這裡來,我寫了好多,我的床頭擺了很多。這次到黃花塘去參加《紅色醫生》的會議,我寫了兩幅字:《鐵軍紅醫,救死扶傷》、《抗戰老兵,膜拜聖地》。“聖地”就是指新四軍軍部的黃花塘。

給我們講講新四軍四師騎兵團的故事?

他是1941年成立的,2021年是成立80周年紀念。為什麼要成立騎兵團?新四軍騎兵團隻有這一家,新四軍有七個師,隻有四師有騎兵團。我們在淮北中學的時候,經常保護我們。他們就在我們周圍。是以我們很感激這個騎兵團,非常有聲勢。現在開紀念會,老一輩都不在了,隻剩我一個了,都是後代。這個帽子是八十周年紀念,還有一個玻璃紀念杯,每個人都發了一個。我覺得很珍貴,我會經常戴着它。

新四軍騎兵團

新四軍騎兵團就是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也是華中野戰軍乃至華東野戰軍唯一的建制騎兵團,是以人們習慣稱之為“新四軍騎兵團”。

1941年8月1日騎兵團的成立,是繼《拂曉報》《拂曉劇團》之後,彭雪楓建軍、治軍的“第三件寶”,被彭雪楓師長稱為“四師三寶”。

解放戰争開始後,騎兵團編入以張震為司令的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被譽為“淮北鐵騎”的騎兵團,在鞏固淮北抗日根據地,恢複豫皖蘇根據地,蘇北、淮海、渡江等主要戰役中,所到之處令敵人聞風喪膽,愈戰愈勇,屢建奇功。

您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我這個人,真正實作了我的願望,救國救民,無論如何再艱苦,都不苦。戰場上搶救傷員,義不容辭,八架飛機輪番轟炸,你炸你的,傷員我們還是要救。飛機的機關炮很厲害的,子彈都那麼大,很厲害,如果打到身上,一下子腿就打斷了。我自己寫了一個比喻,抗日戰争,是孺子牛,小孩子,18-19歲,20歲不到。我到上海時剛22歲。解放戰争,拓荒牛,解放戰争時期我要出力。改革開放成了老黃牛了。我自己是屬牛的,今年剛好是牛年。我現在思想上毫無一點負擔,我家庭也好,我到了歐葆庭也好,我心情都很舒暢,我在這裡三年,非常安心,非常好。我跟老的,小的,相處都非常融洽。我血壓不高,血脂就控制了,我也沒有糖尿病。我們這麼好的身體情況,我們那個縣委書記,這次我到黃花塘開會,他說你要活到120歲。

繼續閱讀